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波苏战争 |
释义 | 波苏战争(1919年2月-1921年3月)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苏俄与波兰第二共和国这两个新成立的政权之间进行的一场战争。 名称:波苏战争 时间:1919年2月 参战方:苏俄,波兰第二共和国 结果:苏俄向波兰求和 简介战争是由两国对扩张领土和扩大影响力的企图所引起。凡尔赛条约使波兰自18世纪末被瓜分以来重新立国,刚刚恢复独立的波兰寻求保住那些在被瓜分时失去的领土;苏联的目标是控制同样的领土,那些地方曾经是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才失去。两国都声称自己获胜。在这场战争中,波兰人声称成功的保卫了自己的国家,而苏联则声称波兰的向东侵入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被击退,认为那是协约国武装干涉俄国内战的一部分。 战争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中东欧的格局被彻底改变。德国的战败,使它放弃了建立东欧傀儡国家(中欧)的计划。而随着1917年俄国革命和俄国内战,俄罗斯帝国迅速崩溃,这一地区的许多民族发现这是一个争取独立的绝佳机会。另一方面,俄国新政府把许多寻求独立的地区视为俄国的一部分,认为它们对俄国的安全十分重要,但未能立刻采取行动应对。 随着1918年波兰起义的成功,波兰自从1795年瓜分波兰以来首次恢复了国家地位,被3个毗邻的帝国——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统治了123年的历史宣告结束。新成立的波兰第二共和国,准备开拓被瓜分以前的领土。 波兰并非单独面对这些新近遇到的机会。事实上所有新独立的国家都开始了边境的对抗:罗马尼亚与匈牙利为特兰西瓦尼亚对抗,南斯拉夫与意大利为阜姆对抗,波兰与捷克斯洛伐克为杰欣对抗,波兰与德国为波兹南对抗,与乌克兰为东加里西亚对抗。乌克兰、白俄罗斯、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都与刚分裂的俄国对抗,同时也互相对抗。共产党的影响扩散开来,在慕尼黑、柏林、布达佩斯和普雷绍夫都发生了共产党革命。不过,除了波苏战争这个唯一的例外,所有这些交战都只是为时短暂的边境冲突。 1919年末,俄国共产党新政府的领袖弗拉基米尔·列宁从红军在与白俄反共军队及其西方盟友的内战中获胜得到灵感,开始更为乐观地预言未来的革命形势。布尔什维克宣布需要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并鼓动全世界进行共产革命。他们公开宣布俄国革命的下一环将是预期的德国革命,并援助西欧其他国家的共产主义运动,显然,波兰在地理上是红军西进的桥梁。列宁的目标是想要恢复对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中丧失领土的控制,渗透进边境地区,然后在波兰也建立一个苏维埃政府,并延伸到德国,他预期一场社会主义革命将在那里爆发。他相信没有一个社会主义的德国的支援,苏俄不可能生存下来。1919年夏末苏俄设法接管了大半个乌克兰,在基辅控制了乌克兰政府。1919年初,他们还建立了一个立陶宛-白俄罗斯共和国。