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不增不减经
释义

不增不减经(梵Anūnatvāpūrn!atva-nirdes/a-pa- rivarta)本经是元魏·北天竺三藏菩提流支所译(大正16·466a~468a),收在《大正藏》第十六册。系阐明众生界不增不减的经典,虽然是仅只数页的小部经典,但在如来藏思想史上却极为重要。如来藏说虽发轫于《如来藏经》,但进一步说明如来藏的性质,及其与烦恼的关系,则为本经之所揭示。注(!意思是n下面有一点。/意思是s上面有一小撇)

简介

一卷。元魏·菩提流支译。文仅二页,但在如来藏思想史上颇为重要。本经的梵本、藏译本都缺,其中心部份之三分之一被引用于《宝性论》中。根据《宝性论》所引,本经梵名为Anunatva^pu^rn!atva- nirdes/a-parivarta。此中之parivarta一词,即「品」之意。因此,本经原本似为大部经典中之一品。

本经内容为世尊应舍利弗之问,谓轮回于六道三界四生中的众生界无增无减;强调众生 界即如来藏,与法身义同名异。即一法界是如来智慧境界、第一义谛、法身。法身为烦恼所缠、往来于生死海时,名之为众生。厌世间苦而修菩提行时,名之为菩萨。离一切烦恼、住彼岸清净法中时,名之为如来。

◎附︰《文殊大藏经》经集部六〈佛说不增不减经导论〉

如来藏思想一般认为是于《如来藏经》中首先有意识的被提倡,仍未脱素朴的形态,仅止於在众生心中发现众生成佛的可能性,将众生成佛的可能性称之为如来藏,但并未更进一步提及如来藏之性质及其与烦恼的关系等。继此,进一步论议此等问题并以之发展成有组织之教理者,即《不增不减经》。世亲的《佛性论》曾以此为依据,而坚慧之《究竟一乘宝性论》、《入大乘论》等论中,亦多所引用。本经在外表上虽然是一部极小的经典,但在如来藏教理史上占有值得注意的地位,以下将按经文顺序概观其内容。

首先探讨佛说本经的因缘。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圣众集会席上,慧命舍利弗首先问及由无始以来轮回於六道、流转於三界的众生是否有所增减。对於此问,佛陀首先断定「众生界有增、有减」均是错误的说法,并言我在世时无此谬说,但在我灭後过五百年左右,有现沙门形但却无沙门德行者出现於世,主张如是增见、减见。而产生此种谬说的原因,乃因依据不了义经、远离空见、不知如来所证的初发心等理由之故。更进而将此等二见细分之,减见有断见、灭见、无涅盘见等三见;增见有涅盘始生见、无因无缘忽然而有见,并说明之。最後总结於「此二种见依止一界,同一界合一界,一切愚痴凡夫不如实知彼一界故,不如实见彼一界故,起於极恶大邪见心,谓众生界增,谓众生界减。」

如此论及众生界的增减,此由本经的经题可见其所以,但仅只如此,与如来藏思想并无任何关系,因此将进一步就本经所谓一法界的意义作说明。

依经所说,所谓一法界,即第一义谛、即众生界、即如来藏、即法身。系以如来藏为媒介,使众生及法身一致。因为愚迷众生与悟了的法身均以如来藏为本质,在此意义下,真如如来藏名为一法界。并进而由法身及众生二个立足点上来说明法身与众生平等无二。法身是不生不灭不断不异,是恒常清凉的存在,其与烦恼的关系分为三种︰第一,无始以来为烦恼所缠缚的众生;第二,为断除烦恼而修十波罗蜜等菩提行的菩萨;第三,断尽一切烦恼,清净无碍的如来。虽说与烦恼的关系可区别作以上三种,但彼等均是法身,於此点上,其间并无何等差异。因此,只叙述「众生界即法身,法身即众生界。此二法者义一名异。」於此,生灭变迁无常苦空无我的众生,以及不生不灭常恒清凉不变的法身,均以如来藏为媒介。众生的价值,因之成为绝对的,基於此种绝对价值的众生观之上,高远的理想、甚深的行法,才开始成立。

