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福星围 |
释义 | 福星围,是清代教育家黄英镇的故乡。 围屋距离县城解放桥0.5公里,今属龙南镇龙洲社区。 福星围莘莘学子北面临濂江河,西北面临渥江河,正处两江河交汇的三角洲。濂江、渥江、渥江两岸,碧水蓝天,两岸树木葱茏。围屋旁,还保存着一片百年以上的樟树林,似公园景致。 福星围建于明代崇祯年间,福星围均为黄姓。此围始祖黄洪舜从定南县迳脑坑寨迁此。开基兴建围屋时,洪舜公资金雄厚,建造围屋的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近万平方米。曾居有60余户,有住房200多间。厅厦和住房的墙体都是青砖结构,厅厦的建筑工艺精良、华丽。 福星围建有3米多高的全封闭围墙,炮楼和住房一样高,围墙上布着枪眼、炮窗。兴建围屋时,只注重生活设施、教育设施的建造,防御设施较差。 黄英镇(1842—1897)字海帆,清代教育家。出生于福星围,成长在福星围。龙南县志载:他获得乡试第一名,五品,龙南第二位解元…… 当年,黄英镇因未考上进士而深感失意,他常对人说:“天高云暗难高飞”。他面对现实,果断决定不再参加考试了,为了发挥学业专长,他选择一生从教的职业,初期在定南县车步设馆授教。 黄英镇热心教书育人,执教有方。他教书育人的艺术和方法,在赣粤边际一带很有名气。 清光绪八年(1882年),时任龙南知县郑连寿,对黄英镇的才华特别赏识,亲自到福星围请他,聘他为县最高学府“龙门书院”讲学。当时,这书院办得非常红火,除招收本县的学子外,还有广东省的连平、和平、龙川、兴宁、南雄等县的许多学子慕名前来求学。 他在“龙门书院”执教期间,同时在本村的“黉门书院”兼课任教。 严师出高徒。黄英镇教育培养出来的学子很多,有才华出众的也很多。其中,在本县水口许屋围中,就有他的学子许受衡,已中得进士,官升为刑部主事。还有…… 1927年,龙洲黄姓与杨坊唐姓因收取渥江河木排、竹排、船的收费一事发生纠纷,械斗,其手段极端残忍。《黄氏家谱》和县史料详细记载了“火烧福星围”凄惨的故事。 1927年,因“龙洲码头”收费一事,杨坊唐姓与龙洲人的纠纷开始了。双方之间从小打到大打,最后发展到放火烧房屋,用真刀真枪搏斗、抓人、杀人……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龙洲福星围旁边有位妇女,她叫“江头麻”的木头商,“江头麻”钱财万贯。她对龙洲码头要收龙洲人的费提出抗议并带头向县政府呈递诉讼状。 县长周洛接状后大笔一挥:由县党部调处。 县党部在调解时,双方唇枪舌战,各执其词,调解无法进行。 杨坊的唐姓首领对当时的工人运动恨得咬牙切齿,对龙洲的黄伯龙(县总工会副委员长)也恨之入骨,对他实施绑架,要他签字:龙洲人也要交龙洲码头费。 “江头麻”的丈夫也姓黄,算是自家人。得知黄伯龙被绑架,非常气愤。她说:“为了替龙洲人争口气,讨个公正愿捐出全部积蓄,也要与杨坊唐姓决一雌雄。” 杨坊唐姓不甘示弱,用重金从外地请教练,集中青年男丁在弹子寨围屋坪子里练武艺,准备火烧屋……并发布命令:抓捕一人,赏360块银元,若在血战中阵亡者,在宗祠立英烈神位,并对家属从优抚恤。 龙洲人也在备战,尤其是得到了“江头麻”的许多慷慨捐款之后,“十八兄弟会”更是气壮如牛,日夜集中在龙洲的总管庙练习武艺。 有一天,杨坊唐姓有人造谣,说一个叫唐步清的被福星围人灌了屎,在唐姓首领的鼓噪下,立即聚集200多名男丁,涉水渡过濂江河,大肆对龙洲进行烧杀,双方死伤多人。 同年6月27日,杨坊唐姓组织了强壮男丁,带上可燃物再次冲过濂江,先把“江头麻”家的下新屋放火燃烧,再把紧靠下新屋的福星围放火燃烧。唐姓首领再作鼓动,一路放火烧屋、捉人、杀人。大火从福星围沿渥江东南岸纵火而上,大火冲天,一片火海,烧了三天三夜。 杨坊唐姓与龙洲人的纠纷械斗一直没完没了…… 1932年,红军第四军第十一师进驻龙南城和城郊的杨坊烟园围、上营等围屋、屋场。 驻扎在杨坊烟园围的红军得知杨坊唐姓与龙洲人纠纷械斗手段忍,械斗仍没结束时,迅速出面调解。 由于红军在百姓中很有威望,经调解,双方很快达成了协议:双方交出被俘人员,纠纷械斗就此了结。 现在,福星围四周依然能看到许多被烧后的残垣断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