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顾炎武与中国文化 |
释义 | 图书信息书 名: 顾炎武与中国文化 作 者:周可真 出版社: 黄山书社 出版时间: 2009年10月 ISBN: 9787546108384 开本: 16开 定价: 28.00 元 内容简介《顾炎武与中国文化》内容简介:希望藉之以展示苏州大学中国哲学学科整体的学术研究能力与水平。苏州大学中国哲学学科建立较晚,其历史,严格地讲不足十年,但在短短几年内,学科建设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突出的标志,就是从2000年至今的几年内,学科建设实现了三次跨越,即2000年申报硕士点成功,2003年申报博士点成功,2005申报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成功。现在我们学科共有十人,其中教授、博士生导师4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人,讲师4人,在年龄结构上,在学术梯队上,在学术水平的层次上,都比较合理,是一个有着良好基础的学术队伍。这个学术队伍总体上讲还比较年轻,但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一是团队成员之间和谐相处,交往风气正,团队成员之间的交往,建立在工作上,建立在学术事业上,建立在同志间真诚的关心上,而不是建立在吃喝玩乐上;二是学术研究的风气正,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团队成员还比较清醒,基本上能保持以平常的心态从事教学与研究,至今尚未出现为博个人虚名而不惜牺牲团队名声的事,更没有出现任何有损教师声誉的事。我们认为,要卫护团队的声誉,在当前尤其要重视学风建设。为了树立良好的学风,我们除了要求团队成员自觉遵守教育部、我校制定的科研、教学等学术道德规范,还提倡团队成员培养和卫护本学科独特的学风。为此,我们制定了“学风四字歌”,以方便团队成员自勉。“学风四字歌”是:“诚实做人,人格高洁;言行一致,表里相协;戒浮戒躁,勤奋治学;谦虚谨慎,潜心修业;文风朴实,行文精确;理论坚实、知识广阅;古今贯通,中外同悦;史论结合,创新超越。”我们深知,以此自律,我们做得还很不够,但“虽不能及,心向往之”,照之不懈努力,应是我们不变的志向。 作者简介周可真(1958.07.09-),男,江苏宜兴市人。1999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苏州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道家哲学和明清哲学研究,特别是从事顾炎武思想研究近二十年。主要研究成果《顾炎武年谱》(获江苏省第7届优秀图书奖二等奖)、《顾炎武哲学思想研究》(获江苏省2002年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明清之际新仁学——顾炎武思想研究》(获江苏省2008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主要学术兼职: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企业管理学会常务理事。 图书目录《东吴学术文库》总序 前言 顾学篇 吴中俊杰顾炎武(外一篇) 略论顾炎武的史学思想 论顾炎武的军事思想 顾炎武的“治道” 顾炎武实学的特点 顾炎武经世观念的历史嬗变 试论明清之际社会变迁与学术形态的转换 顾炎武对异族文化的态度 儒学篇 文化论视域中先秦儒家的人性论 试论孟子的弱权主义及其文化影响 《周易》讲座 我对新儒家哲学的看法 “复儒”与“反儒”皆非合宜之论 道学篇 “道家”名义考 老子是隐士吗?——由反思老、庄同被归入“道家”之理据而 引起的思考 先秦道家(老聃学派)代表人物考 “法自然”即“守中”——读《老》札记一则 儒家、道家同尚“中道” 老子的执政之道及其现实意义 文哲篇 中国艺术中的悲秋与悲剧 文化研究:“姓国”、“姓西”的争论可以休矣 秩序与自由:中国需要儒道融合的文化 理想的生活之道:自制与外制的统一——基于对中国古典哲 学重新审视所获得的新生活观 和谐与自由——论新时代哲学的思维方式与价值目标 加强管理哲学研究——兼论部门哲学研究是哲学创新的必由 之路 后记 ……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