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古菊云 |
释义 | 人物介绍古菊云,教授,高级工程师,1936年生,广东五华人。1960年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早年留校任教,后调广东有色金属地质勘察局工作,现为广州巍峰矿产应用研究所所长。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提任高级工程师,1987年晋升为教授,1992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一生创新的古菊云教授,先后经历过两个不同科学领域的实践和研究:从大学毕业分配到退休离岗,从事地质找矿与科研工作;退休后,自谋二次创业,致力于环保科学的研究和实践活动。两个阶段都在科技自主创新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地质学家和环保专家。74岁高龄、功成名就的古菊云,至今仍在不屈不挠地为祖国的环保事业而奋力拼搏,他要完美地谱写辉煌壮丽的科技人生。 人物经历青山做伴 献身祖国地质事业古菊云40多年的地质生涯中,大部分时间就职于产业部门,但又长期参与许多重大课题的调查与研究工作。这样的工作条件,造就了古菊云成为勤于实践与勇于创新相结合的科技工作者。古菊云说:“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球,系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必须要有艰苦的野外调研和系统的归纳总结,才能发现自然规律,提出具有创见性的、经得起检验的学术理论。”他先后主持或参与了原国家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白银地质勘察基金会、冶金工业部和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的多类矿产大型科研项目6个。在完成各个项目的过程中,他调研过遍及全国各地的钨、铁、稀有金属、金、银、铅、锌、铜矿床及某些非金属矿床数以千计,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通过大量的实践与研究,古菊云独创性地提出了多种成矿规律、学术观点或理论概念:隐伏脉钨矿床的单一与双重形态分带模式,矿床(田)的球面分带,隐伏矿床的线细脉标志与成矿标志学,四种形式的脉状隐伏矿床和4个类型的破碎带矿床,成矿断裂系统与引裂构造,矿产的成矿体制,中国东南沿海北东向3条深源岩浆带及其与成矿关系,珍珠岩与沸石岩是分异形成的类质异相体等。 在矿产的成矿规律的研究与认识上,古菊云造诣最深的是钨矿地质学。他发现与总结的“脉钨矿床的垂直分带——环行分带——球面分带规律”,被国内外地质工作者用于指导找矿,找到了大量的工业矿床。古菊云的科研成果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难以用数字来衡量的。另外古菊云还发现了地球上第一个具规模的伟晶岩型钨矿床,使钨矿床的分类增加了一个新类型。1981年,古菊云在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主办的“国际钨矿地质讨论会”上宣读的论文“脉钨矿床的形态分带”,在国际地质界首次提出矿床(田)的环形分带—球面分带理论及其找矿意义,使国外的许多地质学家大开眼界,美国著名地质学家P·C贝特曼在大会提问发言说:“首先感谢古菊云教授做了个非常精彩的、高水平的报告,……。”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如此的称赞是极其罕见的,同时会后尚有很多国外地质专家私下找古菊云求教。1988年,由中国金属学会主持召开的“花岗岩与成矿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古菊云在大会上宣读的“中国的斑岩钨矿”论文,首次提出“斑岩钨矿床”的概念及其主要地质特征。几乎所有的外国地质学家都对这一新类型矿床具有浓厚的兴趣,会上和会后都有不间断的交流与沟通。 产业部门地质工作的实践探索,不同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它必须做到获得双重成效,即除了认识自然规律外还要找到工业矿产。无论是寒天还是暑日,古教授都亲自带领专题组战斗在找矿第一线。他先后发现了多个有较大价值的矿床:广东一六稀有金属矿、金石嶂银矿、凡口铅锌矿外带菱铁矿、上举沸石、膨润土矿等。一个地质工作者凭自身的野外调查与分析判断有如此丰硕的找矿成果,彰显了他专业知识渊博、技能过人。 古菊云从事地质工作期间,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四十多篇,与人合著了《华南钨矿》,参与编著《中国矿床》,主编《中国银矿床》。其中《中国矿床》获得“国家最高图书奖”。 古菊云在地质科学、特别是钨矿地质学上的突出贡献,赢得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赞誉,国内的许多钨矿地质工作者称其为“找矿能手”、“当代钨矿第一人”、“一代宗师”。1999年11月16日《中国技术市场报》的《科苑星座》栏目,以“钨矿专家古菊云”为题,报导了古教授在钨矿科技工作上及其他方面的光辉业绩。古菊云40多年地质工作的艰苦征程中,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感人事迹和劫难逃生的经历,本文无法增加篇幅讲述他的故事。 