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波斯湾 |
释义 | 波斯湾(Persian Gulf)阿拉伯语作Bahr Faris,波斯语作Khalij-e Fars。 波斯湾源于波斯。斯特拉波是公元一世纪的地理学家,是他第一次用波斯湾来定义这一地方。 简介亦称阿拉伯湾(ArabianGulf);阿拉伯语作BahrFaris,波斯语作Khalij-eFars。印度洋西北部边缘海,又名阿拉伯湾,通称海湾。 地理位置位于阿拉伯半岛和伊朗高原之间。西北起阿拉伯河河口,东南至霍尔木兹海峡,长约990公里,宽56~338公里。面积24万平方公里。水深:伊朗一侧大部深于80米,阿拉伯半岛一侧一般浅于35米,湾口处最深达110米。 沿岸国家沿岸国家有: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阿曼。海湾地区为世界最大石油产地和供应地,已探明石油储量占全世界总储量的一半以上,年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所产石油,经霍尔木兹海峡运往世界各地。素有“石油宝库”、“世界油阀”之称。 湾内有众多岛屿,大都为珊瑚岛。湾底与沿岸为世界上石油蕴藏最多的地区之一。淡水绝大部分来自西北面的阿拉伯河与卡仑河。因蒸发量超过注入量,故西北部盐度 (38-41‰)仍比东南海口(37-38‰)高。西北部水温16-32℃,东南部24-32℃。自古为海上交通要道。沿海居民从事航海、商业、渔业与采珍珠业者较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阿拉伯半岛和伊朗的石油主要经波斯湾外运。印度洋的一个浅边缘海。面积239600平方公里(92500平方哩)。位於阿拉伯半岛与伊朗西南部之间。波斯湾从西北面的阿拉伯河(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两河河口)至东南面的海湾出口荷姆兹海峡和阿曼湾,长990公里(615哩),宽55~340公里(35~210哩)。北面和东面为伊朗,南面为阿拉伯联合大公国和阿曼,西面为沙乌地阿拉伯和卡达,西北为科威特和伊拉克,湾中有岛国巴林。 海域水浅,极少超过90公尺(300呎),只有东南部出口附近和个别部位深度超过110公尺(360呎)。最大水深出现在伊朗沿岸,而宽阔的浅水域平均水深不到36公尺(120呎),与阿拉伯沿岸相接。海湾淡水入流量不大,主要来自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和卡伦(Karun)河。实际上海湾西南侧没有多少淡水注入海湾。这种情况加上水温高导致入流的淡水过分蒸发和水体含盐度高。 波斯湾地区的经济以石油生产为主。目前海湾及周围国家石油产量约占世界的1/4以上,储量占世界的一半以上。海湾沿岸国家科威特、卡达和巴林还发展了大规模商业捕鱼业,但在1990年代初期,因波斯湾战争(1991)中伊拉克造成科威特近海油井大量石油溢漫,捕鱼行业一度陷于瘫痪。 波斯湾呈狭长形,西北—东南走向。伊朗沿岸,南段为山地,岸线平直,海岸陡峭;北段为狭长海岸平原,岸线较曲折,多小港湾。阿拉伯半岛沿岸为沙漠,局部有盐沼。东南端霍尔木兹海峡为海湾咽喉,湾口多岛屿,格什姆、大通布、小通布等岛紧扼湾口,构成海湾天然屏障。属亚热带气候。终年盛行西北风,风力变化无常。夏季炎热少雨,常有风沙尘霾,能见度低,秋季有暴风,冬季多云雾。年降水量:阿拉伯半岛一侧不到125毫米,伊朗一侧275毫米。表层水温:东南部24~32℃,西北部16~32℃。盐度37~41‰,西南局部海域达50~70‰。海流为逆时针方向环流,湾口流速3~4节,其他海区0.5~1.6节。潮差1.5~3.5米。 历史早在公元前20世纪,波斯湾就是巴比伦人的海上贸易通道。此后,相继为亚述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所控制。自1506年起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海湾达一个世纪。1622年,英国与波斯攻占格什姆岛和霍尔木兹岛。1625年,荷兰进入海湾,继而英国与荷兰在此争夺,从19世纪始英国逐步控制海湾。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军在此设立军事基地,与在伊拉克的土耳其军队抗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海湾是同盟国向苏联提供军用物资的运输线。