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黎毓干
释义

人物简介

黎毓干,植物病理学家,对水稻稻瘟病有较系统的研究,包括栽培条件、品种抗病性以及稻瘟病生理小种,主持了橡胶树病害调查和苗期病害防治,并研究了广东地区甘薯瘟、花生锈病、桑青枯病等重大病害,为中国华南地区重要作物病害防治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教学、科普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人物生平

黎毓干,1915年2月1日出生于汕尾市,祖籍广东海丰县。5岁丧父。小学毕业后曾在香港读英语,一年后到广州读中学。高中毕业时家境破落,回汕尾任小学教员,但有志升学。1936年,考入中山大学农学院。1938年10月,日本侵略军南侵,广州沦陷前夕随校迁云南澄江。大学期间,靠免费和贷金维持学业。1940 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当时学校由云南迁回粤北坪石。1944年6月韶关告急,又随农学院迁五华县歧岭,直到抗战胜利回广州。

黎毓干师承林亮东教授,从事植物病理学研究。在澄江、坪石期间随师进行农作物病害调查,采集寄主植物98种,鉴定病害295种,病原菌236种,足迹遍及滇、湘、粤、桂等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致力于农作物病害研究,对本专业和外系讲授农业植物病理学、森林植物病理学、桑树病理学以及橡胶树病害等课程。1952年投身于橡胶垦植事业,在海南岛主持橡胶树病害调查和苗期病害防治工作。1952年后,在华南农学院任教,并开展了水稻、花生、甘薯、桑等病害研究。1985年农业部授予他执教40年荣誉证书,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技术成就

1957年开始调查总结稻瘟病发生与水稻叶色“黄”、“黑”变化的关系,即广东潮汕地区所谓“三十日(移植后)乌(叶色浓),四十日赤(叶色淡)”的高产栽培经验。这一经验对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植株抗病力,以防稻瘟病极为有利。

黎毓干对水稻品种抗病性进行了基础性研究。他从人工接种测定早晚季稻2400个、自然感病调查早晚季稻758个品种资源抗病能力结果中,了解到南特16虽早熟避螟但感病,塘埔矮、溪南矮作晚稻是抗病的,齐眉优质而不耐肥易感稻瘟病。在品种资源抗瘟性鉴定中,他还筛选出惠阳珍珠早这一珍贵资源。用其杂交的后代珍珠矮在较长推广期间体现了抗稻瘟病并高产稳产。黎毓干为水稻抗病育种作出了重大贡献。

1978-1980年,在全国鉴别品种工作中,黎毓干对稻瘟病菌进行了生理小种测定,明确了广东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类型、优势小种类群及其分布,提出主要品种轮换栽培的初步方案。该研究论文获1982年广东省高教局科技成果四等奖。

在白叶枯病研究方面,1963年黎毓干在长沙召开的全国植物病理学会会议的论文中指出,疫区种子带菌的传染源并不重要,论证了无病田的稻种在疫区播种,本田和晚季秧田都可发病,因此种子带病是发病的根本原因是值得商榷的。此后,江苏省农科院证明了病原细菌可以在病稻草越冬传病,因而使防除实践有了新发展。

在纹枯病的研究中,黎毓干提出病情激增在于形成第二次发病高峰期(抽穗前后)的再次侵染,这也是药剂防除纹枯病的关键。排水晒田可以抑制第一发病高峰期(拔节分化期),减少药剂防治次数。所以采用以药剂防治为主,结合干湿排灌,可收到预期效果。1975年在番禺石棋公社,1976年在阳江城西公社设置近万亩大面积防治示范区,增产率为16.8%~19.6%。为此,1981 年获华南农学院科研成果奖。

1982-1983年,黎毓干主持广东省农业厅批拨专款多点协作研究秆腐病的课题。经研究,此病在双季稻区晚季稻,严重度急剧上升是在乳熟期以后,病株造成秆腐和形成菌核,这与气候干燥,过早干田有关。早稻不存在此条件,虽有感染,受害轻,病部不软化,亦不形成菌核,说明两季的侵染源都来自上年晚季稻的发病田。离体接种发现品种“银丹红”抗病力近乎免疫,可用作抗病亲本。

1984-1985年,广东省农业厅拨款协作研究稻曲病。经研究,黎毓干等了解到该病的侵染发生于开花前的孕穗末期,致使子房及花药的发育终止在开花前一天或当天的阶段,因而病粒不能开花。灌浆期是出现病粒的盛期,再次侵染时可由早熟种的病粒提供中、迟熟种接种体,孕穗后期施药防治很有必要。病原菌具有毒性,病粒浸出液能抑制种芽伸长,不能发根和降低成苗率。研究论断穗中病粒附近谷粒多为不实与病菌分泌毒素有关。论文初报发表后被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期刊摘录、日本专家也来函索取资料。

