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涵西中心学 |
释义 | 学校简介莆田历来有重教兴学的光荣传统,素有“文献名邦”之美誉。在涵江这个近代驰名八闽的商业重镇,文教也自古被有识之士所重视。位于楼下的公立铸新小学(楼下小学前身,今涵西中心小学)乃涵江人的骄傲,她创办于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迄今已整整一个世纪了。岁月如流,大浪淘沙,像这样历经风雨沧桑而不衰的百年老校,在涵江区堪称独家,就是在莆田市亦为数不多。如今眼看桃李芬芳,满园春色,生机盎然,异彩纷呈;回首往事,当年的创业征程,历历在目。 涵西中心学坐落在古老的楼下街旁则一所百年老校。在新课的背景引领下,学校坚持“管理为基,发展为本,科研引路,质量为魂”的办学思路着力营造文明合作,主动求知,交流挥究,和谐发展的教学氛围,积极开展具有本校特色的创造性教育好实践活动,学校的课改实验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新课程这棵幼苗必将在涵西这所百年老校绽出奇葩! 学校历史涵江古镇乃兴化商贸中心,文教事业亦较发达。早在1793年(清乾隆五十八年),在楼下即有吉了人(清初莆田沿海截界时,吉了澳即今秀屿镇栖梧村林姓移民建的“吉江书院”,《鼎建吉江书院小记》碑乾隆五十八年立,有双龙碑额,碑文楷书,碑高1.45米,额高0.70米,保存完好,全碑325字。原立楼下小学内,现存正学门碑廊;“吉江书院”石额,乾隆壬子年即1792年立,楷书横书,上款:乾隆壬子仲夏鼎建;下款:里人林云宗敬立。原立楼下小学内,今存涵东街道办文化站,即紫璜影剧院内)和“吉了宫”(因靠近街道,加上谐音,群众称街路宫)寺庙。清光绪前期,楼下私塾已有卢埕杨汝钰(秀才四舍)和后坡55号后迁牛角郑梦棋宅的林三一先等处。 1902年,由集奎曾家、卢埕杨家及陈情表(少密)等社会名流发起,于“吉江书院”和“吉了宫”原址上创办了涵江第一所小学——铸新小学。公立铸新小学因其经济实力较为雄厚,校董,校长名隆望高,师资队伍人材济济,办得相当出色,堪与城厢砺青小学相媲美。故有“城内砺青,涵头铸新”之美称。 1925年前后,学校又建了运动场,以后校舍逐渐扩大,颇具规模。当时,还设立幼稚园,为涵江第一所幼儿园。1932年,莆田县当局整顿小学,公立铸新小学改为县立铸新小学,经费由政府统一拨付,学校一时颇为兴盛。 铸新小学首任校长系黄胜白(雄东,曾留学日本、美国)。1914至1927年,由陈柱生(硕民,官立兴郡中学堂毕业)接任校长,后由曾振先(烈承,工业专门学校毕业)续任。柱生和振先任内,不仅没拿薪水,还随时接济资助学校。陈柱生很少到校,后因英语教员缺,他兼授英语,才较常到校。曾振先也很少到校,校务由教导陈瑞瞒(胆如,私立福州政法专门学校毕业)、黄文铸(亦颜,福州一高首届毕业生)主持。 铸新小学的教员,多为涵江著名教师。先后任教的有:刘钟英(亚雄,官立兴郡中学堂毕业)张宗渠(亚愚,官立兴郡中学堂毕业)、陈情表(少密,官立兴郡中学堂毕业)、陈绍苍(易绳,官立兴郡中学堂毕业)、宋少谦(后往南洋任教)、陈钟头(星明,福州一师毕业)、程定逵(笔侯,官立兴郡中学堂毕业)、连文瀛(奕州)、李祖麟(振宇)、郑碧新(迪民)、刘逸麟(刘骥)曾广全、陈鹤(原名陈瑞凤)、曾广茂、童复元、王仁煦和王德楷等。 铸新小学刚创办时,学生只有近百人,每届毕业生仅十多人。以后,学生增至二百多人。初期的学制是七年,初小三年,高小三年,高等预科一年。因教师多是有真才实学的能人,故对学生学业的要求也较高。作文多用“四书”中名句作题目,内容近似史论。英语也有用《天方夜谭》英文原本进行教授的。曾振先任内,学校已改为六年制,取消高等预科,没再教英语了。由于办学成绩显著,在城涵各小学中享有较高的声誉。 1935年1月,因教育经费困难等,经国民党县政府批准,县立铸新小学[(与创办于1913年的县立培原小学合并)改名为县立楼下小学,校址不变,由县教育局委派郑景星担任校长。1935年下半年陈善元接任校长,黄少彭为教导。