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古郡村 |
释义 | 在山西省汾河之西、吕梁山脉东南麓的汾西县,在莽莽黄土高原的千山万壑之中深藏着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村落——古郡。 古郡位于汾西县城西南方向,约七公里。 也许是人类文明的漫长进程造就了终年干旱少雨、风沙弥漫的黄土高原,也许是现代文明已将远古文明久远地抛却,座落在海拔1100米高原上的古郡村几乎被自然和历史的烟尘所淹没。 古郡村的村名源自其久远深邃的历史背景。鲜为人知的是,古郡这个灰头土脸的村落,曾出土大量仰韶文化时期的红陶和龙山文化时期的灰陶;而且,遗迹覆盖面积达一万五千平方米,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距今至少5000年以上)就已有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二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古郡即为“郡”级政府所在地;秦统一全国后,将行政区缩编为36郡,古郡遂被废止。而南北朝时期(距今1500年前后),魏又置汾西郡,辖临汾县,其郡政府所在地即当今古郡村。 更令人惊叹的是,虽然历经千百年来战火和动乱等无数劫难的摧残、蹂躏,古郡村至今仍保存着比较完整的、具有晋西特色的民居、庙宇、戏楼、绣楼等古建筑群和完整的古代街巷,甚至还保存有古老的酒、醋作坊……。走进古郡,如同走进一幅幅凝固的历史画面。 我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寻访古郡的。当时,我住在距汾西古郡不远的一个开发区主持山西晋西核桃食品有限公司的工程设计与建设,闲暇时曾到当地一个叫僧念的小镇寻觅、观赏古建筑。回来后,被公司的一个女孩芳芳知道,她刚刚高中毕业,在食堂帮橱,她要带我到她的村子——古郡看看。 一天下午,芳芳邀我上路。我们由村东进入古郡村,往西走了约一里地光景,皆一色的平顶红砖新房,外面是瓷砖贴面门楼,镶嵌着黑漆铁皮大门,与河北、山西普通农村的建筑结构大同小异,芳芳说这些都是近些年村民在古郡村外批地兴建的。再往东走,经过几个小百货店,一片古朴的青砖建筑群即展现在前面。芳芳介绍,这就是古郡老村。在她的指点和引导下,古槐、古石狮、古砚池、楼庙、大戏庙、古石狮、古商铺、古民居、街道,一一映入眼帘。 砚池和池的东、西畔矗立的两棵古槐,以及池畔北边的古石狮十分引人瞩目。 砚池乃一泊洼池,是汾西境内的许多村落常见的集水配套工程,池壁以砖石垒砌,池面约一千余平方米,深约二米半。古郡村地势西高东低,每逢雨季,村中雨水汇集于此,池中常常积水暴满,这对于干旱缺水的黄土高原来说,无疑是弥足珍贵的。村民用砚池的水或饮牛,或洗涤,孩子们则如鱼得水般地跳入其中游泳嬉戏。走近古槐,方感受到其伟岸,参照身边的建筑物,估计树高足有三十余米,树冠覆盖五百平方米,展开双臂丈量树围,足有五米。据村人说,其年轮已有五百年以上。池北的边的石狮,高约两米,其造型与我们常见的石狮不同,相传已历经千年风雨。而我揣摩它与霍州署衙内的那尊元代石狮的造型相似,是否属于那个年代呢?不过,无论怎样,砚池、古槐和古狮与身后的古朴村落相互衬映,已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沧桑感。特别是村口沿街那几栋前廊后铺的建筑,其风貌依旧,看到它,不禁令人的视觉穿越历史的时空,依稀目睹古郡当年商业街人群熙攘、买卖喧嚣、市井繁荣的景象。(可惜砚池西边那棵古槐下,当今村人建了一座用于经商的铁皮小屋,与古朴的村落极不相称,大煞风景)。 