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个人化及其反动:穿刺个人化写作与1990年代
释义

图书信息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第1版 (2010年3月1日)

平装: 286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754730110X, 9787547301104

条形码: 9787547301104

尺寸: 20.8 x 14.6 x 1.8 cm

重量: 299 g

作者简介

吕永林,1975年生,内蒙古五原人,文学博士。现为第二军医大学语文教师,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与语文教育研究,曾发表《玩笑》、《批评的柔情》、《语文突围与人文突围》、《我们离苦难很近,离善良很远》、《重温那个“个人”》、《何谓1990年代的“个人化写作”》等文章,开有“吕氏语文”教育性博客。

内容简介

《个人化及其反动:穿刺"个人化写作"与1990年代》内容简介:真正的解放必然是个人和世界的总体性解放。因为除了生理性的死亡之外,个人根本无法摆脱其社会化、世界化的命运。个人总是会生活在世界之内,而如果,世界仍在伽锁之中,则个人无论如何也必征枷锁之中。所以,在所谓“个人化”的行动格局里面,任何个人的解放最多只是一种。解脱’,面“解脱”终究不可能为个人带来一种久远的,彻底的解放感。

目录

序言

导言

一、写作根由的阐明与总体性视界的确立

二、本书核心任务的提出

三、本书具体的研究对象、现实旨趣和理论参照

四、相关研究综述

五、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 几个可供借镜的文学史印迹

一、重温那个“个人”

二、“我们”在何种意义上“无法重新生活”

三、共同体叙事之消隐

第二章 什么是1990年代的“个人化写作”

一、既有个人,化之为何——“个人化写作”概念重考

二、“个人之个人化”在文学领域的先验化和神圣化

第三章 私人、自渎和死亡——以陈染、林白的小说为例

一、一个私人在一个文本中的兴起

二、当代“自渎者”的快感结构和隐喻功能

三、“死亡轮转”——那个支点的支点

第四章 个人化的反抗与变形——以朱文、韩东的小说为例

一、性的社会化与个人化问题

二、几个或一群当代“小知识分子”的双重破败

三、无能之痛/快

第五章 虫子共同体——以棉棉、卫慧的小说为例

一、“我”和“我们”

二、年轻人?女人

结语:立场?切身性?可能——对1990年代部分个人化写作进行反动的思考

一、1980年代个人主义叙事和1990年代个人主义叙事的结构性比较

二、1990年代部分个人形象之强/弱多重性及其社会隐喻功能

三、具有强/弱双重主体性之个人进行自我调整或自我反动的可能

四、从个人主义出发还是从集体主义出发

主要参考文献

一、文学作品类

二、报刊类(较为系统查阅过的)

三、理论著作类(按本书首次征引之先后顺序排列)

后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4: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