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贵阳市加快茶产业发展实施意见
释义

为贯彻落实《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黔党发〔2007〕6号)精神,按照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总体要求和“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的发展定位,促进我市茶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使我市成为黔中地区优质绿茶重要产地和全省茶叶外销的主渠道,拉动全省茶产业快速发展,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会议精神,以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精品化的思路统领茶产业发展。

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以发展高品质绿茶为方向,结合“两湖一库”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建设一批优质、生态、高效茶园为重点,培育壮大一批茶叶加工、销售龙头企业为关键,进一步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全面推进我市茶产业快速发展,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和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打造产业基础。

发展原则: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精品茶、名优茶,上规模、出标准、创品牌的原则。

——坚持比较优势的原则,立足我市地域优势,加强流通体系建设,发挥集散功能,打造全省最大销售市场。

——坚持以企业、农民投入为主,政府投入为辅的产业化经营原则。政府负责统筹协调、制定发展规划;龙头企业负责提供种苗、技术、管理、(收购)销售;农民负责按照企业的操作规范生产。

——坚持生产发展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二、主要目标

到2010年,全市新建规模化、标准化无性系良种茶园8万亩,使全市茶园总面积达13万亩,年产值达1.5亿元以上,带动农户6万户以上,认证绿色茶园面积1.5万亩、有机茶园1万亩。

茶叶龙头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培育年销售收入2000万以上的茶叶龙头企业2家,以打造开阳富硒品牌茶为重点,力争形成1—2个省级名优绿茶品牌。

不断完善市场流通体系,扶持茶叶流通市场和企业完善提高市场集聚功能,使我市成为全省茶叶流通的重要集散地和茶叶外销的主渠道。使茶产业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地方财政增长和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年度目标

2008年,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25000亩,其中:开阳县15000亩、清镇市7000亩、乌当区3000亩。重点扶持茶叶生产、流通龙头企业5个,建设优质茶苗圃基地100亩,在开阳县建设高标准优质茶示范区1000亩。绿色茶园认证面积5000亩、有机茶园认证4000亩。

2009年,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25000亩,其中:开阳县15000亩、清镇市7000亩、乌当区3000亩。重点扶持茶叶生产、流通龙头企业6个,建设优质茶苗圃基地100亩。绿色茶园认证面积5000亩、有机茶园认证3000亩。

2010年,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30000亩,其中:开阳县20000亩、清镇市6000亩、乌当区4000亩。重点扶持茶叶生产、流通龙头企业6个,绿色茶园认证面积10000亩、有机茶园认证4000亩。

四、主要政策措施

(一)整合资源,加大资金投入

采用企业、农民投入为主,政府投入为辅的办法,建立健全财政资金、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工商资本、农户自筹的茶产业发展投融资机制,三年累计投入茶产业发展资金22080万元。其中:一是市级财政每年投入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00万元,三年共计投入1500万元;相关区(县、市)按6:4的比例匹配,三年共计投入1000万元;力争每年争取省级财政投入200万元,三年共计投入600万元;省、市、县三级投入共计3100万元。二是采取企业、农民自筹或贷款及招商引资的方式引导社会资金、金融资本等投入18980万元。

(二)培育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

针对我市现有茶叶生产企业规模小、散、乱,品牌优势不明显的问题,鼓励和支持区域性的企业采用重组、兼并、入股等形式,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生产,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壮大企业实力,形成2—3个在全省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优强茶叶生产企业,拉动我市茶产业发展。同时注重发展茶叶名优品牌,在巩固提高现有羊艾毛峰、春秋茶等具有一定知名度品牌的基础上,重点打造开阳富硒茶、乌当白茶等特色茶叶品牌,积极支持其开展绿色、有机茶认证,鼓励参加各类茶叶奖项评比活动和茶事活动,进一步提高我市名优茶叶的质量和知名度,力争通过3年左右的时间使开阳富硒茶成为我市茶叶品牌的拳头产品。

(三)加大对茶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一是市级财政每年投入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00万元,对企业建设高标准茶园、技术改造、开拓市场、质量认证等方面进行扶持;二是在技改项目、购置精制茶机具与流动资金的贷款贴息、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等方面要优先对茶产业龙头企业予以扶持;三是工商、税务等部门要落实好中央和省出台的对龙头企业的优惠扶持政策,切实减轻企业的负担,为茶产业龙头企业的市场开拓,搞活生产经营,助农增收营造良好的环境。