这个政府非常不受欢迎,因为它的恐怖统治和为军队强征食物和货物。它没有等到基辅攻势就已经被击退了。不过,一些苏俄领导人希望战争成为革命向西传播的机会。 在波苏战争爆发之前,波兰的政治深受国家元首约瑟夫·毕苏斯基的影响。毕苏斯基希望苏俄因民族分裂而削弱。及创建一个由波兰人主导的“Miedzymorze联盟”,由独立的波兰、立陶宛、乌克兰及其它在一战后建立的中东欧国家组成。这个新联盟乃用以抗衡俄国或德国的任何可能出现的对外扩张意图。毕苏斯基认为“没有一个独立的乌克兰,就不会有一个独立的波兰”,不过他对于乌克兰从俄国分裂出来的兴趣应该多于乌克兰人的福祉。他不惜使用武力去扩张波兰边界至加利西亚及沃利尼亚,粉碎在西布格河以东有争议地区的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那里有不少波兰裔人居住,主要在利沃夫等城市。毕苏斯基在谈及波兰未来国界时说“我们在西面可取得多少,视乎协约国打算挤捏德国多少”,而东面则“大门时开时闭,视乎谁强行打开及开得有多远”。在东面的混乱局势中,波军意图在可行情况下占有尽量多的土地。另一方面,波兰无意协助西方介入俄国内战或自行征服俄国。 战争经过东欧的混乱1918年,东线的德军开始向西撤走。由德国扶植的地方政权、其它在德军撤走后自行成立的地方政权,以及意欲把那些地区纳入苏俄的布尔什维克人开始争夺那些同盟国遗下的空间。结果几乎整个东欧陷入动乱。 1918年11月18日,苏维埃最高当局下令西集团军向西进发,务求以有限资源占据尽量多的土地。 1919年初,波军和苏军尚未接到各自政府的命令已开始交战,维尔纽斯的波兰人自行组织的部队与布尔什维克军为了争夺控制区而交火。最后是较有组织的苏俄部队获胜,逼使波兰人向西撤退。1919年1月5日,红军进入明斯克,几乎没有遭遇抵抗,短命的白俄罗斯人民共和国垮台。同一时间,越来越多的波兰地方武装进入白俄罗斯及立陶宛,与当地支持布尔什维克的团体多次交火。新组建的波兰陆军开始派遣部队开往东面去支援那些地方武装,而苏俄也向西增兵。 在1919年春,苏俄通过征兵,组成了人数达230万的红军。由于大部分红军投入了内战,只有少数在该年被派往西面;在1919年2月,西集团军只有4万6千人。在1919年2月,波兰陆军总共有11万人,4月扩充至17万人,其中8万人是战斗部队。到1919年9月,波兰陆军有54万人,其中23万人在苏俄前线。 到2月14日,波兰人已经在尼曼河一线建立了据点。大约在2月14日,波军遇到红军的先头部队,后者未发一枪便后撤。从立陶宛,经白俄罗斯延伸到乌克兰的前线逐渐形成。 第一次波苏冲突第一次大型武装冲突在大约2月14日至16日发生。二月下旬,苏军停止前进。波军与苏军同时又与乌克兰人作战。 1919年3月初,波军展开攻势,越过尼曼河,攻占平斯克,到达利达外围。4月,布尔什维克人攻占格罗德诺,不久却被波军逐出。 波军继续东进,4月17日占领利达,18日占领新格鲁多克,19日重夺维尔纽斯,把立陶宛-白俄罗斯共和国政权赶离其宣称的首都。8月8日,波军攻占明斯克,同月28日首次出动坦克作战。经过激战后,邻近别列津纳河的博布鲁伊斯克被波军攻占。到10月2日,波军到达道加瓦河,控制了从杰斯纳河至陶格夫匹尔斯的区域。 直至1920年初,波军的进展大致顺利。由于红军需要把主力用于对抗白军,只好在北起拉脱维亚、南抵乌克兰的西面战线逐步后退。1919年初夏,白军在俄国内战中占了上风,进逼莫斯科,毕苏斯基认为白军比布尔什维克人对波兰的威胁更大,因为白俄不愿接受波兰独立,而布尔什维克人至少宣布瓜分波兰为无效。毕苏斯基不理会协约国的施压,不肯参与推翻列宁政府,无形中在1919年夏秋之际挽救了布尔什维克政权。