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腹壁硬纤维瘤 |
释义 | 基本概述腹壁硬纤维瘤(desmoid of abdominal wall)是好发于腹壁肌层和筋膜鞘的纤维瘤,故又称腹壁韧带样纤维瘤、带状瘤、纤维瘤病。因该瘤生长具有侵袭性、易复发性和局部破坏性,亦称侵袭性纤维瘤病、纤维组织瘤样增生、腹壁复发性纤维样瘤和腹壁成纤维瘤等。 该瘤在组织形态学上没有恶性征象,无淋巴和血液转移现象,但具有侵袭性、易复发性和局部破坏性,与良性和恶性肿瘤存在一定的区别,故Wills(1950)将其界定为交界性肿瘤,并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可。WHO(1994)将其界定为分化的成纤维细胞肿瘤,其生物特征介于良性成纤维细胞瘤与纤维肉瘤间,可以局部复发而不发生转移。 发病原因腹壁硬纤维瘤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明了,可能与下述因素有关: ⒈腹壁损伤 国内外大多数学者认为腹壁损伤是导致该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国内5组175例腹壁硬纤维瘤,其中有妊娠、分娩史者152例(86.9%),有手术和伤史者35例(24.8%)。腹壁损伤导致发生硬纤维瘤的机制不清,可能与肌纤维破坏、局部出血、血肿修复过程中发生异常增生有关,也有学者认为与肌肉纤维破坏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但损伤因素不能解释男性、无妊娠生育、无手术史或外伤史的病人发生腹壁硬纤维瘤的病因。 ⒉内分泌失调 临床观察和实验表明,该病可能与女性激素平衡失调有关。其依据为: (1)腹壁硬纤维瘤多见于18~36岁生育期的女性,常在分娩后数年发生,绝经后发病者少。 (2)腹壁硬纤维瘤经卵巢放疗去势或者进入绝经期后,肿瘤有逐渐自行消退的特点。 (3)少数病例应用雌激素受体拮抗剂(如他莫昔芬)治疗有一定疗效。 (4)动物实验证明,雌激素可诱发此瘤的形成。Brasfield等在大白兔的腹壁肌层内多次注射雌激素,结果导致了试验动物腹壁硬纤维瘤的发生,应用睾酮、孕酮可抑制肿瘤的发展。 (5)硬纤维瘤的标本中可检测到雌激素受体。 ⒊遗传因素 早在1923年Nichols就发现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id polyposis)的患者易患硬纤维瘤,Hizawa等报道在诊断为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的49例患者中,有6例确诊合并侵袭性纤维瘤病。另有统计结果显示,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患者硬纤维瘤发生率高达8%~38%,高于正常人群8~52倍。鉴于该病常同时伴有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而且自新生儿期就可发病或同胞同患该病等情况,有学者提出硬纤维瘤的发病可能与遗传有关。 疾病检查⒈B超检查 声像表现为形态相对规则,边界清晰,内部呈低回声或等回声的肿块,有变性坏死时回声增强。瘤体一般无血流。此检查能确定肿瘤在腹壁组织内的位置和浸润范围,有助于排除腹内肿块。 ⒉CT扫描 硬纤维瘤在CT上大部分呈边界清楚、密度均匀的软组织肿块。但病变小时往往边界不清晰,病变大时一组肌肉已被肿瘤“蚕食”,周围有皮下脂肪相衬,多显示边界比较清晰。肿瘤平扫呈均匀等密度。增强扫描较平扫能更好显示肿瘤边界,边界极不规则,呈浸润状,肿瘤呈爪样蚕食正常肌肉。 ⒊MRI 与CT相比,MRI较能更精确地显示出病灶的部位、范围和形态、病灶边缘的爪状浸润,以及是否有包膜。亦可较清楚地显示出病灶内是否有脂肪组织,病灶周围是否有水肿区。腹壁硬纤维瘤主要由成束状交织的梭形成纤维细胞和不等量的致密胶原组织构成,不同的病例、同一病灶内不同部位,梭形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组织的比例有所不同,MRI多序列的扫描程序可真实地反映病灶的组织学构成。因病灶内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组织比例的不同可使信号发生改变,以细胞为主而胶原成分少的病灶在T1加权像上与肌肉相比可呈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以胶原成分为主而细胞成分少的病灶在T1加权像和T2加权像上则均呈略低信号。