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勃士
释义

勃士,原名范道艾,1980年出生,北京人,1995年改名为范晃,,当代作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范晃毕业于北京大学社会和谐学院执法系。从2003年起开始在各大报纸及门户网站发表文章,笔名为“勃士”。

人物简介

范晃在他发表在《北京晚报》上的一片题为《我的反黄生涯》的文章中说明,因为自己一直希望能够用笔来让社会充满勃勃生机,所以为自己起了这样一个笔名。勃士曾于2009年成为“新中国建设60年以来对社会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100人”之一,为90后少年的思想发展奠定了精神基础。

个人作品

1996年在《中国少年报》发表文章《今日中国反黄事业之希望》,这是范晃第一次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当时他只有16岁,就写出了这篇三千多字的文章,批评当时社会上缺乏对不良信息传播的相关监管的现象。据说这篇文章震动了中央领导,并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央重视起青少年的健康思想教育,甚至影响到中央后来设立城管机构的决定。

1997年1月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青少年反黄教育真的成功了吗》,引起了当时教育界的对反黄教育建设的广泛关注。

1999年10月发表短篇小说《反黄斗士的一天》,并被北京人艺改编为话剧,于次年3月公演,广受观众好评。

2003年长篇小说《勃士反黄日记》出版,并在《北京日报》上连载。后被改编为电影《疯狂的勃士》,在中国内地上映,虽票房不佳,可培养了一批死忠,从此跟随勃士踏上了轰轰烈烈的反黄事业。

《疯狂的勃士》已于2009年网络下载量突破500万次,足见勃士的粉丝群势力之大。

勃士表示:他的新作将于2010年5月出版,近年来他一直在针对新的教育改革以及城管改组进行研究,并针对这些要提出新的反黄纲领,他说:“反黄事业不能止步不前,要与时俱进,针对青少年的最新动向实行切实有效的新的方案。”同时他还认为,目前国内的反黄事业是“雷声大雨点小”,他希望有人能够站出来,和他一起并肩作战,共同修订新的反黄纲领。

作品简评

短篇小说《反黄斗士的一天》讲述了一个片警舒尿泽,不甘心过平淡的日子,决心要做一个反黄斗士,于是开始了一天的反黄生活。他遭遇了买盗版不良光碟的小贩,穷追不舍却最终没有抓到,自己却因为手里还攥着一张光盘而被过路群众误会,遭到投诉。他接到举报,自己单枪匹马去查办传播不良信息的黑网吧,却阴差阳错地闯入一处提供卖淫嫖娼服务的旅店,被店主纠集的一群社会青年打成重伤。他去局里搬救兵,却发现这家旅店的店主“上边有人”,没有一个同事愿意帮他。最终舒尿泽万念俱灰,辞去了警察的工作,当晚自己也钻进那家黑网吧,消磨麻木的神经。

长篇小说《博士反黄日记》篇幅达到四十万字,实际上是作者范晃自己对多年来反黄经历的自述。小说讲述了从他年轻时立志扫清一切猥琐风气,到投身写作,针砭时弊,再到创立理论,勇于实践的全过程。尽管在反黄的过程中范晃遇到很多困难,但他对于正义健康的社会舆论环境的向往,却打动了广大的读者。这本书从03年出版至今,一直畅销不衰。许多家长为了教育孩子,都购买此书给孩子阅读,鼓励他们拒绝不良信息,做热爱反黄的祖国花朵。

在《博士反黄日记》一书出版后不久,勃士又写了《勃士反黄语录》《勃士反黄实录》两本著作。都受到极大好评。2010年,勃士的高中同学写了一本名为 《和勃士在一起的日子》的著作,这位作者自称为魏索,此书即将在6月份与读者见面。

社会评价

勃士被誉为是新中国“第一位敢于站出来反黄的作家”,他的著作不仅对年轻一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促进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许多孩子就是看了他的书后,才对反黄这项事业有了热爱,并投身到扬正气,树和谐的行动中。

附录:勃士的同事们

勃士是一位优秀的社会活动家。但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足的,勃士在反黄事业中有许多战友,著名的人物有:马院士,张哥。他们三人已联合发表——《世界青少年的反黄问题》一文。早已被各国名家翻译。在各种国际网站和杂志上皆有报导。我们期待,勃士会与另外两位大师开创反黄事业的新纪元!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0:0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