花甲古稀勇创业 再谱环保新篇章1993年,57岁的古菊云,在地质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就早已眩人眼目、蜚声中外。此时,他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二次创业。他牵头以5个教授为主体、集资40万元,到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山区与地方政府联合开发该地矿产资源珍珠岩。此事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关注,《光明日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等都以“五教授集资开发矿产资源,支援山区建设”或“技术扶贫、振兴山区”为题,在重要版面的显著位置刊发了这条新闻。在开发加工珍珠岩矿产过程中,古菊云又发现了与之共生的沸石、膨润土矿产。沸石被称为万能非金属矿产,用途非常广泛。但当时正是国家金融收缩时期,珍珠岩、沸石原料市场很不景气,他便又牵头组建了“广州巍峰矿产应用研究所”。古菊云带领研究所员工将沸石、珍珠岩进行深加工,研发高新技术产品。 研究所成立后,早期曾以上述的矿物质为原料研制高强优质水泥、新型轻质墙体材料、无公害长效肥料等,这些新技术项目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但因当时的种种原因而未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由于人类生存环境面临着日益恶化的趋势,出于急国家之所需,1996年转为主攻环境保护。在古菊云教授和他的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克服多方面的困难,经过两年时间便研究开发出多项国内外领先、先进水平或填补国内空白的高新技术水处理产品,有NMSTA天然矿物污水治理剂、NMDA天然矿物除油剂、NMAWP天然矿物水质净化剂和NMADSW天然矿物静水防腐清污剂,构成水处理系列产品。其中NMSTA天然矿物污水治理剂,投产10年来的反复创新,现已在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在应用上的突出优势是:善治疑难废水;去除重金属、氰化物、氨氮、磷、硫等有特殊效果;污水处理工程装置简单,可大量减少工程建设一次性投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和应用操作极易掌握;处理污水成本现最低廉。该产品已经获得 “中国发明专利权”,并荣获 “中国优秀专利产品”称号,还得到了“首届香港中华专利技术博览会金奖”、“中华专利技术发展成果奖”和“首届香港国际新产品新技术博览会金奖”。 “NMDA天然矿物除油剂”是消除油污的新技术材料。矿物油、植物油、动物油及混杂油,均有良好的净化效果。主要用于清除水体油污,但对地面油污亦同样有效。“NMAWP天然矿物水质净化剂”是过滤材料,流水通过净化剂的过滤作用而达到净化水质。他重点用于供水净化,包括生活、工业、渔业、农业等用水的净化,也可用作污水处理之中水回用。“NMADSW天然矿物静水防腐清污剂”的应用对象是相对静止的水体,如湖泊、水库、养鱼场、池塘等。它的实用意义可概括成四句话:防止静水的水质恶化,消除水中的各种污染物,改善水体与水底的生态环境,为水中生物提供养料。 必须指出的是,这些自主创新的天然矿物水处理系列产品,与化学合成的水处理材料有本质上的区别,可称其为绿色环保产品。由于这些产品都是以矿物质为主体原料,古菊云将此类水处理方法命名为“矿物法”,它是与物理化学法、生物化学法相并列的新型水处理方法。 忍辱负重 漫漫艰难维权路古菊云的平生格言是:“人生短暂如弹指,留点英名在人间。”它指引着古教授不畏艰险地为事业终身拼搏。 在人生历程的前半段,古菊云在国营单位从事地质矿产工作。他的黄金时期是在“抓革命,促生产”的年代渡过的,那个年代要想专心致志搞科学研究、搞发明创造是反时代潮流的。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一心扑在科技事业上,并取得了惊人的业绩。 尽管古菊云在从事地质工作过程中也曾经历了许多惊涛骇浪,但困难与挫折最多的还是二次创业时期。资金是二次创业初期面临的主要困难,那时候的知识分子一般都没有积蓄,幸好古菊云是地质矿产专家,有很多开矿老板请他做技术指导,于此他挣积了一点费用。这点钱就成了他开办研究所的资本,但光靠它还是无法维持生存。在十分艰难的时候,古菊云得到了广东省领导的支持与帮助,向广东省科技厅、广州市科技局、环保局等部门申请科研经费,这些部门都给予了他一定程度的支持。在现实社会活动中,虽说钱不是万能,但没有钱又是万万不能。创业的艰辛只有当事人才能体会。 产品进入市场,相伴而来的则是漫无休止的侵权官司,这是古菊云二次创业中遭遇的最大挫折。他告诉记者:“第一场官司是2001年初至2005年底,属专利侵权官司,我是原告,由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这场官司本是简单的案件,但一打就是5年,不知消耗了我多少时间和精力。虽然我赢了官司,但判决令人啼笑皆非。广州中院判决被告侵权,但又不支持原告提出的停止侵权和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的要求。有判决无执行,判定的经济赔偿我1分钱未得到,最后不了了之。2006年12月开始,我又坠入了一场经济犯罪官司的深渊,本人还是原告。以我为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的广州绿新天然矿物环保有限公司出现了内鬼,涉嫌职务侵占、挪用资金、侵犯知识产权等犯罪行为。