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广州天文台 |
释义 | 概述广州天文台比紫金山天文台还早5年 中大档案馆馆长易汉文:“在中国高等学府中,最早设立数学天文系和天文台的是中山大学。” 1926年,后来曾三任中大校长的留法天文学博士张云教授申请在越秀山筹建中大天文台,但未获政府批准。 1927年初,中山大学以数学系为基础成立了数学天文系,天文台随即于当年2月在校内兴建。 1929年落成,比大名鼎鼎的紫金山天文台还早了5年。 1935年,石牌新校落成,中大除医学院外全部迁入新校。 1937年,新的天文台完工,面积是老天文台的4倍。 历史位于中大老校址------广州老天文台是广东之最,也是仅次于上海徐家汇天文台的中国第二座天文台。 老天文台是一座面积并不大的3层建筑,东侧的观测台稍高,为4层,顶层是放置观象设备的穹顶。地基位于小山坡上,比周围的地面高出很多。现在它的周围已经被民房小巷包围得严严实实,一般难以找到。它在1985年被定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落成之后的第二年,中大就参与了国际变星观测计划,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中大天文台除了教学科研之外,还承担了许多民用军用项目。 广州市经纬度的首次测定,广东空军需用的日月出没时刻计算,航空学校天文学的教学等都由中大派员担任。 1933年的万国经纬测量,1936年到苏联、日本进行日食观测,中国都派出了中大的队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