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古巴王陵 |
释义 | 简介《华阳国志o巴志》载:“巴子虽都江州(今重庆),或治垫江(今重庆合川),或治平都(今重庆丰都),后治阆中(今四川阆中),其先王陵墓多在枳(今重庆涪陵)”。枳是巴王朝在西周时期的国都,故是巴王朝的祖茔所在。但因年代久远,巴王朝早期陵墓尚未发现。1972年至1984年在涪陵市区东南19公里的乌江西岸,属白涛镇陈家嘴小田溪的地方,因被盗发现并发掘出八座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棺木已朽,但铜环(兽面衔环)位置大体整齐,漆木痕迹明显,随葬品部分埋在土中保存原状,被盗文物已追回。出土文物众多,总数为189件,其中青铜器173件,有生活用具4l件,为釜、甑、鏊、勺、豆、壶、罍等;兵器54件,为戈、矛、剑、钺、弩机、箭镞等;生产工具3件,为铜质凿、斤;乐器37件,有编钟、钲、錞于等;陶器残片54件。其中一号墓出土14件错金铜编钟及错银铜壶最为精美。编钟之中,大的高27厘米,小的15厘米,纹饰繁缛,出土时光采夺目,制作极其精巧。其余钟架虎头饰件、双龙纹方铜镜等均为文物珍品。有虎纽铜錞于与铜钲出土,是巴蜀特有的乐器。青铜礼器特别是编钟的成套出土在四川巴人墓中还是首次。1993年在三峡水库淹没区调查中又发现9号墓。墓为竖穴土坑,长3o86米,宽lo7米,有棺,棺环铜制,非常讲究。出土文物52件,其中青铜器44件、陶器4件、玉器2件、琉璃饰件2件。兵器中以巴式剑为多。兵器及印章有巴蜀图文符号。以上9座墓的发掘证明,这是一处巴王室陵墓群。l号墓埋成套编钟,2号墓出土钲上有两个“王”字,9号鎏银巴式剑上也有“王”字,且极精美。此3墓大概都是王陵。从而证实古书上所说巴人“先王陵墓多在枳”的记载,因而具有重大史料价值。据青铜器铭文为战国晚期产物,此时秦已灭巴蜀,但巴王室仍然存在,有不少巴王见于史籍。如《后汉书o巴郡南蛮传》载:“及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华阳国志o汉中志》也称:“魏武以巴夷王杜濩、朴胡、袁约为三巴太守。”还有“白虎夷王”的说法。因此小田溪墓群中出现王陵并非不可理解。 巴王朝在江州建都400年之久,必留有陵墓遗迹。但《华阳国志o巴志》对巴国建都的情况说的甚详,却没有说明墓葬情况,仅说葬于枳。《舆地记胜》中有:“巴县西北五里前后有石兽石龟各二,麒麟石虎各一,即古巴国之君也”。《蜀中名胜记》卷17重庆府引《本志》说:“郡学后莲花坝,有石麟石虎,相传为古时巴君冢”。上述记载的遗迹今已不存。《名胜记》又有:“治北康村有小阜二十余,俗称古陵,也曰巴子冢”。但数十年大规模的建设,所谓小阜早已平毁,至今市区尚无古墓发掘的报道。1954年基建施工中,在北距重庆44公里的巴县铜罐驿镇东冬笋坝发现一处巴王陵墓群,随即发掘。先后清理墓葬8l座,出土文物近千件,对研究巴国历史有重大价值。墓群位于长江西岸台地上,高出河床约40米,长约1000米,宽约400米。发掘时,墓群的大部分已被取土破坏,另有少部分至今尚埋在建筑物之下,不能发掘,因此所清理的墓葬占总数尚不及五分之一。已清理的81座墓中,巴蜀特有的船棺葬21座,木椁墓14座,时代由战国到秦代。船棺葬均系土坑竖穴,大小仅容一船棺,长约4o5—7o0米,宽约1o0—1o5米,深3—4米。船棺均用楠木制成,长约5米,直径约1米,中间凿空,底削平形成船状。实际上是一只独木舟。冬笋坝出土的四具均较完整。另在四川广元昭化宝轮院亦发掘出船棺葬9座,形制、大小均与冬笋坝同。此外在四川成都、绵竹、广汉、绵阳、双流、什邡等地也有船棺葬发现。可以认为,船棺葬是巴蜀在战国至秦汉时期的特有墓葬形式。船棺墓中多有随葬品,主要为陶器、青铜容器、兵器。兵器中以巴式柳叶剑和圆刃折腰式铜钺为突出,容器中以铜炊爨器为常见。共出土铜印章17枚,其中12枚出于船棺墓中,最多的一墓有印章5个。印章上有汉字“富贵”、“万岁”、“敬事”、“中仁”、“高”等,其他文字不能识。各类铜器上也均有各式符号文字,具象形及会意字特征。有三个墓中出土秦半两钱币,还有所谓“桥形币”。也许是装饰品。根据出土文物分析,冬笋坝墓群时代大部属战国中及后期。出土秦半两钱币的三座墓最晚,已近于秦灭巴蜀。冬笋坝墓葬形制及出土文物具明显的巴文化特点,船棺葬应属巴族上层人物丧葬礼俗,因此该墓群的主体部分属于巴王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