我代表全体股东向政法机关提出控告和申诉,时间又有5年了,但至今仍悬而未决,漫漫官司路,望不到尽头!” 古教授最痛心疾首、深感无奈的混帐官司,使古稀老人弄得心力交瘁、感慨万千。他说:“进入市场14年,打官司已用了10年时间,这叫生命消耗战,人生能有多少个10年呐!这些时间和精力用来搞创新该多好啊!对我来说,时间比什么都宝贵,时间就是生命。”在此人们不禁要问,侵权算不上大案要案,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对此笔者也是不甚理解。而古教授回答说:“时间全花在执法场上,立案难、判决拖,无限期的折磨,年复一年。在科技界,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绝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这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悲哀。”像古菊云这样的一生搞创新、74岁尚在为国操劳的自然科学家,在国内外都是为数不多的,这份赤忱之心值得珍惜。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他为事业呼唤呻吟,为保护知识产权斗争10年仍在坚持,我们看到了“全社会特别是产业界以至知识产权执法机关,在观念上不能对知识产权保护有一个立体、全面、宏观、深入的理解,完善、加强知识产权民事诉讼中的执法措施迫在眉睫”!古教授的官司,已引起了多家媒体的关注,2008年9月3日,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科学时报》专门就此发出呼吁:“我国的执法部门是否应对那些为建立创新型国家而奋斗的优秀人才给予更多的法制保障。”所有的媒体人都希望此事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为热衷于自主创新的科技工作者营造更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古菊云教授的科研成绩和重大贡献,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充分肯定。他参加工作以来获得的从国家到单位的各类奖状、荣誉证书(称号)二十多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参加过数次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主持召开的高级知识分子座谈会或茶话会。2004年和2007年,以特邀嘉宾身份出席了“第三届和第六届中国科学家论坛”;2005年,参加了“中国第六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座谈会”和“感动中国——时代杰出创业新闻人物2005新年论坛”;2009年,被授予“全国劳动英模”和“中国百名优秀发明家”荣誉称号;在参加欢庆共和国60华诞的系列活动中,荣获“共和国时代先锋”、“共和国功模人物”和“中华脊梁”称号。 科技成就尤可贵 报国精神价更高古菊云教授在地质科学和环保科学上的重大突破和卓越成就,为祖国争了光、为民族争了气、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增添了砖瓦,我们可称其为中华科技骄子。他一生创新所做出的社会贡献,已得到了世人的认可和赞颂,并且正在写入我国科学发展的史册。然而,在记者与古菊云的交谈中,内心感悟到仿佛在读一本厚重的书,书名叫“古菊云精神”。这精神可归纳为三句话:“赤诚中国心,坎坷奋斗路,把生命献给科学事业。”它是无价之宝,是全社会的珍贵财富。我们的时代十分需要精神,当今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匮乏的就是精神。古菊云精神体现于他50年科技生涯的方方面面。 古教授说:“世界是个大家庭,社会进步要靠包括中国人在内的全球人的共同奋斗。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电灯、电话、电视机、冰箱、洗衣机、汽车、轮船、飞机等等,都不是中国人发明的,但它们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都在快乐地享受人类文明成果,有13亿人的中华大国,不能只是享受而不作贡献。现在‘孔子学院’遍及全世界,外国人说中国的古代人真了不起,作为中国人感到欣慰;但在近代和现代科技发展长河中,大陆中国人的足迹实在太少了,我们又感遗憾。1901年设立诺贝尔奖金以来,获得该奖项的华人已有8位,但没有一个是在60周岁的新中国里受教育走向成功的。振兴中华,任重道远啊!”古菊云胸怀共和国、心系全人类,这是老一辈科学家的伟大形象。要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时代需要有一支具备这种精神境界的科技大军。 古菊云从事两个行业、两类学科的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长达50年 。在这漫长的人生旅程中,他都能自觉地坚持一天工作11个小时以上,即每天三班制;极少休息星期天,星期天称为星期七;政府规定的带薪休假时间和常规的节假日都用于业务工作;到古稀之年更为忙碌,经常搞试验研究到深夜零晨之后。他把一生的时间、精力和心血都献给了祖国的科技事业,他的伟大成就是以巨大的付出换来的,这是常人不具备的“科学家献身精神”。古菊云捧着一颗心来,不拿半根草走,他是真正的“人民科学家”。 