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补姓 |
释义 | 补字[补、?,读音作bù(ㄅㄨˋ),不可读作bǔ(ㄅㄨˇ)]←有的古体字显示不出来 姓氏渊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炎帝时期的补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补,姓氏。”典籍《正字通》中记载有:“唐中常侍补眞。” 较早的补氏,相传出自炎帝时期的补国(今河南荥阳),当时补国有个名人叫补遂。补国和补遂的后代便有人以补为姓氏,称补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郑国境内有一名为“补”的地名(今河南新郑黄甫坊),曾被分封给一位功臣作为食邑,这位功臣的后代以食邑的名称为姓氏,成为补姓的另一支来源。 第三个渊源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该姓为氏。 蒙古族奴和苏氏,汉义为“补丁”,后有人以其为汉姓,称补氏。 在苗族、高山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有以“补”为姓氏者。 迁徙分布今重庆市,湖南省的怀化市、芷江县,四川省的遂宁市、成都市、绵阳市,广东省的阳江市,江苏省常州市,内蒙古,台湾等省区都有补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号郡望 荥阳郡:秦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原阳市。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部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三年(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荥阳县,其时辖地今河南省黄河南部、荥阳县至朱仙镇一带,包括今开封市、郑州市在内的八县。北魏时期移治到今荥阳县。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改为成皋郡。隋、唐两朝均为郑州荥阳郡。 历史名人补 郎:(生卒年待考),苗族,夜郎马场人(今贵州普定)。著名汉朝官吏。 补珍珠:(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时期中常侍。 补晓岚:(1856~1950),原名补一,字晓岚(有学者将其名字写成“补小南”,有误),别号老农。清咸丰五年生于四川省遂宁县,阅历丰富,善用姜桂附子,是著名的火神派医家,人称“火神菩萨"。晚年定居重庆,誉满山城。 补氏自幼博学好问,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戏曲舞蹈,武术气功,无所不晓,咸臻精绝"。后因夫人何氏患病误治致死,遂发奋钻研中医,并向来蜀传道的美国医学博士史德文学习西医,史则向补氏学习针灸,二人便互为师友,互教互学。 曾先后在四川嘉定(今乐山市)、井研、成都等地挂牌行医。从1919年起,效李时珍之所为,人山采药,研究当地的药材资源,长达四年之久,采集到的药材有300余种。有的如“雪上一枝蒿“等,是《本草》没有记载的,都一一作了记录,对其日后行医用药产生很大影响。 从1923年起游学天下,辗转至越南、香港、广州,后赴天津去哈尔滨,深入俄罗斯境内,居住二年,再返北京人协和医院研究。前后历时5年,接触到很多名师高手,获益匪浅,可谓满载而归。 1928年,先生举家来渝,定居山城,在太平门海关巷开设“补一药房,终其余生为重庆民众服务,“所疗者无虑万千人,颇负盛誉,为其一生最光辉的时期。其间治病佳话,老重庆人至今犹津津乐道。 补正威:(公元1959~今),蒙古族;内蒙古托克托人。著名地方公务员。 呼和浩特巾中山东路办事处经委副主任,呼和浩特币新城区第十三届人大代表。 1981~1983年 在内三建任抹灰组组长,同年被评为优秀班组。1990年在新城区土地申报中被授予荣誉证书。 1996~1997年两年被评为经委优秀工作者。 家谱文献补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末民初木刻活字印本,2007年湖南芷江补若愚续修。现被收藏在四川省遂宁市补红星处、湖南省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补若愚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