毕苏斯基后来写道,如果白军获胜,波兰在东面最多只能取得“种族边界”(寇松线)。与此同时,列宁向波兰提出把明斯克、日托米尔及赫梅利尼茨基地区划归波兰;波兰军方领袖卡济梅尔兹·索斯恩科夫斯基认为这个提议比他们本来要求的更加好。 外交阵线,第一部分:联盟1919年,各种波兰和俄国派系进行了几次不成功的和平谈判的努力。同时,由于波兰政客难以接受立陶宛的独立与领土要求,特别是要放弃维尔纽斯(立陶宛历史上的首都,但波兰人占多数),波兰与立陶宛关系恶化,波兰谈判代表与拉脱维亚临时政府推进关系,在1919年末、1920年初,波兰和拉脱维亚军队进行了对抗俄国的联合行动(Zima行动)。 波兰与流亡的乌克兰民族主义者领导人西蒙·彼得留拉在1920年4月21日签订《华沙条约》。代表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的彼得留拉连同一些乌克兰部队在败于布尔什维克人后逃到波兰寻求庇护,他仅能控制邻近波兰国境的小片地区。根据彼得留拉与毕苏斯基的协议,彼得留拉同意波兰对西乌克兰的领土要求,波乌两国未来以兹不鲁克河为两国之间的国界。彼得留拉得到波兰承诺乌克兰的独立,波兰会提供军事上的支援协助他的政府返回基辅。 两人即时面对本土的反对声音。毕苏斯基受到国内的国家民主党人强烈反对,他们反对乌克兰独立。彼得留拉也因为与波兰结盟及放弃了西乌克兰而被许多乌克兰政客抨击。 与彼得留拉的联盟使战役开始时有1万5千亲波兰的乌克兰部队参战,在战争中,经过招兵及吸纳从苏俄部队脱离的逃兵后,增至3万5千人。可是到最后,这支兵力并不足以实现彼得留拉寻求乌克兰独立的心愿,或是毕苏斯基渴望他的Miedzymorze联盟拥有乌克兰盟邦的梦想。 1920年的攻势1920年初,红军已经击败了白军,邓尼金失败了,又与拉脱维亚及爱沙尼亚签订和约。波兰前线变成红军最重视的战场,苏俄加强投入资源及部队到那里。1920年1月,红军在别列津纳河附近及白俄罗斯开始集结70万人。 在波军展开基辅攻势时,红军的西南方面军约有82,847人,包括28,568前线部队。波军兵力估计有12,000至52,000人。当苏方在1920年中反攻时,形势已经改变,苏方有约79万人,至少比波军多5万人;图哈切夫斯基估计自己有16万可随时作战的部队;毕苏斯基估计敌军有20至22万人。 在1920年内,将近80万红军人员被投进对波兰的战争,其中40万2千人派往西方面军,而35万5千人派往西南方面军。西方面军有38万2千人,而西南方面军有28万3千人。 波兰前线的红军部队在1920年初增加如下: 1920年1月1日-4个步兵师、1个骑兵旅 1920年2月1日-5个步兵师、5个骑兵旅 1920年3月1日-8个步兵师、4个骑兵旅 1920年4月1日-14个步兵师、3个骑兵旅 1920年4月25日-20个步兵师、5个骑兵旅 波兰部队从1918年的约10万人增至1920年初的逾50万人。1920年8月,波兰陆军共有737,767人,一半在前线。扣除苏方的人员损失,波苏两军在人数上相若,到了华沙战役时,波军可能在人数及后勤上轻微占优。 苏俄最高当局计划在4月下旬或5月发动新攻势。波兰已经发觉苏方正预备新攻势,波兰方面决定先发制人。1920年的基辅攻势是为了打败波军南翼的红军,及在乌克兰扶植亲波兰的彼得留拉政府。 基辅行动及苏俄的接连胜利4月24日,波兰展开其主要攻势“基辅行动”,目标是建立一个独立的乌克兰国,成为毕苏斯基计划中的联盟一员。波兰第三军团轻易地打败乌克兰的红军,不过后者损失轻微。波乌联军在5月7日进占基辅。 