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赣南客家围屋习俗
释义

基本信息

文化遗产名称:赣南客家围屋习俗

所属地区: 江西 · 赣州 · 龙南县

遗产编号:Ⅸ-7

遗产类别:民俗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赣州市龙南县

遗产级别: 省

习俗概述

赣南客家围屋习俗是典型的客家民居的风俗,在赣南分布广泛,以方形围为主。“关西围屋”是客家居民的杰出代表。 “关西新围”是指距江西省龙南县城25公里,由清朝名绅徐名钧所建,始于清代嘉庆三年(1798),于道光七年(1827)完工,经历29载建成。关西新围占地7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1477平方米,乃天下第一围,是国内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功能最为齐全的客家方形民居,是客家人传颂的九幢十八厅的宫廷式建筑,被誉为“东方的古罗马城堡,汉晋钨堡的活化石”和“散落在民间的皇宫”。

客家围屋古建筑和纯朴的客家风情酝酿出丰富而独特的关西客家文化。关西村位于关西洞的小盆地之间,中央有一条南北向九曲十八弯的关西河。青峰东立,古塔西护,东山南耸,关水北流,山环水抱,天然形胜,面积约2平方公里。关西客家围屋群客家文化以“古”、“绿”相交辉映,向世人展示其“文武合一、耕读合一、官商合一、村围合一”独具魅力的客家文化。

构造艺术

围屋虽是以防卫为主要特征的民居,但因建围者均是富商巨室或地方名绅,所以,他们在建围时除考虑如何将围屋建得坚固、易守难攻外,还着意于如何将围屋建得气派和富丽堂皇。因此,在围屋的构造艺术上,往往竭尽精巧之能事,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艺术珍品。

围屋的细部艺术,主要表现在围内,尤其是“国”字形围的厅堂建筑中。因厅堂的好差或档次的高低,往往代表着一围或一姓一房的脸面或地位。因此,祖堂或厅堂中的梁架垫木、门窗额枋、柱联柱础、天花铺地等,都会尽其资产之所及、毕其工艺之所能,精益求精地进行装饰。如祠堂大门门面,一般为仿木构牌楼线脚装饰或雕刻,额书堂号或其他标榜门第出处的文字。厅堂内均铺砖,天井阶沿皆用巨条石打制。祖堂或正厅一般不设楼层,祖位所在,其上按传统是不敢置物住人的,因此,大多为彻上露明。梁架制作精美,下厅或前厅多用天花板,上绘民俗彩画,高级的还设有藻井;朝厅堂开设的门,绦环板上均雕刻人物故事或花卉祥兽,风格近徽雕;天井两侧的厢房,则用六或八扇格扇门,窗棂多为各种拐子纹与雕花棂相结合使用。厅堂内用柱不多,有木质和石质之分,石质的往往四面题刻对联,柱础都有雕饰,且形式多样。此外,围内用卵石拼铺的室外铺地花样,以及悬挑的走马楼也颇有艺术特色。

宗族文化

围屋是“聚族而居”的民居。它集家、祠、堡于一体,住在围内的居民,都是某一个姓氏共同祖先的后裔,围内人相见,互以宗亲长幼相称。因此,围屋维持着极强的“血缘性”,保存着较为完好的“宗族文化”。

每一座围屋都有一个不可缺少的室内公共空间,这便是“祖堂”(或“祠堂”),祖堂是围屋居民的圣殿,必位于中轴线上,这是人们举行重要礼仪活动的公共场所,也是维持宗族血缘关系的纽带,每年都要定时在此举行隆重的敬宗祭祖活动。围内实行族长管理,统一管理围内诸如交通、卫生、排水、纠纷等事宜。围民们平时各为家政,祭祖行礼时,便是一个大家庭;遇到外敌入侵,则整个围民又是一个统一的战斗集体。

围屋的日常管理非常严格,这一点在许多围屋的族谱上均有所反映。因居围日久必致“生齿日繁、萃处稠密”,出现占有公用场地等现象。因此,许多大围都立有公约。如龙南武当乡田心围,在前厅侧墙上便嵌有一方禁碑,上书:“祖堂乃先公英灵栖所,永禁堆放竹木等项;天井、丹墀永禁浴身污秽;围内三层坪巷道,乃朝夕出入公共之路,永禁接檐截竖及砌结浴所、猪栏、鸡牺等项。围外门坪斗角周墙角,永禁架木笠厕,蔽塞外界。”此碑立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当然,为了维系和光大宗族,围屋除了有庄严肃穆的一面外,还有亲情融融的一面。如,每座围屋一般都设有“围门厅”,这是围民们最爱聚集和休闲的地方。因为门厅不仅光线好、通风好,且还是进出围门的哨口,因此,它成了围民日常感情交流的主要场所。门厅两边多固定设有长凳或树筒、石敦等以备坐,几乎任何时候走访围屋,尤其夏天,这里都会有人在谈天说地或闲坐;若遇客人,他们便会“笑问客从何处来”,笑脸相迎,盛情款待。

此外为了满足围民们信仰的需要,围屋内还设有“社官庙”,把“土地伯公”请进了围屋。社官庙一般设在围门内侧,每月的初一、十五,围内居民都要在这里祭祀“土地伯公”。即使在长困久围时,也不忘向神明祈祷保佑平安之事。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3:3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