在同一病例中,由于病灶周边常以胶原成分为主,中央以细胞成分为主,故在T2加权像上周边信号低于中央区;浸润性生长或复发的病灶其细胞成分常常多于胶原成分。也有作者认为,病程长者由于肿瘤本能的皱缩,胶原成分增多而信号降低。 腹壁硬纤维瘤MRI表现为肌肉内占位病变、相对均质、无坏死、无钙化、无脂肪组织。病灶在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或等信号,T2加权像病灶均呈高信号,信号强度略低于皮下脂肪。有的病灶内可见到小条状低信号区,与肌肉信号一致,系残存的肌肉岛所致。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而残存的肌肉岛无强化。 临床诊断腹壁硬纤维瘤诊断并不困难,对于有腹壁质硬、边缘不太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肿块的病人,结合如下几点即可确诊: ⒈既往有妊娠生育史、腹部手术史及腹部外伤史。 ⒉有多发性结肠息肉病家族史或有Gardner综合征。 ⒊无转移征象,但有局部切除后多次复发史。 ⒋腹壁,尤其是下腹壁有缓慢生长的无痛性或轻微疼痛肿块,呈椭圆形或长条形,质硬,固定,边界不清楚,多数无压痛,Bouchocoun征阴性(阳性可以确定为腹壁内肿块)。 ⒌浸润性生长侵及腹腔内肠管或膀胱并产生相应的不完全肠梗阻或尿频、尿急等症状。 ⒍B超、CT或MRI显示腹壁内有占位病变和浸润周围组织的图像。 ⒎病理检查显示肿瘤中成纤维细胞增生,成纤维细胞周围有大量胶原基质,其中细胞数量较多,成纤维细胞常侵犯邻近正常结构。成纤维细胞无异型性,无病理性核分裂象。 治疗方法⒈手术切除 (1)肿瘤局部切除术:单纯局部切除肿瘤,其局部复发率可高达70%。早在1889年Douffier就提倡对腹壁硬纤维瘤行广泛彻底切除。 (2)肿瘤大块切除术:一股要求切除范围至少包括肿瘤周围3cm以上的正常组织,同时切除腹膜,此对防止术后复发极为重要。腹壁缺损可用人工合成补片如MarlexMesh、聚丙烯或聚四氟乙烯补片等予以修复,疗效较好。 (3)为明确肿瘤性质及切除范围,防止病灶残留,术中常规冰冻切片。对于较大肿瘤或腹壁巨大硬纤维瘤,应在切缘做多处冰冻切片,尤其是纵轴方向切缘,确认无瘤体组织残留后方可关闭切口。 ⒉放射治疗 无论单独放疗还是作为手术的辅助治疗,都是治疗腹壁硬纤维瘤的有效方法。为减少复发,放疗可以作为较大肿瘤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或作为手术切除范围不足、肿瘤无法切除时的一种补救方法。对于切除边缘阴性的病人,不主张行放疗。放疗的剂量为50~60Gy,一般主张,切除边缘阳性病人术后需接受50Gy的放疗,不能切除的肿瘤用约56Gy剂量照射,75%的病人病情可以得到控制。放射剂量与并发症的发生相关,用56Gy或更少的剂量时,15年有5%的病人有并发症发生,更大剂量将有30%的病人发生并发症。 ⒊内分泌治疗 基础研究发现雌激素与腹壁硬纤维瘤生长有密切关系,因而一些学者主张采用内分泌治疗。Wilcken等报道内分泌治疗对单发的肿瘤有效率为60%。对切除标本雌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可首选他莫昔芬,二线药物可选择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uteinizing hormone releasing hormone),二者联合使用有效率达50%。也有应用黄体酮、睾酮及泼尼松(强的松)治疗有成功的病例报道。但有人认为,内分泌治疗的确切作用尚不肯定,仍需进一步观察、研究。 ⒋辅助性化疗 化疗适用于肿瘤肉眼残留、疾病进行性发展、手术和放射治疗失败的年轻人和儿童患者,可能有助于降低局部复发率及有效地控制病情进展。常用化疗药物有长春新碱(vincristine,VCR)、甲氨蝶呤(MTX)、多柔比星(ADM,阿霉素)和放线菌素D(actinomycin D,更生霉素)等。最有效的治疗方案是长春新碱和甲氨蝶呤,毒副作用尚可接受,应持续治疗至少20周。 其他药物还有环磷腺苷调节剂(如茶碱、氯噻嗪、维生素C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如吲哚美辛)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