战后,随着石油的开发,海湾成了世界强国的觊觎之地,沿岸国家更加注重防务,大力建设军事基地,主要有:伊朗的阿巴斯港、布什尔和霍拉 姆沙赫尔海军基地;伊拉克的巴士拉海空军基地、舒艾拜空军基地和乌姆盖斯尔海军基地;沙特阿拉伯的宰赫兰空军基地、朱拜勒和达曼海军基地;阿曼的锡卜空军基地;巴林的朱费尔角海军基地。重要港口有:哈尔克岛、法奥、科威特、塔努拉角、麦纳麦、阿布扎比等。波斯湾位于阿拉伯半岛与伊朗之间,阿拉伯语中称作阿拉伯湾,通过霍尔木兹海峡与阿曼湾相连,总面积约23.3万平方公里,长990公里,宽58-338公里。水域不深,平均深度约50公尺,最深约90公尺。它是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出海的地方。北至东北至东方与伊朗相邻,西北为伊拉克和科威特,西到西南方为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阿拉伯联合大公国、阿曼。 波斯湾源于波斯。斯特拉波是公元一世纪的地理学家,是他第一次用波斯湾来定义这一地方。 天气波斯湾的气温较高,常年在20度左右,夏季可达32度以上。西北风强,将沙漠地区的沙土吹入湾中,海水浑浊。夏季有尘暴和霾,秋季有飑和龙卷风。 波斯湾地处北回归线高压带,气候炎热,海水蒸发量超过注入量,夏季水温可达30-33摄氏度,边缘地带甚至高达36摄氏度,因此,波斯湾也是水温最高的海湾。 石油西亚的波斯湾位于阿拉伯半岛和伊朗高原之间,海拔长约1040千米,宽180千米~320千米,面积24万千米2,平均水深25米,是一片广阔的内海。它西接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河水,向东则通过它唯一的出口——霍尔木兹海峡与阿拉伯海相连。 霍尔木兹海峡因扼守波斯湾石油海上运输的出口而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海湾及其周围100千米2范围内,是一条巨大的石油带,这里蕴藏着占世界石油总储量一半以上的石油,仅沙特一国的石油储量就占世界总储量的1/4,堪称"石油王国"。 从上世纪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波斯湾地区石油总出口量的90%至95%均经由霍尔木兹海峡,峰值时每天通过海峡的油船和其他商船达300余艘。霍尔木兹海峡也因此成了一条关系许多国家兴衰的战略要地。 为减少对霍尔木兹海峡的依赖并缩短前往欧洲的航程,海湾各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向外修建石油管道。虽然现在霍尔木兹海峡的重要性已远不如以前了,但是如果封闭它,对世界石油市场依然会有重大影响。中国进口的60%石油来自海湾,而且基本上都要经过霍尔木兹海峡。 波斯湾地区在地质历史上是气候温暖的浅海环境,水生动植物丰富并有大范围的良好的储存构造,具备了形成和储藏石油的最佳条件。波斯湾地区不仅石油资源丰富,而且开采条件也十分优越。石油分布集中,平均每个油田储量达3.5亿吨以上,为超级大油田;并且多分布在海岸附近的海上和陆上,因此输油管运输距离短,原油外运方便。油田的地下压力高,油井多为自喷井,占油井总数的80%以上,因此其生产成本是世界最低的。 波斯湾的石油出口量占世界的60%以上,是世界最大的石油输出地区。石油源源不断地流向日本、西欧和美国等地;滚滚而来的石油美元也使得海湾昔日的贫困国家转眼之间跻身于世界富国的行列。 波斯湾虽是石油宝库,但它给该地区带来金钱的同时,也带来了战乱和苦难。外来势力的渗透和争夺,加上波斯湾内部由种种历史和现实原因造成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使波斯 湾局势长期动荡,并多次燃起战火,不仅给当地人民带来灾难,对整个国际形势也有着很大影响。美国一直把波斯湾当作其全球战略的重要一环,积极通过各种手段向这一地区渗透。支持伊拉克打两伊战争,为伊拉克吞并科威特出兵海湾,再到打伊拉克战争,都是为了维护其在波斯湾的战略和经济利益。目前,美国已基本控制了波斯湾这一世界石油宝库。 地理印度洋边缘海。阿拉伯语称阿拉伯湾,简称海湾。位于阿拉伯半岛和伊朗高原及两河流域之间,是印度洋西北部半封闭的海湾。波斯湾西北自阿拉伯河河口,东南到霍尔木兹海峡,长970千米,宽56~338千米。面积24.1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40米,最大深度104米。海湾中岛屿众多,大部分是珊瑚岛,较大的有巴林岛、格什姆岛、阿布阿里岛等。海湾北部由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等河流带来大量泥沙的堆积以及地壳缓慢上升,致水深逐渐变浅,海湾北岸岸线以每年56米的速度向前推进,海湾在缩小。