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古城大陵
释义

大陵,春秋时期晋国称之为平陵。战国时期,赵国称之为大陆,亦曰大陵。王莽时,称之为大宁。到南北朝时期,又称之为大陵,一直沿用到今。

古大陵城距今将近三千年的历史了,几千年来,它的繁荣及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翻开《史记》、《左传》、《汉书》《隋书》、《唐书》、《水经注》、《元一统志》、《明读史方兴记要》、《交城县志》、《文水县志》均有记载,可见其历史意义之重大。直到今天,仍是交城人和文水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

春秋古城大陵的历史渊源

春秋时期,晋置大陵县,即今古大陵城伊始。历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到南北朝北魏晚期(公元534年)废,建县约为一千余年。后魏迁治于大陵城西南十里(约为今交城西城、文水东西旧城一带),改名曰受阳。隋开皇十年又更名为文水。到宋代元丰年间,因水患,受阳城陷。又徙置南淳东村(一说章多里村南),即文水县治。

西周初,周成三十年(公元前1106年)成王桐叶封弟叔虞为唐侯,叔虞子燮父即位后,因唐地临晋水,便该国号为晋。晋国置县为春秋中期,到后期,晋国已置有四十九县。据《左传》所记, 昭公二十八年分祁氏之田为七县(邬、祁、平陵、梗阳、涂水、马首、盂)……

(传二八·三)秋,晋韩宣子卒,魏献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司马弥牟为邬大夫,贾辛为祁大夫,司马乌为平陵大夫,魏戊为梗阳大夫,知徐吾为涂水大夫,韩固为马首大夫,孟丙为孟大夫,乐霄为铜鞮大夫,赵朝为平阳大夫,僚安为杨氏大夫。谓贾辛、司马乌为有力于王室,故举之;谓知徐吾、赵朝、韩固、魏戊,余子之不失职、能守业者也;其四人者,皆受县而后见于魏子,以贤举也。

——左传·昭公(传二八.三)

七县之一的“平陵”即今大陵是也。这大概是史书上关于“大陵置县”最早的记载了吧。

战国年间,晋大夫赵哀的后代赵籍和魏、韩瓜分晋阳(今晋源一带),为赵国。《史记》言:

事赵肃侯六年(公元前334年),游大陵,大戊舞谏曰:耕方急一日不作,百日不食。肃侯下车谢。

又载:

武陵王十六年(公元前310年)游大陵,梦处女鼓瑟而歌。

由此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大陵即为古晋古赵文化中心之一。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在全国各地设置四十八处铁官,大陵即为其一。见《汉书》地理志:

大陵,有铁官,莽曰大宁。史载大陵故城周十余里。

大陵县城建筑之规模便可想而知了。

交城置县始于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故城在今古交一带。武则天天受元年(公元690年),移置却波村(今县治)。北魏前,交城地境史载为古晋阳之西南境,然不尽可信。据考,古大陵县位于却波村西南十五里,文水县东北二十五里处。南北朝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载:

汾水南过大陵县东,文水(文峪河)出大陵文谷,东到其县,屈南到平陶县(今平遥)东址,东入于汾。

查《文水县志》,亦无“铁官”之说,故汉代大陵县境应是狐爷山以南,西即今交城平川、西冶川、东西葫芦川、中西川、关帝山及文水本地一带,狐爷山东北之地、古交一带为古晋阳之地。史书却以交城故县(即今古交)归属为据,将交城全部算作了晋阳县西境,实不足为信。此虽未见于史书,但亦有遗迹可考。今交城县石壁玄中寺现存的唐开元二十九年六月《房嶙妻高氏牌铁弥勒像颂》曰:

石壁谷,隋隶西寿阳县,唐改寿阳为文水(寿阳者,受阳之误也),先朝析置交城,而寺立焉。

其文虽将隋置交城县与武则天置灵川县混为一谈,但据而知,交城县境西南部分原来应属于古大陵城。《山西通志》论曰: 石壁寺在县西二十里,与却波村或本皆文水县地,故云为文水之古县城,亦为交城之古县城。

隋唐以后,大陵一直隶属文水,明末清初,交城割土安都易之,才归属交城所有。此事见于《交城县志》。

春秋古城大陵遗址之争

关于古大陵城遗址的问题,交城人多说为交城故地,原因是交城县至今仍保留以“大陵”为名的村落,即今位于山西省交城县西西南境内的大陵庄村,且大陵庄村附近的村落多为以“营”、“城”、“寨”为名的村落,如“大营”、“西营”、“东营”、“城头”、“寨子”等等;大陵庄村内耕地也多以 “城”为名,如“城曲”“铁市地”等等。文水人又认为古大陵城遗址在文水境内,原因是文水至今仍保留以 “大陵”命名的街道的习惯,如“大陵街”、“大陵坊”等等。

其实,古大陵城遗址可能既属于交城,也属于文水,甚至属于汾阳故地,毕竟历史上地域划分分分合合,谁又能说“古大陵城”曾经某个时期属于文水而现在不能称其为文水故地呢?况且据实而论,现今隶属交城县的西营镇曾隶属文水县也是不争的事实,现有西营信用社旧章一方可以为证。

另外据互联网上搜索“春秋古城大陵” 所得,“山西省图书馆·走进山西·历史地理· 历史地名·交城县”载:

(大陵)汉时为晋阳县西境,北魏属受阳县,北齐置牧官于此,隋开皇十六年(596)置交城县,以县城位于汾、孔二水相交处,故名。历代县名均不改。隋属并州,唐属太原府。故治即今太原市古交区。天授二年(691)移治却波村,即今县城。五代因之。元属冀宁路,明、清属太原府。民国属冀宁道。抗日战争时期本县北部为我根据地。1941年置交东、交西二县。1945年8月30日二县合并,属晋绥八分区。建国后初属汾阳专区,1951年划归榆次专【曲】,1958年交城、文水、汾阳三县合并为汾阳县,1959年恢复交城县原建制。

也就是说,所谓的古大陵城,汉时为晋阳县西境,北魏属受阳县,北齐置牧官于此,隋开皇十六年(596)才正式称为“交城县”,原因是该县城位于汾、孔二水相交处,故名。1958年交城、文水、汾阳三县曾合并为汾阳县,现今的交城县是1959年后才重新划分的格局 。

“山西省城乡资源信息数据库·城乡建设·县城建设·城池”载:

春秋时期,本县境属平陵县,城邑建于县境西南5公里大陵庄一带。据测算古城面积225万平方米。城东南建有子城、航城,城西南建有洗城。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城废,清初尚余城楼1座,今仅留其名。

“山西省城乡资源信息数据库·城乡建设·县城建设·桥梁”载:

……东城桥建于北魏前大陵城护城河上,今大营村东,久毁。

可见,春秋时期古大陵城应该建在今山西省交城县大陵庄一带无疑。

发生在大陵城的历史事件

《史记》载,公元前334年,前310年,赵肃侯、赵武灵王游大陵。

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太原商曜以大陵叛,徐晃攻破大陵城,

二十一年七月,曹操分南匈奴为前后左中右五部,中部都尉所统六千户,居大陵县。

北魏太平真君九年寿阳迁大陵城,并改名受阳。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4: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