以上是由法身的立足点而说的,接著由众生的立足点叙说。无始以来为烦恼缠缚,漂流於波浪中往来生死的众生心中,法身仍俨然存在,在众生界,称之为如来藏,此事已於《如来藏经》中举出种种譬喻并加以说明。本经更进一步,将如来藏的形相分作三方面来探讨,并详细说明如来藏的出没、迷悟等种种相状的原由︰第一,如来藏本际相应体及清净法;第二,如来藏本际不相应体及烦恼缠不清净法;第三,如来藏未来际平等恒及有法。第一,是与如来藏根本相应的真如法界及自性清净心,此意指所谓烦恼即是独立的心性,其自体本净;相当於《起信论》中所谓的心真如门。第二,是与如来藏根本不相应的妄法及妄心,此妄心相当於《起信论》中所谓的心生灭门,是为客尘烦恼所污染的自性清净心,这个不清净法的妄法,唯有如来的菩提智能断。第三,就根本上综合前二者立场,第一的法界及第二的妄法,均在如来藏名下而统合;即为一切诸法根本的不生不灭、恒常不变、不可思议的清净法界,以及依之所成立的众生,二者合并,则得到众生即法界异名的结果,众生的意义,於此应可说已臻於极致。

要而言之,本经主张众生成佛的可能性当求之於心内的如来藏,进而发现可以依如来藏说明众生、菩萨、如来差异的原因,於此点上,较之《如来藏经》可见其甚为进步。

〔参考资料〕 高崎直道(等)著·李世杰译《如来藏思想》;宇井伯寿《印度哲学史》;胜又俊教《印度学佛教学诸问题》;《大乘佛典》第十二册〈如来藏系经典〉(中央公论社)。

全文

大正藏 No. 0668 佛说不增不减经

元魏 菩提流支译

1卷

佛说不增不减经

元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译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诸菩萨摩诃萨无量无边不可称计。

尔时慧命舍利弗。于大众中即从坐起。前至佛所到已顶礼佛足。退坐一面合掌白佛言。世尊。一切众生从无始世来。周旋六道往来三界。于四生中轮回生死受苦无穷。世尊。此众生聚众生海。为有增减为无增减。此义深隐我未能解。若人问我当云何答。尔时世尊。告舍利弗。善哉善哉。舍利弗。汝为安隐一切众生。安乐一切众生。怜愍一切众生。利益一切众生。饶益安乐一切众生。诸天人故。乃能问我是甚深义。舍利弗。汝若不问如来应供正遍知如是义者有多过咎。所以者何。于现在世及未来世。诸天人等一切众生。长受衰恼损害之事。永失一切利益安乐。舍利弗。大邪见者。所谓见众生界增。见众生界减。舍利弗此大邪见诸众生等。以是见故生盲无目。是故长夜妄行邪道。以是因缘于现在世堕诸恶趣。舍利弗。大险难者。所谓取众生界增坚著妄执。取众生界减坚著妄执。舍利弗。此诸众生坚著妄执。是故长夜妄行邪道。以是因缘。于未来世堕诸恶趣。

舍利弗。一切愚痴凡夫不如实知一法界故。不如实见一法界故起邪见心。谓众生界增众生界减。舍利弗。如来在世我诸弟子不起此见。若我灭后过五百岁。多有众生愚无智慧。于佛法中虽除须发。服三法衣现沙门像。然其内无沙门德行。如是等辈实非沙门自谓沙门。非佛弟子谓佛弟子。而自说言。我是沙门真佛弟子。如是等人起增减见。何以故。此诸众生以依如来不了义经。无慧眼故。远离如实空见故。不如实知如来所证初发心故。不如实知修集无量菩提功德行故。不如实知如来所得无量法故。不如实知如来无量力故。不如实知如来无量境界故。不信如来无量行处故。不如实知如来不思议无量法自在故。不如实知如来不思议无量方便故。不能如实分别如来无量差别境界故。不能善入如来不可思议大悲故。不如实知如来大涅槃故。舍利弗。愚痴凡夫无闻慧故闻如来涅槃起断见灭见。以起断想及灭想故。谓众生界减。成大邪见极重恶业。复次舍利弗。此诸众生依于减见复起三见。此三种见与彼减见。不相舍离犹如罗网。何谓三见。一者断见。谓毕竟尽。二者灭见。谓即涅槃。三者无涅槃见。谓此涅槃毕竟空寂。舍利弗。此三种见如是缚如是执如是触。以是三见力因缘故。展转复生二种邪见。此二种见与彼三见。不相舍离犹如罗网。何谓二见。一者无欲见。二者毕竟无涅槃见。舍利弗。依无欲见复起二见。此二种见与无欲见。不相舍离犹如罗网。何谓二见。一者戒取见。二者于不净中起净颠倒见。

舍利弗。依毕竟无涅槃见复起六种见。此六种见与无涅槃见。不相舍离犹如罗网。何谓六见。一者世间有始见。二者世间有终见。三者众生幻化所作见。四者无苦无乐见。五者无众生事见。六者无圣谛见。

复次舍利弗。此诸众生依于增见复起二见。此二种见与彼增见。不相舍离犹如罗网。何谓二见。一者涅槃始生见。二者无因无缘忽然而有见。舍利弗。此二种见令诸众生。于善法中无愿欲心勤精进心。舍利弗。是诸众生以起如是二种见故。正使七佛如来应正遍知。次第出世为其说法。于善法中若生欲心。勤精进心无有是处。