海湾地区降水稀少,日照强烈,东西两岸又多为副热带干旱荒漠。水温很高,西北部水温为16~32℃,东南部为24~32℃,浅海区夏季水温高达35.6℃,成为世界上最热的海区之一。高温、干燥增强了海面蒸发力,年蒸发量达2000毫米以上,大大超过了年降水量(300毫米)和河流注入量的总和,因而海水盐度较高,东南部为37~38,西北部为38~41,都大于霍尔木兹海峡以东的阿拉伯海,海峡两侧海区的盐度不等,引起阿拉伯海海水从海峡表层流向波斯湾,而波斯湾中盐度较大海水从海峡底层流入阿拉伯海。波斯湾海底和周围陆上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宝库,约占世界石油储藏量的53%~58%。石油产量约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1/3。石油输出量占世界石油总出口量的60%,主要供给世界上经济发达的美国、日本、西欧一些国家。渔业资源也很丰富,盛产多种鱼类,珍珠和珍珠母的采集著称于世。沿岸和湾内重要港口有:阿巴丹、哈尔克岛、布什尔、巴士拉、法奥、科威特港、阿布扎比、迪拜等。 旅游波斯湾内珊瑚礁遍布,渔产丰富;但因临近国家逐渐工业化,加上油轮漏油事件时有所闻,且近年来临近地区战事不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波斯湾的气温较高,常年在20度左右,夏季可达32度以上。西北风强,将沙漠地区的沙土吹入湾中,海水浑浊。夏季有尘暴和霾,秋季有飑和龙卷风。 水文波斯湾地处副热带大陆西岸,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蒸发大于降水,海水盐度高,密度大,水面较低,而相邻的阿拉伯海,盐度低,密度小,水面高。于是 ,表层海水就由水面较高的阿拉伯海流入水面较低的波斯湾。底层海水则由盐度较高的波斯湾流入阿拉伯海。 海湾中岛屿众多,大部分是珊瑚岛,较大的有巴林岛、格什姆岛、阿布阿里岛等。海湾北部由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等河流带来大量泥沙的堆积以及地壳缓慢上升,致水深逐渐变浅,海湾北岸岸线以每年56米的速度向前推进,海湾在缩小。高温、干燥增强了海面蒸发力,年蒸发量达2000毫米以上,大大超过了年降水量( 300毫米)和河流注入量的总和 ,因而海水盐度较高,东南部为37~38,西北部为38~41,都大于霍尔木兹海峡以东的阿拉伯海,海峡两侧海区的盐度不等,引起阿拉伯海海水从海峡表层流向波斯湾,而波斯湾中盐度较大海水从海峡底层流入阿拉伯海。波斯湾海底和周围陆上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宝库,约占世界石油储藏量的53%~58%。石油产量约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1/3。石油输出量占世界石油总出口量的60%,主要供给世界上经济发达的美国、日本、西欧一些国家。渔业资源也很丰富,盛产多种鱼类,珍珠和珍珠母的采集著称于世 。 沿岸和湾内重要港口有 :阿巴丹 、哈尔克岛、布什尔、巴士拉、法奥、科威特港、阿布扎比、迪拜等。 军事早在公元前20世纪,波斯湾就是巴比伦人的海上贸易通道。此后,相继为亚述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所控制。自1506年起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海湾达一个世纪。1622年,英国与波斯攻占格什姆岛和霍尔木兹岛。1625年,荷兰进入海湾,继而英国与荷兰在此争夺,从19世纪始英国逐步控制海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军在此设立军事基地,与在伊拉克的土耳其军队抗衡。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海湾是同盟国向苏联提供军用物资的运输线。 战后,随着石油的开发,海湾成了世界强国的觊觎之地,沿岸国家更加注重防务,大力建设军事基地,主要有:伊朗的阿巴斯港、布什尔和霍拉姆沙赫尔海军基地;伊拉克的巴士拉海空军基地、舒艾拜空军基地和乌姆盖斯尔海军基地;沙特阿拉伯的宰赫兰空军基地、朱拜勒和达曼海军基地;阿曼的锡卜空军基地;巴林的朱费尔角海军基地。重要港口有:哈尔克岛、法奥、科威特、塔努拉角、麦纳麦、阿布扎比等。