现存古郡村的的古民居大多为明、清建筑,一般都有三、四百多年的历史。古郡村落整体的建筑格局,形似文房四宝——纸、笔、墨、砚。其东西横贯一条主街,南北分别排列四条深巷,青砖青瓦的屋脊形民居或青砖拱圈的窑洞式民居错落有致,基本完整的保存着。村的四周曾筑有高五米、宽两米的城墙,如今村南还保存有昔日的砖砌城墙,村西则有夯土城墙的遗迹,南城门还存有青砖影壁。整个村落如同铺展在晋西黄土高原上的一张格子纸。砚池的东南面,曾建有文昌阁,阁为三层云塔,形似一支笔。两者对应,寓意“株笔对砚台,家家出英才”。芳芳说:古郡村自古以来就传承着浓郁的耕读文化,在以农耕为本的人家,几乎户户都着力培养读书人,重教兴文蔚然成风。仅明、清时期,村中兴办的各种私孰就有十余所,并办有义学等,村中考取秀才、监生、贡生、票生、举人等功名者不计其数,更有获取进士功名的。 穿行在古郡的大街小巷,深入到民居的院院落落,古建筑的风韵令人痴醉。几乎座座民居都镶有风格不同的砖雕,或花卉、或人物、或青龙、或虫鸟。许多房子的屋顶矗有镇宅驱邪的石雕座兽。许多门楣、门框也为木雕结构。大门的门额一般都悬有牌匾,或是木刻的,或是砖雕,如村西号称“园子里”的郭姓人家的宅门上,悬有“热心学务”的牌匾,据说是村民为感激当年任古郡学董的郭书兰先生为兴学育人所做贡献而集资敬献的。村中一亢姓人家的四合院南门上,悬有一块“垂裕后昆”的金字大匾,据说亢家为清代时古郡首富,在山西吉州城开有钱庄、当铺,为当地经济发展有突出贡献,吉州州府衙门奖励此匾,以示表彰。可惜牌匾的文字大多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破四旧”风暴中被刀斧砍削,有些文字依稀可辩,如“道光某年立”等。有幸看到村南一户人家的大门门额上,完整地保留着一块砖雕牌匾,匾上雕刻着苍劲的行楷“德馨”二字。由家家户户门额的牌匾,可以看到当年古郡村浓郁的耕读文化氛围和积极向上、崇尚德行的朴实精神境界。据说,村中的一户孟姓人家至今还保存着一块“岁进士”的匾牌。“岁进士”匾牌的主人孟乐天,一生勤奋读书,中取进士,清道光十四年,由清翰林院颁发此匾。此匾能够经历文革的腥风血雨而藏匿起来、保存至今,其后人真是无愧先辈。可喜的是,这种求进向上、崇尚文化的风气一直传承至今。当我们走进村东一户基本废弃的民居院落,看到建筑中斑驳的画栋和风化的雕梁时,立即联想主人应是书香世家。果然,芳芳告诉我,其后人是当今汾西县主管文教的副县长郭向东,而他的上人,也是多年从教并曾任汾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郭奇珍老先生。 古郡多庙宇,砚池之东有楼庙、砚池东南有大戏庙、祖师庙、文昌阁;正南有土地庙、三官庙、龙颜洞子孙娘娘庙、南海菩萨庙;正北有青山龙王庙、将军庙;村西有观音菩萨庙;西北高天龙王庙等据传有十三座。芳芳带我看到的有楼庙、大戏庙、龙颜洞子孙娘娘庙和观音菩萨庙的残存庙堂。 大戏庙是俗称,正名为东岳庙,其始建于明代,占地千余平方米,为四合院式庙宇结构,正北的大殿殿基犹存,为东岳大帝享殿,现存的东、西两侧殿均为青砖窑洞结构,东侧供奉华陀爷,西侧供奉黑虎龙王爷。正南为大戏台,东西各有一道庙门,东庙门上为钟楼,西庙门上为鼓楼。大庙的东西各有5孔大砖窑,我猜想是僧人的住所,窑顶上为二层阁楼的东西彩檐廊道,与大戏台的台面等高,据说是当年专供村妇和闺女们看戏的场所,男人们看戏则在楼下的院落里仰视观看。楼上、楼下总共能容纳近千人观看。解放后,大戏庙变为学校,芳芳说,她小学、中学都在这里上的学。如今,学校已搬迁到村南,于是大戏庙就荒废了。 村南龙颜洞子孙娘娘庙初建于明洪武五年,1989年修复,坐北朝南,正北青砖窑式庙堂三孔,东西两侧窑各两孔,中间供二十八宿菩萨,东侧供大肚佛祖,西侧为花圣娘娘,每年农历六月十九庙会,附近村民尤其是妇女纷纷来此进香。 