红军在5月29日反攻。北方的波兰第一军团被击败,俄军第十五集团军夺回道加瓦河与别列津纳河之间的地区。 1920年5月24日,南方的波兰部队初次遭遇谢苗·布琼尼的第一骑兵集团军。6月5日,布琼尼以哥萨克骑兵突破了波乌联军的战线。苏俄随后利用流动骑兵去打击波军后方,针对通讯及补给。到了6月10日,波军全面后撤,6月13日放弃基辅。 在乌克兰的波兰第三军团司令爱德华·雷兹-希米格维决定向西北突破苏军战线。波兰在乌克兰的部队虽然顺利后撤,却无法支援北方前线及加强在奥塔河的防御。 由于兵力不足,波兰在三百多公里的前线只有薄弱的12万人及约460门炮,且无战略预备队,防御工事几乎全无。 面对波兰战线的是红军的西北方面军,由图哈切夫斯基指挥,兵力有10万8千人以上的步兵及1万1千骑兵,722门炮及2,913挺机关枪。在某些扼要地点,俄军的兵力是波军的四倍。 图哈切夫斯基在7月4日沿斯摩棱斯克-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一线发动攻势,越过奥塔河及别列津纳河。北方的第三骑兵军打算从北面包抄波军,移近立陶宛及东普鲁士的边界。第四、第十五及第三集团军向西压迫,在南方有第十六集团军支援。到了7月7日,波军被逼全线后退。由于波军顽强抵抗,图哈切夫斯基企图突破波军战线,把波军压逼到西南方的平斯克沼泽的计划落空。 7月14日,维尔纽斯失守。在南方的加利西亚,谢苗·布琼尼的骑兵深入波兰后方,向利沃夫及札莫希奇前进。波兰人在7月初意识到苏俄的目标不再限于把边界西移,波兰的独立也岌岌可危。 俄军差不多每日前进20英哩。白俄罗斯境内的格罗德诺在7月19日失守;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在8月1日也被俄军占领。波军打算用第四军团及波勒斯卡兵团据守布格河之线,但是一星期后便告失守。苏俄的西北方面军在8月2日越过纳雷夫河,距离华沙只有60英哩。西南方面军把波军逐出乌克兰后,围攻波兰第六军团据守的利沃夫。此时波兰的政客试图向莫斯科求和却不得要领。 在加利西亚利沃夫附近的波军发动了一次成功的反击,阻延了俄军,也制止了波军在南部战场后退。可是华沙附近的形势继续恶化,波军无法扩大南部反攻的战果。为了迎接即将来临的华沙战役,部队陆续集结。 外交阵线,第二部分:政治游戏当局势转为对波兰不利时,毕苏斯基在政坛上的力量也减弱,而其对手的力量则上升。在苏军逼近华沙之际,毕苏斯基差不多在最后一刻重拾其影响力,特别在军事上。利奥波德的政府在6月初辞职。在苏联共产党的指示下,一个名为“波兰临时革命委员会”的傀儡政府在7月28日成立,以管理被红军占领的地区。在胜利在望的时候,苏军司令之间的不和也在滋长,正是由于最高司令之间缺乏合作,最终导致他们在华沙战役大败。 英国首相戴维·劳合·乔治向波兰施压,劝他们接受苏俄的和平条件。1920年7月,英国宣布向波兰供应大量在一战后过剩的军事物资,不过反对英国援助“白色波兰”的英国劳工联合会却以威胁发动大罢工为手段,迫使付运波兰的武器无法离开英国的港口。戴维·劳合·乔治对于支援波兰人并不热心,可是受到右翼内阁成员如寇松及温斯顿·丘吉尔施压才向波兰提供那些物资。1920年7月11日,英国政府向苏俄发出“实质上的”最后通牒,要求苏俄停止对波兰及俄军(在俄罗斯南部由弗兰格尔领导的白军)的敌对行动,以及接受以寇松线作为苏俄与波兰的临时边界,直至永久边界经谈判后确立。如果苏俄拒绝,英国威胁将以一切可以用到的方法协助波兰,不过在现实上英国也受到国内政局限制。7月17日,布尔什维克人拒绝,并且反而建议直接与波兰谈判。