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古斯塔夫·霍斯特 |
释义 | 古斯塔夫·霍斯特(1874—1934)祖籍瑞典的英国作曲家,他的曾祖父于1807年移居到了英国。霍尔斯特出身于音乐世家,他的家族中曾出现过不少优秀的音乐家。代表作《行星组曲》、《萨默塞特狂想曲》、《贝尼·莫拉组曲》、为大提琴和乐队而作的《祈祷》、《赋格序曲》、《埃格敦荒野》、《哈默史密斯》。其中《行星组曲》最负盛名,伦敦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音乐基金会。 部分作品简介: 《贝尼·莫拉组曲》,E小调,OP.29/1,为霍斯特访问阿尔及利亚之后所作,作于1909—1910年。 《哈默史密斯》是霍斯特为军乐而作的前奏曲与谐谑曲,OP.52,作于1930—1931年。哈默史密斯,就是霍斯特当时任教的圣保罗女子学校所在地。 《埃格敦荒野》交响诗作于1928年,描述的是哈代的小说中埃格敦地区凄凉险恶的景色。 创作于1914——1917年的《行星组曲》共分7个乐章,是根据占星学联想写成。音乐描述了以罗马众神命名的各行星的特性。 第一乐章《火星——战争之神》:霍尔斯特是在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完成这一乐章的。因此有人认为,这段音乐是对当时迫在眉睫的战争的预言。确实,这一乐章的音乐,尤其是由打击乐器和弦乐器弓杆击弦奏出的蛮横、激昂的渐强节奏型,暗示出军队在行进,给人以一种咄咄逼人的紧迫感。- 第二乐章《金星——和平之神》:与上一乐章凶残的战争音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乐章显得格外宁静安谧。它使人想起了一个没有电闪雷鸣、远离战争喧嚣的世外桃源,到处呈现出一派和平安乐的景象。评论家认为,长笛和法国号的延音表达蝉鸣,竖琴表现溪水,种琴和钢片琴表现清泉,小提琴表现情歌。 第三乐章《水星——飞行使者》:传说中水星是带有翅膀的信使的象征,也是窃贼的保护神。因而,这一乐章的音乐机敏灵活,是一首急板谐谑曲。第一主题轻捷而又俏皮,表现信使忙碌地走家串户,为人类带来福音;第二主题带民歌风格,表现人类欢迎信使的情景。 第四乐章《木星——欢乐使者》:这一乐章构思宏大,篇幅也较长,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气势浩荡,欢乐的情绪此起彼落,绵亘不绝。这一乐章经常被单独演奏,成为受人喜爱的通俗音乐作品。它又分为三个主题:第一主题为C大调,快板,2/4拍,喜悦的情绪十分明显;第二主题充满生机,热情洋溢,富有气势;第三主题转为3/4拍,象一首民间舞曲,气氛热烈。第二部分由原来的快板转为行板,为一首雄壮的“欢乐颂歌”,类似东方五音音阶的旋律,亲切感人,朴实生动,又不乏庄严与伟岸。第三部分为第一部分的反复。 第五乐章《土星——老年使者》:是组曲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也是经常被单独演奏的段落。乐章以长笛、大管和两架竖琴奏出的由两个邻音交替构成的固定节奏开始,象征老年人蹒跚、滞重而单调的步态。它不仅表现“肉体的衰退”,更有着“理想的实现”的慰藉。这里,有葬礼的节奏,晚祷的钟声,对人生的思考,也有美好的回顾。 第六乐章《天王星——魔术师》: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变幻无常的调性和配器色彩,以及力度的突兀变化等现代作曲手法,起到了扑朔迷离的效果。 第七乐章《海王星——神秘主义者》这最后一个乐章在给人以娴静温柔之感的同时,又表现出神秘莫测与朦胧的太空景象。乐章的第一主题就是以这种色调构筑起来的。钢片琴、竖琴和小提琴的大量运用,渲染出迷茫的神奇景象。这一乐章使用用了合唱来增加效果。总谱上注明:“合唱队应置于舞台边邻近的房间内,房门要开着,直到全曲的最后一小节,这时门要轻轻地、静静地关上。合唱队,门,以及可能需要的任何一些副指挥,都要用屏幕与听众隔开。”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