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海门县山歌剧团
释义

1958年8月5日建立。前身是海门县文化馆辅导的中兴业余剧团。1957年中兴业余剧团上北京演出了《淘米记》,翌年,成立了专业的海门县山歌剧团。建团时,仅二十九人,首任指导员兼团长是陆秀章。建团后移植上演了《刘三姐》、《半把剪刀》等较有影响的剧目。1962年,《剧本》月刊发表了剧团创作的山歌小戏《采桃》。演出时誉满海门,成了《淘米记》的姊妹篇。此后,剧团根据山歌剧的特点,改编了《海滨歼敌记》、《长工与小姐》、《杨立贝告状》等剧目,颇受观众欢迎,每到一地,可演出十余天。

1964年初,剧团参加了“江苏省各界人民春节慰问团”,赴上海、浙江舟山、宁波等地,为东海舰队指战员慰问演出。历时三十八天,演出四十四场。同年7月,剧团又创作排演了反映棉乡生活、具有山歌风味的大型现代戏《银花姑娘》,参加1964年江苏省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受到专家及同行的好评,《新华日报》和江苏人民广播电台作了专题报道和评论。

“文化大革命”中主要编导人员下放劳动,艺术骨干相继流失,剧团仿演“样板戏”,失去地方剧种特色,演出也不正常。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剧团立即根据同名话剧移植上演了现代戏《枫叶红了的时候》,在上海连满九十场,历时一百零六天,名噪一时。1979年和1980年,又相继进入上海市区,公演传统戏《半把剪刀》和剧团创作的现代戏《余丽娜之死》。不少省、市级剧团,纷纷前来观摩和索取剧本、曲谱、剧照等资料,移植上演。尔后剧团经常上演自己的创作剧目。其中新编历史剧《唐怕虎与沈九娘》,曾为十多个兄弟剧团移植上演,湖南电视台还拍摄成上、下两集的戏曲电视片,在各省市播放。

建团以来,剧团主要艺术骨干有:编导俞适、陆行白、吴群、陈伟功、郁惠庄,编曲盛永康、汤炳书,演员季秀芳、刘秀方、萧行芳、贺戌寅、刘森才、印笑岳、姚志浩、黄竹元、施雪芳、陈桂英、施士平,舞台美术李宝祥、王信发等。现有演职员五十八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2:3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