甘薯瘟病是1953年首先在广东省粤西与广西毗连的个别乡村发生为害的,1957年遍及湛江、合埔、高要、惠阳、汕头、佛山6个专区29个县市。黎毓干于1956年开始主持调查,并于1957年主持在湛江信宜设点试验。调查试验指出,该病是一种细菌性维管束病害,种薯、种蔓可以传病,从而提出了实施检疫的科学依据。在供试的10个品种抗病性测定中,发病率1.7%-98.2%,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极明显。省内广泛栽培的白皮白心品种禺北白属高感品种。他提出淘汰感病品种,利用和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的经济有效措施。试验还指出,病原菌分泌毒素使植株凋萎,将健康种蔓插入捣碎的病组织稀释液,24小时内对不同品种表现不同凋萎程度,可作为简易抗病性测定方法。1958年,湛江地区实施检疫,推动了全省甘薯瘟病防治工作。

花生锈病是广东省1970年新出现的一种重大病害。1974-1975年,黎毓干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病原菌夏孢子不耐高温(35℃以上),越冬期间存活期不超过100天,病残株上的夏孢子作为下一季当地菌源均不重要,主要来自落粒自生苗、花生桥梁田以及山区迟熟而较为抗病的蔓生种。田间始病是在封垄时的盛花期,落针结荚期普遍发生,见仁充实期达到发病高峰,施药期在落针、结荚、见仁期各一次可获得明显防治效果。

桑树青枯病是1972年在广东省顺德桑区新发现并命名的桑树病害,病原是一种细菌性维管束细菌。1972-1974年,黎毓干进行调查研究后指出,土壤和繁殖材料可以传病,提出采用与甘蔗轮栽、实施检疫等措施。

主要论著

1 林亮东,黎毓干.滇、湘、粤、桂农作物之病害.农声.1949(232):20~43

2 黎毓干,林亮东.广东稻瘟病流行情况及耕作防治的重要性.植物病理学报.1955,1(2):141~154

3 黎毓干,林衍曾.番薯瘟的发生为害情况和防治初步意见.广东农业通讯.1956(6):23~24

4 黎毓干.1956年早造潮汕区稻瘟病调查总结.广东农业通讯.1956(8):6~14

5 黎毓干,林衍曾,梁志玲.甘薯瘟防治试验.广东农业通讯.1957(4):33~34

6 黎毓干.1957年粤西海岛棉角斑病调查.华南农业科学.1957(4):30~35

7 黎毓干,林亮东,刘金仙等.广东水稻品种对稻瘟病抵抗能力的鉴定及其抗病现象的观察.植物病理学报.1960,6(1):18~30

8 黎毓干.水稻矮秆品种在早季田间的抗病性能.广东科协.农业科学参考资料.1964(5):15~17

9 黎毓干.水稻白叶枯病发生、发展及防治措施的研究.广东科协.农业科学参考资料.1965(1):1~7

10 黎毓干,何汉生等.番禺石棋公社1957年水稻纹枯病综合防治总结.见:广东省农业局.水稻病虫防治经验汇编.1976,66~74

11 黎毓干.花生锈病综合防治.见:广东农业局植保总站.植保经验汇编.1976,100~105

12 黎毓干,张宝棣,康必鑑等.花生锈病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广东植保资料选编.1979,77~96

13 黎毓干,戴冠群等.广东省桑树青枯病调查研究.广东蚕丝通讯.1979 (2):15~20

14 康必鑑,黎毓干等.广东稻瘟病菌生理小种与品种间专化性的研究.华南农学院学报.1981(2):33~41

15 何汉生,黎毓干.水稻纹枯病综合防治措施研究.中国植保学会1981年年会论文摘要集1978-1981年华南农学院获奖科研成果编.213~214

16 吴柏材,黎毓干.广东小麦根腐病侵染源土壤孢子量测定方法.华南农学院学报.1983,4(1):88~96

17 黎毓干,康必鑑等.水稻秆腐病研究(简报).广东农业科学.1984 (5):35~36

18 黎毓干,康必鑑,张宝棣等.水稻稻曲病研究初报.广东农业科学.1986 (4):45~47

19 张宝棣,黎毓干.菊花斑枯病菌生理性状研究.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86 (1):25~28

20 张宝棣,黎毓干.菊花斑枯病的发生、品种抗病性及药剂防治.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86,7(4):35~40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3: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