英国的回应是如果苏俄继续向波兰进攻,就中止与苏俄的贸易谈判,苏俄对此不予理会。 1920年8月6日,英国工党出版了一份小册子,宣称英国工人永不会在这场战争中成为波兰的盟友,而工会也阻止补给品运往在阿尔汉格尔斯克协助白俄军的英国远征军。法国、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及德国工人也拒绝转运供应波兰的战争物资。 立陶宛为了取得维尔纽斯及附近地区,也出于苏俄在外交上施压,在1920年7月决定支持苏俄。可以当成是波苏战争一部分的波兰-立陶宛战争在同年8月发生。 波兰的盟友很少。法国在1919年派出400人的顾问团到波兰,又协助主要由波兰裔组成、在一战时由法国指挥的“蓝军”从法国到达波兰。匈牙利愿意派出3万人的骑兵军支援波兰,可是捷克斯洛伐克不肯让他们过境;然而一些装载武器的火车还是从匈牙利抵达波兰。 形势转变:华沙战役1920年8月10日,俄军的哥萨克人越过维斯瓦河,企图在主力从东面展开攻势时从西面攻占华沙。8月13日,俄军的初次攻势被击退。波兰第一军团抵挡了向华沙的直接攻势,又阻止了向拉德齐明的进攻。 苏方总司令图哈切夫斯基认为一切按自己计划进行。可是波兰方面已经可以解读红军的无线电通信,图哈切夫斯基正跌进毕苏斯基及其参谋长塔德乌什·罗兹瓦杜瓦斯基布下的圈套。在北面,俄军越过维斯瓦河后,正在进入一个波军兵力薄弱的真空地带。在将会决定战争胜负的华沙南面,图氏只部署少量兵力去据守连接西北方面军与西南方面军的中间地区。另外,布琼尼的第一骑兵集团军在利沃夫受阻。苏俄最高指挥当局在图氏的坚持下,曾下令第一骑兵集团军向北面的华沙及卢布林进发,可是布琼尼没有遵从,因为西南方面军司令耶格罗夫与图哈切夫斯基不和。西南方面军政委斯大林的政治把戏是促使布琼尼及耶格罗夫违抗命令的决定性因素。追求个人胜利的斯大林只顾夺取利沃夫,红军在围攻该城时却遇到顽抗。 波兰第五军团在8月14日从莫德林要塞地区反攻,越过弗克拉河。它面对数量上及物资上占优的苏俄第三及第十五集团军。在一日之内,苏军朝华沙及莫德林的推进停止,随后变成撤退。第五军团以闪电般的行动驱赶筋疲力尽的苏军。波军在一天内前进30公里,把苏军在北方的包抄攻势瓦解。到了8月16日,毕苏斯基指挥后备军全面投入反攻。波军贯彻了毕氏的计划,从南面出击,找到敌军方面军之间的巨大缺口。波军两支部队继续向北追击,到达图哈切夫斯基的后方,8月18日把其大部分部队包围。在同一天,远在明斯克总部的图哈切夫斯基终于明白苏军已经大败,下令他的残部后撤及重新整编,可是前方不是太迟才收到命令就是根本收不到。 在前线中央的苏军陷入一片混乱。图哈切夫斯基下令全军向布格河撤退,可是他在那时根本无法与大部分在华沙附近的部队联络,所有计划因为通讯问题而变得乱七八糟。 苏军没有秩序地后撤,各个师陷入恐慌及瓦解。由于红军失败之大极其突然,波兰有人称华沙战役为“维斯瓦河的奇迹”。2004年发现的文件证明波兰的破解密码员成功破解红军的加密无线电通讯对于波军的胜利起了重大作用。 布琼尼的骑兵向利沃夫的前进受阻,于是取道防守薄弱的地区,在8月29日到达札莫希奇并试图攻占它。8月31日,布琼尼放弃围攻利沃夫,改为试图支援从华沙后撤的俄军。虽然布琼尼的部队逃过包围,可是遭受严重损失且士气大减。布琼尼的残部在9月6日向弗拉基米尔-沃伦斯基撤退,不多久又被波军击败。 图哈切夫斯基在9月组成了一条新防线,可是波军在尼曼河战役又再逼使俄军后退。波军继续全线东进,在10月初到达捷尔诺波尔-杜布诺-明斯克-迪沙一线。 在南面,彼得留拉的乌克兰军在9月18日控制了兹不鲁克河左岸,次月又再向东前进。 