海湾地区有一条巨大的石油带,具有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产区,它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有“世界油库”之称,其石油蕴藏量占全球的2/3。其中,伊拉克1998年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达1125亿桶,仅次于沙特,居世界第二位,天然气储量约3.1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储量的2.4%。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 海湾及其周围地区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国际通道。西方所需海湾石油的大部分,必须通过海湾唯一的出海航道霍尔木兹海峡运出。如海峡被切断,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经济将受到致命打击。因此,控制自海湾西岸经霍尔木兹海峡过阿曼湾到阿拉伯海的这条海上东西通道,就成了美国的重要战略目标。 1981年5月,海湾地区一些国家成立了海湾合作委员会(海合会),其成员国包括阿联酋、阿曼、巴林、卡塔尔、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委员会的宗旨是实现成员国之间在一切领域的协调、加强成员国在各方面的联系、交往和合作,以及推动六国的工业、农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海湾战争海湾战争即波斯湾战争,1990年7月,伊拉克与科威特围绕领土纠纷和债务等问题的争端激化。当地时间8月2日凌晨2点,伊拉克向科威特发动闪电式袭击,并迅速占领科全境。伊拉克此举遭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谴责,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多项决议,谴责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要求伊拉克立即无条件撤军,并宣布对伊拉克实行强制性经济制裁和武器禁运等措施。与此同时,美、英、法等国开始向海湾集结兵力,海湾战争一触即发。 在持续的5个半月里,国际社会的和平努力终成泡影。1991年1月17凌晨2时30分,从海湾的美国战舰上发射出的第一枚“战斧”巡航导弹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爆炸,终于拉开了海湾战争的战幕。 海湾战争是伊拉克和由联合国授权,以美国为首的34个国家组成的多国联盟之间的一场战争。它的起因是1990年8月2日伊拉克侵占科威特。战争结果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军的决定性胜利:以相当小的损失将伊拉克军队逐出科威特。主要战役由空战和在伊拉克、科威特和附近的沙特阿拉伯境内的陆战组成。陆战的范围仅限于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的边境地区。此外伊拉克向以色列发射飞毛腿飞弹。 伊拉克从科威特领土撤退后遗弃在沙漠中的伊军坦克。右侧为被伊拉克军队点燃的科威特油井燃起大火。 1990年8月7日,美国一艘战舰在波斯湾南部水域巡逻,对伊拉克开始进行海上封锁,以阻止其石油出口和食品进口。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科威特城大街上的伊拉克坦克和士兵。 1990年8月2日,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谴责伊拉克的侵略行径,并要求伊拉克立即无条件撤军。 1990年8月7日,法国一艘驱逐舰经埃及苏伊士运河驶往海湾。 1990年8月5日,科威特王储兼首相萨阿德·阿卜杜拉·萨巴赫(左)与沙特阿拉伯国王法赫德(中)、王储阿卜杜勒·阿齐兹在沙特吉达就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一事进行磋商。这是科威特王储自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以来的第一次公开露面。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