古菊云的一生中多数时间就职于产业部门,他首先要完成上级下达的生产任务,同时又要做好科研工作,一般都没有完整、专门的时间搞科学研究,而是要在生产中结合科研。这也就不难理解古老的八小时之外时间和节假日在做些什么。诚然,正是这样艰难的工作环境造就了古菊云成为生产实践与科学研究相迸进、地质科学与环境科学相结合的典范。古菊云对记者说:“认识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为社会服务,这就是自然科学。毛泽东所说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是利用自然规律的深化过程。许多学科的研究与创造,都不是科研室或实验室可以完成的,而是要经过长时期的现场实践与认识,只有产业部门工作的人最具备这个条件。现在中央提出的‘自主创新的主战场摆在企业’的方针是十分正确的。”古菊云按自己的体验而提出的这些看法,对于我国今后科研体制改革和科技人员的培养,都有重要的现实意见。 古菊云一贯低调,平时不露相,于无声处渡光阴。做事不张扬,杜绝沽名钓誉。但他有特殊的科学灵感和非凡的科学思维,敢于破天荒、勇于摘取“王冠上钻石”。这是科学大师的品格,也就是《人才学》所分类的创造型人物。在记者采访时,古教授谈到了某些与之相关的话题。古老说:“长期以来,我国流传着很多新的成语或典句:政治挂帅,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科技为政治服务,等等。 这些口号没有人给予定义,词典上也未见解读。但它有严重的负面效应,就是使科技工作者无所适从、左右为难、极度困惑,生怕走错了方向。在新中国的历史上,也曾批判过‘只专不红或白专道路’,刺伤了许多知识分子的心底。按我的见解,科技工作者懂得‘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就足够了。科学家和政治家是两个不同的群体,两者兼备是不可能的。历史经验已雄辩地证明,一个崭露头角的科技人员,一旦赐予政衔就得向政,踏入了政坛务必要做政事,其科技生命恐怕就很难延续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太多了。然而,一个投身于科技工作的人,若不搭政治,又只能在行业内或学术界成名,而得不到有权有钱的政府的关注和支持,却又会是寸步难行。在中国做学问实在太难了。”古菊云还谈到:“从毛泽东时代到现在,办什么事都强调群众运动,科技工作也不例外。现在的时尚名称叫‘科研团队’,我们的领导人很少注意个人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世界科技发展历史上,那些划时代的发现、发明和创造,都是个人的成就而不是集体作品。设立诺贝尔奖金109年,每年获得奖项者都是个人、没有一个团队。生性好奇、锐敏的灵感、独到的观察力、特异的科学思维,是为数不多的创造型人才的素质,我们期待着脱颖而出的就是具备这种素质的人才。我国的各级领导都千呼万唤人才辈出,但一年又一年看不见、摸不着。人才在哪里呢?就埋在那些团队的人堆里。他们不是需要三顾茅庐拜卧龙,而是土掩石压难出头。人才难得,人才发光的环境更难得啊。”古菊云一口气就谈了很多很多,记者最深的感悟是,古老是个忧国忧民的科技人,渴望有人能改变现状。古菊云的亲身经历总结,说出来了许多人想说而未说的话。显然必须对极不适应科技生产力发展、严重阻碍人才涌现与培养的社会上层建筑进行大刀阔斧的变革,但这种自我变革是困难重重的,因为它会遭到许多已得到利益者的反抗,这就不能不采取强力的或非常的手段冲破阻力,否则实施《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建立创新型国家都将成为泡影。 古菊云教授原是地质科学工作者,在临退休时就想着并开始二次创业,作为生命的第二阶段。其择业的指导思想是,环境保护是最直接为人类社会服务的伟大事业。他自发自谋开创新事业,,白手起家,资金、办公室、实验室、科研人员、设备仪器等都要自己解决。对一个穷秀才来说,绝非易事。古菊云在曲折坎坷的创业道路上滚打了17年,事业成功了,但他至今仍未停步。二次创业成功后,千斤重担压在古菊云的肩上,身兼三个单位(开发矿产的原料工厂、生产水处理剂工厂、矿产应用研究所)的法人代表;技术研发、生产管理、开辟市场一手抓。74岁的他有如此气魄,堪称传奇人物。 古菊云二次创业中遇到最大的、自身无法克服的困难挫折乃是法制的阻难。漫漫10年官司路所遭到的心理煎熬和精神折磨,不是常人能够承受的。但古菊云一身正气,笑迎逆境,世态炎凉无所惧,强权压顶不弯腰。尽管现在仍在痛苦中挣扎,而他坚信正义一定会战胜邪恶。更难能可贵的是,古菊云得不到公平不气馁,重承委屈不动摇,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坚持事业至上,从不放弃攀登科技新峰。古老说:“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莫让夕阳轻逝流,用悲壮的黄昏铸造暮年的业绩。”他的胸怀犹如天空大海,我们敬佩万分。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风雨历程五十年,古菊云教授以坚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意志为自己打造了一个无悔的人生。其光辉勋业和科技报国、死而后已的精神,使他成为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学习榜样。祝愿古菊云教授永做暴风雨里的雄鹰,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不断地攀登新的科学高峰,取得更多璀璨的科技成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