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玻璃析晶 |
释义 | 玻璃析晶的定义玻璃析晶指由于玻璃的内能较同组成的晶体为高,所以玻璃处于介稳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着自发地析出晶体的倾向,这种出现晶体的现象叫做析晶,又称失透或反玻璃化。测定玻璃析晶性能就是指测定玻璃的析晶温度范围,上限和下限以及在该温度范围内玻璃的析晶程度,根据测定结果可以制定合理的溶制,成形和热加工制度,从而避免析晶的产生,得到透明而理想的玻璃制品。 玻璃析晶的应用?玻璃析晶由于其独特的性能而广泛应用于工厂、学校、科研单位用于分析测试玻璃等非金属材料的析晶性能对掌握其生产工艺,成形具有指导性作用。? 透明玻璃制品透明玻璃制品中有晶体存在时会引起光散射,降低玻璃的透光度和光学均匀性。 乳浊玻璃和微晶玻璃在乳浊玻璃和微晶玻璃等的生产中,却要使玻璃体内部结晶,而且要控制晶体的生成,使晶体数量和晶体颗粒的大小达到一定的要求才能满足制品质量的要求。 性能描述实验原理一般从玻璃态中出现析晶,是在粘度为10~105帕秒(102~106泊)左右的温度范围(该玻璃系统液相线温度以下)内进行的。根据塔曼(Tamman)理论,析晶主要决定于晶核形成速率(Kv)、晶核成长速度(Kg)以及熔体的粘度(η),同时与玻璃液在该温度下的保温时间有关。晶核形成速率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单位时间内单位容积中所形成的晶核数目(个数/分钟)。晶体成长速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晶体增长的直线长度(微米/分钟)。晶核形成的最大速率(Kv, max)和长大的最大速度(Kg, max)分别在两个不同的温度范围内出现,只有在两者都较大的温度下最易析晶。如图18-1所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