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广东省医学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 |
释义 | 一、实验室基本情况 广东省医学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的前身,是全军的首批重点实验室之一,有较好的为军事创伤研究的基础,由原第一军医大学解剖学教研室(临床解剖学研究所)、南方医院(脊柱外科和整形外科)、珠江医院(骨科)、中医系(骨伤科)有关人员参加组建。2003年至2005年,研究重点随军队系统向广东省的转制,加强了与广东省科技经济建设有关的研究工作。下属的"广东省创伤救治科研中心"建立了生物力学基础研究的技术平台,为广东省29个基层医疗单位提供了技术指导和协作。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教授10名,副教授7名,博士生导师7人,博士学位获得者9人。实验室是国内医学生物力学、创伤救治及数字化虚拟人研究的重要基地。 二、研究方向和目标 广东省是全国现代化、工业化的先行省份,按照客观规律,与其发展相关的工伤和交通事故伤也将与日俱增。为此,实验室的研究目标和方向,以创伤救治有关生物力学研究为主。服务对象和协作单位:定位为临床医学中的创伤外科、骨外科、脊柱外科、整形外科、手外科、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和外科术式创新有关的临床应用解剖学和医学生物力学研究。 (一) 实验室研究的主要方向包括: 1.创伤和交通事故伤有关的生物力学机理及防护研究。针对广东省创伤事故多发的特点,本实验室将创伤和交通事故伤有关的生物力学研究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在"十五"期间,利用"广东省创伤救治科研中心"建立的全省创伤救治科研的技术平台,设立了26个开放性课题,各单位自筹资金180万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促进了全省创伤救治临床及科研的发展。2004年度本实验室与总装备部航天医学研究所合作进行了《921返回舱非正常着陆的冲击试验》的研究,开展"神六"项目的航天员安全着陆的生物力学跌落实验,进行了着陆舱的缓冲设计和座椅的缓冲设计,保证航天员在万一出现"硬着陆"情况下的安全,很好地保障了"神舟六号"的顺利发射及返回。 2.创伤救治技术与器材的研制开发。目前进口器械占领了创伤救治器械的大部分市场,而国产器械只占很少的一部分。主要原因是国产器械安全性不可保障,医疗事故时有发生。实验室近几年对各种医疗器械进行了生物力学测试,对其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评估,加快了国产医疗器械的自主创新性研究。2004年《三种新型脊柱内固定系统的研制开发与推广应用》(第一作者)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同时针对国内缺乏相应的创伤救治器械力学技术标准的现状,实验室将与企业合作进行相应的研究,逐步建立起适于中国人体质特点的医疗器械力学技术标准,从根本上保证国产医疗器械的安全性。 3.临床外科术式创新的解剖学生物力学理论依据。实验室的基础理论研究密切结合临床实践,实验室提供新的技术和装备,对临床实践提出改进的理论依据。2003年《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的开发与拓展应用的研究》(第一作者)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4.数字化人体虚拟仿真研究。"十五"期间,本实验室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项目《数字化虚拟中国人的数据集构建与海量数据库系统》的研究,共获得了12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虚拟中国人"数据集,并与包括中科院、清华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数十家研究单位进行了科研合作,为深入"虚拟中国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实验室主要研究目标:从基础理论研究中提高临床救治的水平,减少创伤救治的伤残率和伤亡率。从生物力学材料评估的技术上为创伤救治有关内外固定医疗器材的研制,提供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科学依据。为开展前沿性的"数字化医学",提供有原始性创新的数据库和先进技术手段。 三、承担项目情况(纵、横向项目) 2003年至2005年度期间,实验室获得了30项纵向课题,其中国家863计划子课题1项(《数字化虚拟中国人的数据集构建与海量数据库系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省部级项目12项,其它省部级项目4项,市级项目5项,,获得经费共计396万元。 实验室还进行了广泛的横向科研合作,获得横向经费支持103万元。 1. 与总装备部航天医学研究所合作进行《921返回舱非正常着陆的冲击试验》的研究,获得横向课题经费80万元,同时也与总装备部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今后将继续开展"神舟七号"的相关研究。 2. 全国先后有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医疗临床、教学、科研单位来本实验室进行合作研究,其中包括了全国著名的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天坛医院、解放军301、304医院、上海长征医院、上海第九人民医院以及本省的大多数三甲医院等,其中与北京协和医院合作开发的脊柱通用椎弓根固定系统、与解放军304医院合作研究的外固定器等均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这些合作每年可为实验室带来数万元的横向经费,并且通过这些合作研究加强了实验室与国内同行的联系,同时也确立了实验室在国内医学生物力学领域的领先地位。 