楼庙由于其两层楼的结构而得名,楼上供奉的是关公,故正名是“关帝庙”。楼庙的主体和庙顶皆为古老的青砖、青瓦,而底层却是红砖抹砌,说明是近年修缮的,显得不和谐。我借助楼后的砖堆登上楼庙的二层,庙里没有关老爷神像,但庙堂正中央贴有红纸写的的牌位,“关公大帝神位”的墨迹依稀可辩。庙前有未烧尽的香头和纸灰,表明这里经常有人来敬香、膜拜。楼庙下层被村人依楼扩建,利用来作出售烟酒副食的商店,店主人恐怕是有借关公老爷的神灵发财的意图,但与古建筑彼邻,也不够和谐。但是,这种不和谐,似乎也有其有利的一面,即最终的效果是使这座古楼庙得以保护起来。 观音菩萨庙原与古郡的西城门彼邻,原来的规模很大,文化大革命时期为延伸村西的道路将主殿等建筑拆毁。同时期被毁的还有文昌阁等古建筑。在观音菩萨庙的遗址,我看到的仅仅是一座僧人的禅房,大门紧锁,门额上的木匾刻有“静室”二字。它留给人们的是沉思。 高天龙王庙曾经是古郡人的骄傲,它始建于唐代,明万历和清乾隆年间曾两次大修缮和扩建,占地二千多平方米,可惜于1940年4月,被驻扎在古郡村北部店头村据点的日本鬼子强行拆毁,将古建筑材料运至据点加固工事。 村南有一处砖木结构二层楼古建筑,我脱口而出“是庙!”“不是庙,是绣楼。”——该楼的女主人很认真地对我说。她说,明、清时,未出嫁的闺女就住在此楼习文、做绣。在晋西高原,这种建筑还实属少见。 还有一个意外发现,在古郡村西南,竟见到一处制酒、制醋的老作坊。在青砖窑洞式的民宅里,竟保存有地下酒窖,窖上置有酒甑,以及用于计量的斗、升等在此作坊里犹存。 古郡的村民都十分憨厚、质朴,我这个外乡人,无论走进哪家院子,主人都报以憨厚的笑容欢迎来访,请进家里,向我娓娓叙说自家老宅的历史。如果是在当今的城市里,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特别一提的是,村南的郭俊珍老人和百福翠老人,她们两家的宅子曾经是全国解放前夕汾西县人民政府、中共汾西县委机关的驻地。她们清楚地记得,1947年7月到1950年10月这三年多时间里汾西县党、政领导与她们朝夕相处的日子。当年,古郡作为全县的政治、文化中心,领导了全县的土地改革运动,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征兵和民工支前运动,以及指挥围歼逃遁于汾西境内的国民党残匪和组织干部南下、西进等重要战役。 自从探访了古郡村,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曾把我的“发现”、我的感受,向当地的文化部门、当地的一级级领导诉说,然而,他们一个个几乎都是一脸茫然,没有一人为之动容。 当然,“发现”,恐有夸大其词和闭目妄说之嫌。人家古郡村可考证的历史已有五千多年,而且,那里居住着200多户村民,他们祖祖辈辈在那里生活、繁衍,他们中间的哪一个不知道古郡?再者,古郡村隶属永安镇,永安镇隶属汾西县,汾西县隶属临汾市,临汾市隶属山西省,那里的一级一级的文化、文物、旅游官员,那里大大小小的父母官们,哪一个不晓得古郡?这种熟视无睹,或许就是古人所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缘故吧。 与我私交甚好的副县长樊国俊说,汾西境内还有一个占地面积十五万五千四百平方米的清代师家沟民居,被国内文物和古民居专家评为不可多得的古代民居建筑瑰宝,但碍于经济能力,一直未能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这也许是真正的原因之一吧?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