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复甲 |
释义 | 定义:第六颗趾甲(复甲) 表现:脚的小趾趾甲有一块突出来的部分,成为第六颗趾甲。 这种表征是由某个遗传基因决定的。但未有相关文献报道。 据说元明时期现在的冀、鲁、豫、皖地带因战乱不断,几成无人之地。当时的朝廷曾屡次组织大规模徙民以做补充,而当时山西地区就是徙民的主要的来源地。山西洪洞大槐树是徙民们出发聚集地。传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为记。所以说至今凡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复形(两瓣)。 相关传说 1 轩辕黄帝是洪洞县公孙堡人。到了商朝时候,洪洞一带居住着两种人。一种是黄帝子孙,散居各地,耕稼为生;一种是跟随着夏启治水有功的羌人,居住在现在的明姜一带(好象现在还有明姜镇)。有一年,殷王带领人马从河南过来狞猎,路遇一羌女,见其生得美貌,便指令人马把她掳走。那知这羌女性情刚烈,不仅不从,反而破口大骂。殷王残暴无道,哪里见过不从之女?举剑便朝羌女劈头砍来,那羌女眼明体灵,急忙躲过,殷王的剑刺破了羌女的腹部,只听劈叭一声巨响,羌女的肚子里跳出一男一女两个孩子。说来也奇,这两个孩子刚刚跳出母体就坐在地上,一手握着一脚,嚎啕大哭。殷王迷惑不解,命随从掰开手看时,只见他们的小脚趾甲上流着鲜血。顷刻血化,小脚趾甲变成两瓣瓣。殷王觉得不祥,举剑又刺,被文王的好友散宜生拦住救下。散宜生见他们的母亲已死,无人哺育,又怕再遭殷王毒手,便带回家里,收养起来。这俩个孩子十岁时便聪明过人,智勇双全。那时,有两个贼人要陷害他们,便把割去舌头的羊赶进他家,诬他们为盗。兄妹俩奋起力争,打走了贼人,从而名震乡里。那时候还没有姓氏,听说这件事后,人们便称他俩为“羊舌氏”。武王伐纣时,兄妹俩一起投奔姜尚魔下,屡建战功。武王伐纣后他们回到故里,同黄帝的子孙通了婚。男耕女织,过着幸福的生活。从此,他们的后代小脚趾甲便成了两瓣瓣。 2 大家知道自汉朝以降,外族入侵,骨血杂熔,汉人已无法保证自己的血统纯正.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不承认我们现在的中国人就是那个有5000年文明史的纯正中国人(孔孟后代)!而是与北方蛮族混血的番裔!但有一点可以辩明你是否纯正的汉族人--纯正汉人的小脚趾甲是萎缩分瓣的!明朝自“洪武”年间始,即自山西这些人烟尚稠密的地方,向因战争而致人烟稀少的地方迁徙人口,叫“移民拓荒”政策。这一政策持续了好多年。当时山西省洪洞县城北有一所寺院(寺院旁边有一棵著名的古槐),是个中转中心,官方办事机构。在这儿分配人员流向,分发路费。那时候交通、信息不便,人们都不愿意离开家乡,尤其是有的亲兄弟被分隔千里,前途未卜,十分凄凉。于是他们相约,把每个婴儿的小脚指用瓦片划开,并扯下一片槐树叶子贴在婴儿后股沟,世世代代以此相认。当时移民的流向区域包括今天的山东西部,河北南部,河南中北部,江苏和安徽的北部以及北京地区,这些地方的大部分人都自称是“大槐树下来的人”。 在人类迁徙史上,大槐树下的迁徙无疑是范围最广、规模最大也最为惨烈的一次。元末的空前战乱和明初的“靖难之役”,使得北中国满目疮痍,“千里无鸡鸣”。从血泊中走出的明太祖朱元璋和他的儿子永乐帝朱棣,相继祭出了重振经济发展生产的法宝:大迁徙,从山西未遭战、、、、乱、人丁昌盛、经济富庶的地区,强行迁徙出大批百姓,迁往人烟稀少的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山东、江苏、安徽等十余个省份。“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从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到朱棣永乐十四年(1416年),近50年间,这样大规模的移民,前后竟有18次!大槐树旁的驿站是移民迁徙前集中的地点,大槐树也就成了移民心目中的图腾。当一队队移民被绳牵串着,在官兵的刀、、枪、、棍、、、棒押解下渐行渐远,回望故乡已是一片迷茫,泪眼朦胧中最后望到的只有那株古槐,只有古槐枝桠间的老鸹窝。这样的场景化作千古传唱的歌谣,深深嵌进了移民的记忆,嵌进了子子孙孙的脑际:“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