四、研究成果及学术水平(主要包括鉴定成果、获奖项目、技术开发、专利或版权、论文论著、开放与交流等) 2005年11月本实验室承担的国家863项目《数字化虚拟中国人的数据集构建与海量数据库系统》顺利地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组织的结题汇报,此项目共获得了12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虚拟中国人"数据集,《最高分辨率"中国数字人男1号"诞生》也被两院院士投票评选为2005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实验室承担的横向课题《921返回舱非正常着陆的冲击试验》于2004年顺利地通过了总装备部921办公室的验收,其研究成果已被应用于"神舟六号"宇宙飞船。 本实验室获得各级各类奖励共计12项,其中《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的开发与拓展应用的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作者),《三种新型脊柱内固定系统的研制开发与推广应用》获得省部级一等奖(第一作者),另外获得省部级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 在2003年至2005年间,实验室共发表学术论文432篇,其中在SCI收录的杂志上发表论文7篇。出版专著21 部,其中主编出版14部,特别是钟世镇院士以总主编出版的钟世镇临床解剖学图谱全集,总结了近30年临床解剖学的科研成果,为国内迄今最全面的临床解剖学图谱专著;并主编全国医学本科生的统编教材《人体系统解剖学》(钟世镇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目前有2项实用新型专利获得授权,并已有8项专利获得申请号,其中4项为发明专利。另外,我实验室拥有12套自主知识产权的"虚拟中国人"数据集,并与国内数十家著名的科研院所签订了有关数据集使用的知识产权协议,为数字人的应用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实验室是开放实验室,实验设备MTS bionix 858型材料测试系统已加入广州市科研仪器协作网。实验室人员学术交流活跃,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其中包括本实验室人员多次受邀参加国内最高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香山科学会议"。实验室副主任金大地教授于2005年11月承办了"第八届全国人工关节大会",与会人数达到400多人,大会邀请了十多位人工关节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参加,为全国的骨科医生提供了一个人工关节学术交流平台,进一步提升了广东省在关节外科领域的整体水平和知名度。 实验室下属的广东省创伤救治科研中心,以临床解剖学研究所和广东省医学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为主要的学术依托,结合全省29个医疗单位,建立了生物力学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的技术平台,促进了全省创伤救治临床及科研的发展,也加快了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的转化。 五、实验室科研队伍建设情况 实验室主任钟世镇院士多年从事临床解剖学和医学生物力学的研究工作,四名实验室副主任都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两人曾出国留学,在临床解剖学、医学生物力学领域从事第一线的科研工作,且在各自领域都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实验室固定人员中拥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人员共有17人,其中拥有博士学位人员9人,拥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17人,中级职称8人,其中40岁以下的高级职称4人,显示出良好的技术梯队和可持续性发展潜力。 六、人才培养情况 实验室共有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10人。2003年至2005年期间出站博士后4人,共毕业博士生46人,毕业硕士研究生人40人。 七、建设经费与场地设施 本实验室是1993年军队建立的首批全军重点实验室,近几年学校每年投入数十万元用于实验室的运转与建设,实验室面积为2000多平方米,其中科技楼12楼共450平方米为生物力学研究中心、科技楼16楼450平方米为国内最好的人体标本展览室之一、基础部楼一楼及地下室共500平方米为"虚拟中国人"研究中心,在局解楼200平方米建立了跌落损伤实验场和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所。另外,将南方医院脊柱骨病外科、整形外科、珠江医院骨科、中医药学院骨伤科也开辟为实验室的临床实验研究室。本实验室拥有国内首台进口的MTS bionix 858型材料测试系统,此仪器现已加入广州市科研仪器协作网,完成了本实验室及科研合作单位多项国家及省的重点课题的研究;还拥有一套MSC.Marc有限元分析软件,Marc有限元分析软件是功能齐全的高级非线性有限元软件;购进的3DD三维激光扫描系统、自由造形系统和非接触引伸仪使医学生物力学测试更精确更直观;自行设计的虚拟人切削设备及2200万像素的Phase one数码相机可采集高精度的数字化人体数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