当年,学生人数已达三百来人,每届毕业生三十多人。此后,学生数逐年增加,最多时近千人。抗战期间,为避日机轰炸,楼下小学于1939年下半年,先后迁至西天尾枫林、梧塘沁园等地,1940年,更名为囊山乡中心学校。1943年,又在楼下原址设立龙楼保国的学校,沿用至解放后即1950年1月止。国民党后期,民不聊生,学校经营惨淡,教育处于低潮。 自1943年起,校长先后由张启霖、林文英、黄奇斌担任。黄乃解放前最后一任校长(谢金细时任教导),延续至1950年1月。从1935年初至解放前,在楼下小学先后教员的有张淮、张俊煌、郑元清、翁美媛(女)、林景寿、陈奇梅、杨绍震、杨俊、杨绍裘、曾广赞、曾广谧、陈淞、陈兆琰和何文锦、林应诚、陈钰畴、郑聪、郑亚通、谢金细(1945年8月至1946年7月)、林惠微、方淑英(女)、曾仰安、陈兰英(女)等。 解放初,党和人民政府重视教育事业,在维护教学秩序的同时,十分关心师生员工的人身安全,首先发动杰楼下街周边广大干群捐款捐物,出工出力,对校内设施及教室等进行较大幅度的修缮,及时拆除危房,清除隐患,改善教学环境,深得民心。此后,楼下小学规模逐渐扩大,学生人数增至一千人左右。 解放后,楼下小学前四任校长先后由郑展煦(原名郑天煦,1907年生,县立涵江中学校高中肄业,任期一年)、王应钦(1927年生,私立涵江中学初中初中肄业,据1951年3月1日莆田县“府教国字第0648号”文件委令,王为县立楼下初级小学校长)、曾纪銮(省革命大学首期毕业,任期为1951年8月至1953年1月)、谢经世(原名谢金细,1925年6月生,省立仙游师范简师本科即初师毕业)担任;前四任教导主任先后为方柯鸿荣系首任副校长。 据楼下街刘氏难得留存的“学生成绩报告单”所示,解放前该校科目设置为国语(读书、说话、作文、写字)、常识、算术、美术、劳作、音乐、体育、团训、操行成绩;解放初期(1950年春季)则为:政治常识、国语(读书、作文、写字)、算术、珠算、常识(历史、地理、自然、卫生)、体唱(体育、音乐)、手工(劳作、美术)、操行成绩。同时成绩单上均分别盖有校名、校长、教导主任、级任的印章(有的还盖有生活指导委员会主任之印章)。自1950年2月校名称莆田县(立)楼下初级小学(附设高级班),1953年2月后为莆田县楼下小学。 文革期间,楼下小学更名为五星小学。1970年延宁中心小学(原延宁保国民学校,创办于1943年)撤校,部分学生并入五星小学。1978年学校荣获莆田县初考红旗。1979年改称涵江镇中心小学。同年10月设立涵江镇学区,辖楼下、保尾、霞徐小学;同时成立学区党支部,首任支部书记由当时的校长林秀英(女)兼任,三个多月后吴天赐接任该学区党支部书记兼校长。1980年8月,保尾小学(原公立沙坂小学,创办于1924年)又并入涵镇中心小学。1984年6月涵江建区,同年10月改为涵江街道中心小学。1987年又称涵江区涵江中心小学。1993年初(涵江区设立三镇两办)至今为涵西街道中心小学(简称涵江中心小学),并改设涵西学区,辖楼下,苍林小学。 学校荣誉自建国以来,由于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教师队伍日益壮大,限于篇幅,不再将教师人员列出,仅将历任校领导名录列表附后。 百年来的风雨沧桑,记录着楼下小学艰难创业、日益发展、屡创辉煌的历史。首届毕业生中有:曾辅佐孙中山参与国民革命的林黄卷(1892—1968),著名的兴化侨领陈昆生(1894—1986)等。 此后历届毕业生中又有:泥塑名艺人、现代画家刘骥,著名航海家黄季成,留美博士林秉南,现代书法家刘仲如,高级工程师林秉芗,力学教授曾照煌,泥塑名艺人刘锦铭,高级工程师林鸿斌,博士李金龙,教授林鸿生,高级工程师刘振彬,副主任医师林鸿恩,博士王全凤,音乐家李尚清等等。有田径运动员陈丽霞(女)、游泳健将朱武琴(女)、航板运动名将戴东亮、田径健将蔡军等。任县(处)级以上干部的有:郑玉华、李金水、陈金松、刘锦臆、吴文武、林国霖、黄文富、康桂美、杨云鹏、林明星、郭智利、黄加庆、谢荔生、郭忠鹏、叶方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