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波特K.A.
释义

凯瑟琳·安·波特美国杰出的小说家,评论界公认的文学家,以短篇小说而著称。她生于南方得克萨斯州,16岁时从修女学校出走,当过记者、演员、歌手、编辑与教员,后专门从事写作,30岁时开始发表作品,晚年在大学执教。

生平简介

凯瑟琳·安·波特(Katherine Anne Porter, 1890-1980) 波特生于得克萨斯州印第安河市一个颇有声望的家庭。2岁时,母亲去世,由祖母抚养。她16岁时离开学校,和人私奔,后来与丈夫离异,到芝加哥当电影演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担任报社记者,后来访问过墨西哥和德国等国,于1937年回美国定居。

1922年波特开始从事小说创作,年底她的处女作《玛丽亚·康珊普西恩》(Maria Conception)就发表了,这是一则描绘一个墨西哥印第安女人的刚强性格和火一般的感情的故事。作品以一个古朴的墨西哥村庄为背景,把一则妻子与情妇争宠的故事写得生动而富有道德感化力。故事中的人物个个做了一次道德选择。他们理智地认识到在情欲与正式婚姻的争斗中婚姻与家庭应该占上风,因而一致宽恕了杀死情妇的那个妻子。

在以后的八年间,她先后发表了《风霜老奶奶的婚变》(The Jilting of Granny Wealtherall)和《开花的紫荆树》(Flowering Judas)等五个短篇。1930年波特把包括处女作在内的六个故事集结成册,以《开花的紫荆树》为题出版,立刻引起评论界和同行们的重视。1931年她获古根海姆奖学金。

波特的作品大多是短篇和中篇。这些小说大多取材于她在美国南部度过的童年时代以及后来在墨西哥度过的岁月;小说中的主人公几乎都是一个在年龄和背景上与作者相仿的姑娘。除1935年她在《开花的紫荆树》的基础上又加上四篇新作,以《开花的紫荆树及其他故事》(Flowering Judas and Other Stories)为题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外,后来她还发表了《灰色马,灰色的骑手》(Pale Horse, Pale Rider, 1938)、《斜塔及其他》(Leaning Tower and Other Stories, 1944)。

波特的惟一一部长篇小说是1962年发表的《愚人船》(Ship of Fools),作者以1931年访问德国见到的纳粹势力兴起的经历为依据,描写一艘由墨西哥开往德国的客船上形形色色乘客的故事。作品通过众多的人物揭示了20世纪西方社会中人的劣根性,并指出这正是滋生纳粹主义的土壤。《愚人船》是波特作品中惟一的畅销书。晚年,波特写下了她最后一本著作《千古奇冤》(The Never Ending Wrong, 1977),这是一本关于美国历史上一宗冤案的回忆录。

波特在她的小说中力图表现新旧秩序的冲突、传统与变革的矛盾以及人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揭示现代“荒原”中存在的问题——人无法按照自己的梦想去生活。波特还善于用象征手法。她的文体也比较优美,,结构严密,词句精练,没有丝毫斧凿的痕迹,由于这些成就,波特被誉为优秀的文体家。

作品介绍与赏析

《开花的紫荆树》(Flowering Judas)是以作者1918年至1921年间在墨西哥学习艺术并参与革命运动的经历为基础写成的。美国姑娘劳拉是个纯洁、正直、充满幻想的天主教徒,她被卷入墨西哥的革命浪潮之中,自愿帮助革命者作了许多工作,但在思想深处却感到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她力图抛弃对天主教的信仰,却又找不到坚定的新信仰,她厌恶自私自利、冷酷无情的革命领导人布拉焦尼,痛恨革命队伍中的弊端。当她发现自己的理想和现实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时,劳拉痛苦地感到生活背叛了她。作者通过对劳拉梦境的描写,揭示出她那被压抑的感情和因自己背叛同志而内疚自责的心情。

小说刻画了劳拉对爱的无能,她不能像一个女人那样付出情欲上的爱,也不能像一个献身革命的人那样付出人道的爱。她生活在一个没有信仰和爱的荒原世界中。小说运用了很多象征手法并以背景神话为依托,旨在表明人类的存在离不开古老的信仰和爱的真理。只有真正的信仰和纯洁的爱情才能使人的生命之花盛开。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8:4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