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博文书院
释义

在首义城武昌的交通要道武珞路和中南路的交汇口,有一所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的学校——武汉市第十五中学。它的前身是英国基督教循道公会1885年创建的“Wesles College Wuchang(武昌博文书院),”迄今已有119年历史。1954年,改名为武汉市第十五中学。

武昌博文书院

重组

2001年秋,十五中与另外两所百年老校——二十五中、三十三中高中部实行资源优化重组,由普通搞中整合为武汉市规模较大的单设高中。学校现有5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600多人,教职员工260余人。校园占地面积70亩,新建的综合教学大楼,气势非宏,既保留了传统风格,又具有现代气息,建筑面积达19000平方米,集教室、计算机室、多媒体联网教室、语音室,音、美教室,学术报告厅,电子监控室,理、化、生、劳技实验室,办公室等为一体,形成一体三区格局,并装有中央空调,设施齐全,设备先进,堪称一流。学校有单独的图书楼,藏书近20万册,有学生阅览室四个,教师阅览室两个。学生公寓雅静舒适,学生食堂 整洁宜人,新建的运动场设施齐全,校园内绿树葱茏,鸟语花香。每当夜幕降临,校园广场华灯绽放,教学大楼灯光通明,交相辉映,透出勃勃生机。

师资力量

整合后的十五中,形成优质的教师群体,学校有专任教师200余人,其中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及省级优秀教师8人,省特级教师4人,市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教师40余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五分之一;高级教师100多人,约占教师总数的一半,中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0%,形成了一支年龄层次结构合理,整体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组成了以武昌区名校校长,市==专项津贴专家徐先国同志为校长的领导集体,该集体带领全校教职工,面对整合初期的复杂局面,励精图治,开拓创新,提前完成了三校整合的平稳过渡工作,为武汉市教育结构的改革和教育资源的重组,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短短的两年来,在保持教学质量稳步上升的基础上,成功地创建了市级示范高中。

新的办学模式

整合后的十五中,既保持并发展了原三校文、理、外、艺和科研特色,并在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总结提出了“实践教育”这一先进的办学理念以及“三体五全”的办学指导思想,被誉为21世纪新型的办学模式,《人民日报》和《成长》杂志及其他报刊相继予以报道。为探索超级大校,超大年级的管理,该校又归纳总结出“实践教育”框架下的“两线一点包班管理机制”的年级管理模式,运行一年多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市、区领导的认可。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出色的科研成绩,受到了同行的赞誉和社会的好评,被上级部门授予“全国100所中学实践教育先进学校”,“湖北省教改实验学校”以及“武汉市科研强校”等称号。

交流互访

为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该校坚持“文理并重,百花齐放”的办学原则,将学生培养成“合格加特长”的有用之才。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学校开办了校中校——“实用外语学校”后,又创办了外语特色班,被市教育局确定为“外语特色高中”试点学校。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比利时、日本、新加坡等国际友人和学者曾来访和讲学。学校同英国、新加坡、加拿大等国的一些中学结为友好学校,并开展了一些中外学校师生互访活动。广泛的交流,开阔了视野,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学校还开办美术、音乐特长班,为具有美术、音乐特长的学生提供了发展园地。经过多年的实践,美、音特色教育取得了突出成绩,每年高考上线率均为100%,其中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13名。

教育成果

多年来,该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合格的建设者,也造就了一批顶尖人才,其中有原中国气象局局长,中科院院士涂长望,获中国心理学会“终生成就奖”的中科院院士陈立,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应若福,武汉大学生物系教授,中科院院士杨宏远,著名物理学家,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张国藩,中英谈判首席翻译张若兰,武汉市副市长殷增涛等等。98年抗洪抢险荣立一等功的舟桥旅副旅长王亚利,79年自卫反击战英雄卢源泉,都曾在十五中就读。他们常常怀念在十五中学习的日子,也满怀深情地向母校表达美好的祝愿;而母校的师生,也对他们充满敬佩之情,以他们为楷模,因他们而骄傲。

荣誉

由于办学成果突出,学校多次受到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奖励与表彰,多次被评为武昌区教育系统“立功单位”并被评为“湖北省德育先进学校”、“湖北省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武昌区最佳文明单位”等。

天津博文书院

建立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积极推行洋务运动,洋务教育是随着洋务事业的开办和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为了培养能使用先进的先进技术和军事装备并能使用机器生产的科学技术人才,李鸿章先后在天津创办了北洋电报学堂、北洋水师学堂、北洋武备学堂、北洋医学堂等洋务学堂。洋务学堂聘请了大量外籍教师、技师来天津任教,由于语言不通,教师与学生之间难以沟通,急需译员,加之天津自通商开埠以来,大量外商的涌入也急需通习之外文的译员,博文书院就是为了解决当时天津译员不足问题,而创办的专门培养译员的学校。

光绪十二年(1886),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Gustav?Von, Detring,)和津海关道周馥商妥在天津成立了“博文书院”。德璀琳在外侨和洋务官僚中捐得一笔款项作为办校资金。在天津大营门外梁家园村建立起一片四合院式的大楼和相连的楼房、平房作为校舍。招收对象定位为高层次的中国知识分子。校名为呑纳学院(Tenney College),亦称天津“博文书院”,是天津第一所培养外语人才的学校。

校舍建成后,因周馥调任,书院未能招生,房舍抵押给德华银行,周馥称院址“由德国买受”(周悫慎公年谱)。这就是海河中学所在之地立校之始,由此下衍百年兴学不辍,历史证明这里确是海河西岸的一片兴学沃土!

发展

天津市海河中学之所以被众多文史及教育专家赞誉为“兴学沃土”、“教育宝地”、“历史名校”,是因为在这块土地上,曾经创造出许多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辉煌。早在1873年,这里作为海军教习所,为清朝北洋水师培养军事人才。1886年,经李鸿章批准筹建“博文书院”,从此奠基了“博学治文,教育救国”的历史文脉。1895年盛宣怀奏请朝廷批准,创办北洋西学堂(今天津大学前身),这里又成为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大学的发祥地。1907年,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德国政府出资派员在此成立德华中学,引进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治学理念、办学模式和大批教学仪器设备。1919年民国政府接管后改名为大营门中学。1924年直隶全省第一所女子专门学校诞生于此,开始了长达44年的女子专门教育。 1949年,天津解放后,更名为天津市立第一女子中学,实现了新的历史性跨越。1968年,以天津母亲河命名为天津市海河中学,学校开始男女生兼收,改革开放后成为天津市首批重点中学,新世纪伊始,又被确定为天津市高中示范校。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9: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