舍利弗。此二种见乃是无明诸惑根本。所谓涅槃始生见。无因无缘忽然而有见。

舍利弗。此二种见乃是极恶根本大患之法。舍利弗。依此二见起一切见。此一切见与彼二见不相舍离犹如罗网。一切见者。所谓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中种种诸见。所谓增见减见。舍利弗。此二种见依止一界。同一界合一界。一切愚痴凡夫。不如实知彼一界故。不如实见彼一界故。起于极恶大邪见心。谓众生界增。谓众生界减。

尔时慧命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何者是一界而言。一切愚痴凡夫。不如实知彼一界故。不如实见彼一界故。起于极恶大邪见心。谓众生界增。谓众生界减。舍利弗言。善哉世尊。此义甚深我未能解。唯愿如来为我解说令得解了。

尔时世尊。告慧命舍利弗。此甚深义乃是如来智慧境界。亦是如来心所行处。舍利弗。如是深义一切声闻缘觉智慧所不能知。所不能见。不能观察。何况一切愚痴凡夫而能测量。唯有诸佛如来智慧。乃能观察知见此义。舍利弗。一切声闻缘觉所有智慧。于此义中唯可仰信。不能如实知见观察。舍利弗。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舍利弗。如我所说法身义者。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如来功德智慧。

舍利弗。如世间灯所有明色及触不离不脱。又如摩尼宝珠所有明色形相不离不脱。舍利弗。如来所说法身之义亦复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如来功德智慧。

舍利弗。此法身者是不生不灭法。非过去际。非未来际。离二边故。舍利弗。非过去际者离生时故。非未来际者。离灭时故。舍利弗。如来法身常。以不异法故。以不尽法故。舍利弗。如来法身恒。以常可归依故。以未来际平等故。舍利弗。如来法身清凉。以不二法故。以无分别法故。舍利弗。如来法身不变。以非灭法故以非作法故。

舍利弗。即此法身过于恒沙。无边烦恼所缠从无始世来随顺世间。波浪漂流往来生死名为众生。舍利弗。即此法身厌离世间生死苦恼。弃舍一切诸有欲求。行十波罗蜜。摄八万四千法门。修菩提行名为菩萨。

复次舍利弗。即此法身离一切世间烦恼使缠过一切苦。离一切烦恼垢。得净得清净。住于彼岸清净法中。到一切众生所愿之地。于一切境界中究竟通达更无胜者。离一切障离一切碍。于一切法中得自在力。名为如来应正遍知。是故舍利弗。不离众生界有法身。不离法身有众生界。众生界即法身。法身即众生界。舍利弗。此二法者义一名异。

复次舍利弗。如我上说。众生界中亦三种法。皆真实如不异不差。何谓三法。一者如来藏本际相应体及清净法。二者如来藏本际不相应体及烦恼缠不清净法。三者如来藏未来际平等恒及有法。

舍利弗当知。如来藏本际相应体及清净法者。此法如实不虚妄不离不脱。智慧清净真如法界不思议法。无始本际来。有此清净相应法体。舍利弗。我依此清净真如法界。为众生故说为不可思议法自性清净心。

舍利弗当知。如来藏本际不相应体。及烦恼缠不清净法者。此本际来离脱不相应烦恼所缠不清净法。唯有如来菩提智之所能断。舍利弗。我依此烦恼所缠不相应不思议法界。为众生故说为客尘烦恼所染。自性清净心不可思议法。

舍利弗当知。如来藏未来际平等恒及有法者。即是一切诸法根本。备一切法具一切法于世法中不离不脱真实一切法。住持一切法摄一切法。舍利弗。我依此不生不灭常恒清凉不变归依。不可思议清净法界说名众生。所以者何。言众生者即是不生不灭常恒清凉不变归依。不可思议清净法界等异名。以是义故。我依彼法说名众生。舍利弗。此三种法皆真实如不异不差。于此真实如不异不差法中。毕竟不起极恶不善二种邪见。何以故。以如实见故。所谓减见增见。舍利弗。此二邪见诸佛如来毕竟远离。诸佛如来之所呵责。

舍利弗。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若起一见。若起二见。诸佛如来非彼世尊。如是等人非我弟子。舍利弗。此人以起二见因缘故。从冥入冥从闇入闇。我说是等名一阐提。是故舍利弗。汝今应学此法。化彼众生令离二见住正道中。舍利弗。如是等法。汝亦应学。离彼二见住正道中。

佛说此经已。慧命舍利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菩萨摩诃萨。及诸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一切大众。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5:5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