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补焊 |
释义 | 补焊化工设备的防中毒措施一、中毒事故原因 (1)化工生产设备容器多以管道联通为一个系统,当焊接作业人员进入没有经过置换通风或隔绝的容器及管道内作业时,会造成中毒。 (2)清洗、置换的容器管道内是缺氧环境,焊工进入其内作业,会因缺氧而引起窒息。 (3)对经过脱脂、涂漆或存有聚四氟乙烯、聚丙烯衬垫的设备管道进行焊割时,这些漆膜、衬垫及残存物在高温作用下蒸发或裂解,形成有毒气体和有毒蒸汽,人吸入后中毒。 (4)因检修现场工作场地狭小,检修不利因素较多,加之某些焊接工艺过程产生较多的窒息性气体,或因弧光作用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羰基镍、磷化氢、光气等,会由于通风不良,而发生中毒。 (5)对盛装或送有毒介质的容器管道采用带压不置换焊补时,从需焊补的裂缝中喷出的有毒气体或蒸汽,如果防护不当,容易造成中毒事故。 二、预防中毒措施 (1)审核批准 焊接作业前根据工作的具体内容确定工作方案和安全措施,同时办理审批手续(如动火审批、入罐作业审批等)。为保证安全措施得到落实,审批负责人要到现场检查安全措施落实情况。 (2)安全隔绝进入设备容器内进行焊接作业时,必须将作业场所与某些可能产生事故危险的因素严格隔离开。切断设备容器与物料、有毒气体等部分的联系,以防止作业人员在容器内工作时因阀门关闭不严或误操作而使有毒介质窜入设备容器内,造成中毒事故。 (3)置换通风 化工设备容器内部往往残存部分物料。对于一些有毒、特别是剧毒物质,即使残留量很少,也可以致人于死亡,如氰化氢。所以,进入设备容器内进行焊接作业时,必须先经过置换通风,并经取样分析合格后,再开始施焊。 (4)安全分析 设备容器经清洗置换,并在作业前30分钟内取样(有毒物质浓度应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空气中氧含量保证为19%~22%)分析,合格后可以进行焊接作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工作的进行,又会有新的不安全因素出现。如设备容器内部由于长时间的使用,某些有毒物质往往会沉积或吸附在内壁上面,通过浸润、毛细管现象等作用而积蓄在里面。虽然置换通风,也只能去除外表面的物质,随着时间的推移,压力、温度的变化,沉积在壁隙内的有毒物质就会散发出来,特别是在动火的情况下,更加速了这种挥发。同时底部空间也容易形成缺氧环境,因此,安全分析工作并不仅是在进入容器前30分钟进行一次,还要视具体情况确定一次至数次。一般至少每隔2小时分析一次,如发现超标,应立即停止作业,人员迅速撤出。 (5)个人防护 进入设备容器内实施焊接作业,尽管采取了一些安全措施,但仍会有一些不安全因素无法排除干净或难以预料,特别是有些抢修任务焊接时间紧,工作条件更差,因此,作业人员佩戴规定的防护用具是保护自身免遭危害的最后一道防线。 (6)专人监护 焊接人员进入设备容器内作业,由于存在中毒、窒息等危险因素,加之联系不便,人员进出困难,一旦造成事故不易被人发现。因此,需要设专人在容器外进行监护,并坚守岗位,切实履行监护职责。同时,要配备必要的救护设施(装备),以便及时采取应急救护措施。 (7)应急救援 设备容器内,以及补焊输送有毒物料管道等焊接作业情况复杂,各种意外事故随时可能发生。所以要搞好应急救援措施,及时迅速准确地把受伤者从设备内或现场救出,并进行急救。否则,由于抢救措施不力,贻误抢救时间就会加大事故损失。 三、急性中毒事故现场处理原则 (1)参加现场抢救的人员必须听从指挥,抢救时如需进入有毒气体环境(设备容器内)或其污染区域,应首先做好自身防护,正确穿戴适宜、有效的防护器具,而后实施救护。 (2)搬运中毒患者时,应使患者侧卧或仰卧,保持头部低位。抬离现场后必须放在空气新鲜,温度适宜的通风处。患者意识丧失时,应除去口中的异物,呼吸停止时,应采取人工呼吸等措施。 (3)尽快查明毒物性质和中毒原因,便于医护人员正确制定救护方案,防止事故范围进一步扩大。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