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高粱立枯病 |
释义 | 基本信息中文名:高粱立枯病病原中文名:立枯丝核菌 病原拉丁学名:Rhizoctonia solani Kühn 病原分类地位:半知菌亚门真菌 病害类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玉米、大豆、甜菜、陆稻等 主要为害部位:幼苗根部 为害症状主要为害幼苗。多发生在2~3叶期,病苗根部红褐色,生长缓慢。病情严重时,幼苗枯萎死亡,引致缺苗。7~8月生育中后期个别地块也有发生,为害根部,引致高粱烂根。 形态特征该菌不产生孢子,主要以菌丝体传播和繁殖。初生菌丝无色,后为黄褐色,具隔,粗8~12μm,分枝基部缢缩,老熟菌丝常呈一连串桶形细胞。菌核近球形或无定形,0.1~0.5mm,无色或浅褐至黑褐色。担孢子近圆形,大小6~9×5~7(μm)。 传播途径病菌在土壤中存活,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是土壤传播病害。除为害高粱外,还可为害玉米、大豆、甜菜、陆稻等多种作物的幼苗或成株,引致立枯病或根腐病。 发病条件5、6月份多雨的地区或年份易发病,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参见玉米苗期根腐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