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汉·哈里里市场 |
释义 | 有600多年历史的汉·哈里里是开罗也是埃及最著名的传统工艺品市场。在开罗,提起汉·哈里里真是家喻户晓,逛过汉·哈里里的外国人也可说是不计其数了。在这里,有迷宫一般的小巷,有鳞次栉比的民房和店铺,有琳琅满目的各种地摊和车摊,有热气腾腾的小吃店,有嚣闹嘈杂的阿拉伯咖啡馆,有林林总总的埃及传统手工艺制品和衣服鞋帽之类的日用品。当你一步入汉·哈里里市场,你立即就会被热情的兜售和摩肩接踵的拥挤所包围,纸草画、铜盘、石雕、T恤衫、皮革制品、金银首饰……会让你目不暇接,流连忘返。这就是汉·哈里里,埃及传统手工艺的大世界,埃及旅游业的窗口和摇钱树,开罗千姿百态的社会生活的缩影。 埃及人说起汉·哈里里的故事,有历史的追忆,也有对国粹的自豪。当年的埃及统治者选中了汉·哈里里这块风水宝地,把埃及的民间艺人和各类工匠都集中在这里,并且按照各行各业一街一巷的划分,建起了日后驰名中东乃至世界闻名的这个埃及传统工艺市场。时至今日,汉·哈里里的小巷胡同仍然保留当初的名字。像埃及所有热闹的地方必有咖啡馆一样,随着作坊和店铺的增多,各具特色的土耳其和阿拉伯咖啡馆也在这里应运而生,后来又在附近建起令所有穆斯林都肃然起敬的艾兹哈尔清真寺。由于人丁聚集和生意兴隆,在汉·哈里里供穆斯林礼拜的大小礼拜堂也多了起来,所有人们日常生活和宗教活动必需的场所、设施都应有尽有,传统和习俗也世代相传。 现在,这里仍能看到分属法第迈、阿尤布等王朝时期的宣礼塔,以及奥斯曼帝国时期禁卫军的故居。这些无言的古迹,成了汉·哈里里沧桑变迁的见证。自90年代以来,陆续发生的恐怖活动使游客减少、加上原材料涨价和人才外流,汉·哈里里日渐萧条冷落,令许多有点石成金之手的能工巧匠也难以为继。特别是自1997年9月间在开罗解放广场发生旅游大巴遭袭事件后,尽管埃及政府强化了治安防范,但有些外国舆论趁火打劫,有意夸大埃及社会的恐怖活动,直至危言耸听。在此期间,汉·哈里里首当其冲,东西卖不出去,匠人们只得另找生财门路。这两年,越来越多的埃及工匠出国参加国际手工艺品展之类的活动,一些年轻的师傅走了就不见回来。埃及的手工艺往往都是祖辈相传,埃及的有识之士担心,汉·哈里里的人才不断外流,会使这些手工的绝活断了香火。 外国人招徕埃及工匠的手法先是邀请办展,然后以优厚的薪金和待遇诱人移民。美国对汉·哈里里的能工巧匠很大方,给住房,给设备齐全的手工作坊,最高月薪开到25万美元。近 些年间,在美国、以色列、意大利、希腊等国也陆续能看到“汉·哈里里”的招牌,也出售地道的埃及传统手工艺品。开罗一些关注埃及传统工艺的文化人不无担心地认为,15世纪的萨 利姆苏丹王为了劫掠埃及的传统工艺,居然把杰出的埃及工匠强制迁移到当时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现在有些国家似乎也学了这个办法,不过是通过金钱诱惑的文明手段罢了。当然,也 有的埃及工匠去了阿拉伯国家,可惜的是为了赚钱而改行了。 最近,埃及一些报纸开展了关于埃及手工业现状和如何保护和发展传统工艺产品的调查和讨论,其中开罗汉·哈里里的问题最突出。有关的行业负责人、厂商和工匠大声疾呼留住从 事埃及传统工艺的人才,希望政府对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中小手工业者采取保护和扶持措施,例如对原材料价格、传统工艺品的生产、内销和出口等环节实行适当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鉴于手工艺人需要从青少年时期学艺的特殊性,他们建议国家出资开办各类手工艺培训中心或学校。有些埃及文化人告诫,要等到某一堪称国粹的手工艺失传时再抓人才培养,就无异于临渴掘井。所幸的是,在高科技和现代文明日新月异的今天,体现埃及传统艺术特色的手工业并没有被视之可有可无,而是正在酝酿相关的保护措施和发展计划。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