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国民政府国史馆 |
释义 | 基本信息国民政府国史馆于1947年1月20日正式成立。是中华民国官方的资料档案馆。现遗址在南京公园路体育场南面的体育里7号有三栋两层小楼,人称“鼎园”。 1949年4月南京解放前夕,国史馆部分人员迁台,留南京人员及史料被人民政府接收。1951年,在旧址上成立了南京史料整理处。 成立背景中华民国建立后,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即指出:“民国开创,为神州空前之伟业,不有信史,何以焜耀宇内,昭示方来?”为此,黄兴、胡汉民、宋教仁等人为了收集资产阶级革命的档案史料,编纂中华民国的历史,提出了建立国史馆的建议,并经孙中山批示同意。但由于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1914年5月成立的国史馆不久便中断停顿。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于1930年5月成立了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负责收集整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档案史料。但国史馆迟迟未能成立。1936年1月,张继、邹鲁等人为保存国家档案史料,编修中华民国史,又在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提出了“建立档案总库,筹设国史馆”的建议案。张继、邹鲁等人提议设立档案总库的计划虽然一直未能实现,但经过多年筹设的国史馆终于在1947年1月20日正式成立。 组织机构基本概述国史馆成立后,在鼎园设署办公。国史馆直隶于国民政府(1948年5月后改隶于总统府)。设馆长一人,由张继担任,综理馆务,监督所属职员。1947年12月,张继死后,改由戴季陶继任。1949年2月,戴季陶死后,又由居正继任。设副馆长一人,由刘成禺担任,襄助馆长处理馆务。设纂修20-25人,专司削笔与撰述;协修25-30人,专司撰述;助修15-20人,专司撰述、缀集。馆长、副馆长兼任总纂、副总纂,综理纂修各事宜。又置主任秘书一人,承馆长、副馆长之命主办机要,签注各处室文稿,审核工作计划、报告,筹办会议及馆内外联系等;秘书三人,襄助主任秘书办理上述事务。柳诒徵、汪辟疆、吴廷燮、刘成禺、汪旭初、金毓黼、顾颉刚,冒鹤亭、夏敬观、王献唐、尹石公等人均曾被国史馆聘用。其中,柳诒徵、汪辟疆两人分别领导纪传、编年二体的编写工作。馆内设以下机构: 主要科室史料处:分档案、图书二科,掌理档案整理与图书保管。 征校处:分时政、实录、征集、校对四科,办理时政、实录、征集、校对工作。 总务处:分文牍、庶务二科,办理收发文书、庶务及出纳事项。 会计室:办理岁计、会计、统计事务。 人事室:办理人事管理事务。 史料审查委员会:由馆长指定纂修、协修各若干人,并聘馆外专家若干人组成。掌理该馆所征史料的审查及应纂修人员的请求审查有疑义的史料。 国史体例商榷委员会:由馆长、副馆长指定纂修若干人组成。掌理厘订国史体例、书法、断限各种疑问以为纂修人员撰述的准绳;应纂修人员的请求裁定各种疑难问题。 史料审查委员会和国史体例商榷委员会皆非常设机构,遇有必要时由馆长召集。 主要职责国史馆成立之后,忙于接收整理由重庆各机关档案史料,编纂了中华民国大事年表草稿、中华民国开国英烈和抗日战争阵亡烈士事迹等史料。1949年4月南京解放前夕,国史馆部分人员迁台,留南京人员及史料被人民政府接收。1951年,在旧址上成立了南京史料整理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