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工与悟:中国现当代戏剧论稿 |
释义 | 图书信息作 者:陈军著 丛 书 名: 出 版 社:安徽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1105872 出版时间:2009-06-01 版 次:1 页 数:300 装 帧:平装 开 本:大32开 内容简介这本集子里的论文按其论题分为三辑,涉及戏剧思潮、社团、文体、作家作品、戏剧批评和论著评议等多个研究领域。整体上看,我以为这些论文具有这么几个特点: 直面现实,当代意识。这一特点,特别明显地体现在“戏剧批评与论著评议”一辑里。如《中国话剧的衰落与消亡是一个历史必然趋势吗?》,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将在中国话剧百年华诞之时还在鼓吹的“话剧必然衰亡论”批驳得体无完肤;《疏远与媚俗:中国影视的当众孤独》,对影视作品自身对观众疏远与媚俗的现状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其他辑里的文章也都贯穿着当代意识,贯穿着“一切历史的研究都是当代史的研究”的思想。如《历史与现实——论中国现代历史剧创作的三种倾向》,梳理了中国现代历史剧创作的三种倾向,而对这一“历史”的回顾、分析与比较,无疑有助于当今历史剧创作和历史剧理论研究这一“现实”。论姚一苇的三篇文章,分别剖析和论述了这位台湾戏剧大师的戏剧观、其剧作的主题特色和艺术特色,揭示出一系列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理论主张和创作经验,特别是在戏剧理论研究和戏剧创作实践中如何恰当地处理现代意识与传统精神、民族化和现代化、文学性与剧场性、戏剧探索的无限可能性与艺术经典应有的恒常性等一对对矛盾之间的关系,于我们都具有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宏观统摄,微观探究。书中有些论文属于宏观研究性质,作者在考察众多纷繁现象的基础上,探究其共同的、本质的要素,勾勒其演变的轮廓与线索,揭示其发展的基本规律。譬如,《历史与现实一一论中国现代历史剧创作的三种倾向》一文,考察了中国现代历史剧发展的整个过程及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了中国现代历史剧创作的三种倾向及各自的创作特征,高瞻远瞩,视野阔大;《语言死亡了吗?》则是对20世纪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的一股贬斥文学的戏剧思潮的批判性反思,有力地说明了戏剧文学在戏剧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反映出作者对戏剧艺术基本理论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可谓高屋建瓴、纵横捭阖。相对而言,书中大多论文系微观探究之作,则体察入微,条分缕析,尤其是论《雷雨》的三篇文章,考辨这部剧作的主题、超现实性乃至其“序幕”与“尾声”的作用,更是剖析细致、阐微发隐。虽是个案研究,但对它们的审度总是在整体观照下进行的,而且将研究所得进行理论的提升和概括,做到了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有机结合。论老舍的一组力作,便是体现此种研究方法之实绩的典型例证。 目录序/顾文勋 第一辑:戏剧思潮与文体研究 语言死亡了吗?——对20世纪“形体戏剧”的批判性反思 历史与现实——论中国现代历史剧创作的三种倾向 论中国戏曲/曲艺改革的“新文人模式”——以老舍为个案研究 论南国社对中国现代戏剧的贡献 论戏剧与小说的文体区别及沟通 论老舍“小说体戏剧”的成型 论老舍戏剧与小说的互文性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