(四)创新运作模式和机制,促进我市茶产业快速发展

采用“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或“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标准生产”(即由龙头企业或种茶大户采用土地流转形式租用农户土地,集中连片建设茶园,当地农户到茶园打工)、“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模式建设高标准茶园,坚持走规模化、产业化的方向,形成一批茶叶生产专业村、专业乡。市茶叶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制定全市茶产业发展规划,统筹协调,组织本市主要茶叶生产加工企业或引进企业与采用定向投入、定点投入的方式发展建设高标准优质茶园。茶叶生产加工企业负责为农户或茶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技术指导、生产管理、茶青收购。农户负责按照企业要求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逐步建立企业与农户的紧密利益连结关系,实现产——加——销有效结合,确保农户增收与企业的原料需求,实现农户与企业“双赢”,促进我市茶产业持续发展。

(五)加强流通市场体系建设

我市是全省茶叶流通的重要集散地和重点消费区,要牢固树立黔茶窗口形象,围绕推介黔茶品牌、劲推黔茶出山的重点抓好茶叶流通市场体系建设。一是要进一步提升现有贵州茶城、太升茶叶批发市场两大茶叶市场的基础条件,提高市场聚集和辐射功能,使全省的主要名茶、精品茶在贵阳都有销售,把贵阳市打造成黔茶荟萃之都,进一步鼓励和支持批发市场与外省大型茶业批发市场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积极开拓省外市场。二是在市内重要旅游点设立贵阳优质绿茶专营点,向省外游客推荐、宣传、销售我市的名优绿茶,提高我市高品质绿茶的知名度。三是在每年春茶上市时组织开展一次全省性的大型茶叶产销对接会,向省外客商、贵阳市的消费者宣传、推介贵州绿茶,促进我省绿茶外销,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使我市成为全省绿茶外销的主通道和主渠道。

(六)加强茶叶生产加工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一是要认真按照国家颁布的有关茶叶生产标准组织生产,严格控制、规范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的使用,建立健全投入品使用登计制度和质量可追溯制度,确保茶青生产无公害;二是要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制定与发布符合贵阳茶叶特色的地方标准,2007年要完成开阳富硒茶地方标准的制定发布工作,以此体现我市茶叶品质的优势,推动我市创建茶叶品牌;三是要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园认证,提高我市茶产品的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四是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在建设茶园时对基地水、土、大气进行监测,首先确保原产地质量。在生产方面,要对茶青、茶叶成品进行质量监控,确保产品质量。

(七)加大培训力度,培育专业人才

一是要加大对茶农的培训力度,整合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培训等各种培训资源,从2008年起,将茶叶生产、加工技能培训做为重点来抓,每年至少培训技术人员500人以上,造就一大批种茶制茶能手;二是加大对农村基层技术人员培训的力度,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一方面邀请省内外茶叶专家来我市进行指导和培训,一方面组织基层技术人员到省外先进地区学习,运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指导我市茶叶生产、加工、营销,提高基层技术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更加有效的推动我市茶产业发展。

(八)加强组织领导

茶叶产业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工程,为统筹全市茶产业发展,市政府成立贵阳市茶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担任组长,发改、财政、农业、水利、乡企、经贸、科技、供销、商务、质监、工商、税务、国土和农村信用社等部门和单位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农业局。发改、经贸、财政、农业、乡企、信用社等部门和金融机构要提供资金扶持,同时监督、保障资金合理、正常运转;商务部门要大力引进先进制茶工艺,支持茶叶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扩大市场份额;林业部门要把茶产业发展纳入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统一规划安排;工商、质监等部门要加强茶叶市场和生产加工环节的管理,坚决打击假冒伪劣茶叶产品,保护消费者和茶叶企业的合法权益;农业部门要具体搞好茶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工作;科技部门要支持茶产业发展的科技进步,对关键环节、重要领域的科技攻关给予倾斜扶持;国土部门对加工企业建茶青加工厂和茶叶加工厂项目用地要优先审批;水利部门要优先扶持茶叶基地水利设施建设;相关区(县、市)要制定具体的政策和措施,将发展茶产业做为我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产业来抓,促进全市茶产业快速发展。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3 5: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