战争结束华沙战役后,苏俄向波兰求和,而波兰一来在战争中已损耗不少,二来受到国际压力,而且波军已占领了大部分有争议领土,也愿意谈判。10月5日,苏俄向波兰的提案被波兰接受。10月12日,波兰与苏维埃俄罗斯及苏维埃乌克兰签订停火协议,10月18日生效。和约的谈判其后开始。 当时彼得留拉的乌克兰军已有2万3千人,并已占领了波兰以东的一些地区。他在11月10日被布尔什维克军攻击,到了21日被逐至波兰控制区内。 在和平谈判中,苏俄同意在有争议领土上向波兰大幅让步。波兰已精疲力歇,国内民意也反对延续战争。谈判由国家民主党主导,他们不太在乎毕苏斯基主张的Miedzymorze联盟。超过100万波兰裔人仍然留在苏联国境内。国家民主党也不太关注乌克兰的命运及对彼得留拉的条约义务。他们只打算占有那些在种族上或历史上是波兰的、或是可以波兰化的地区。 1921年3月18日,波兰第二共和国、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拉脱维亚首都里加签署《里加和约》,苏俄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划归波兰,标志着波苏战争的结束。这次战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波苏边界。 毕苏斯基认为该条约是一项懦夫行为,为此向乌克兰人致歉,因为它实际上违反了禁止单独谈判和平的波兰与乌克兰的军事同盟条款。波兰当局更扣留了它的乌克兰盟友,使波兰与其少数族裔乌克兰人的关系更差。 波兰在1920年秋也战胜了立陶宛,夺回维尔纽斯地区,成立了一个由波兰人主导的“中立陶宛管治委员会”。那里经公民投票以及1922年2月20日的议会表决后,被并入波兰。因此,波兰和立陶宛的关系在以后多年一直欠佳。 战争影响波兰在这场战争中虽然把苏俄击退,但是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既没有达到1772年的边界,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也没有成为波兰的同盟,反而被苏俄所控制,最后被并入苏俄。但是波兰至少保住了独立的地位。 苏俄也没能达成迅速向中西欧进行武力革命输出的目标,苏俄发现,想要将阶级意识形态凌驾于别国主权之上不是那么容易的,苏俄的政策也由最初的乌托邦转变成现实主义。 波苏战争是波兰与苏俄矛盾的一个开始,也是波兰与俄罗斯两国历史矛盾的延续。苏俄在战争中企图以波兰为跳板向欧洲输出革命,在战争中根本不考虑波兰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应该受到的尊重,企图在波兰扶植苏维埃政权,进行清洗活动的行为,都加深了波兰人对苏俄的仇恨,波兰在阻止苏俄的世界革命并在很大程度上遏制苏俄,以及波兰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反苏政策以及平衡外交等做法,也使得苏联极端仇视波兰。波兰把里加和约强加到乌克兰和苏俄的头上,不仅伤害了乌克兰,同时更极端恶化了与苏俄的关系。 波苏战争对于欧洲最为重要的影响是,波兰成为保护欧洲文明的一个堡垒,击退苏俄的进攻,使得苏俄企图通过波兰为桥梁向欧洲输出革命的计划受挫,大大降低了全欧革命的危险,凡尔赛体系得到了巩固,勉强维持了20年的休战。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