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丙村镇 |
释义 | 丙村镇位于梅县东部,距梅城20公里,介于北纬 24°18'——24°20'、东经118°18'——116°23'之间。东南部邻三乡,西南连白宫、西阳,东北接雁洋、松南,西北界城东、白渡。全镇总面积170.7平方公里。 [地形地势]丙村镇是山区镇。境内地势周高中低,成盆地地形。东北面的阴那山五指峰,海拔1297米,由阴那山绵延而至的莲花山脉,横亘镇境之东部、南部和西部地区。境内有大小河流8条,主要干流梅江,经西阳、白宫于晒禾滩流入丙村,纵贯镇境腹地,从镇东北的乌石头流入雁洋。 [气候资源]丙村地理位置靠近北回归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日长,冬日短,热量丰富,无霜期长,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1.2℃,年平均降雨量1453.4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068.3小时,年平均总积温7765℃,一年三熟,四季宜耕、宜牧,具有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的良好条件。丙村矿物资源颇为丰富,分布面广,有煤、锰、铅锌、硫铁、钻、金、银矿和石灰石、瓷土等。 [政区设置]丙村镇建制,唐以前无考。唐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程乡县分设六乡,丙村属万安乡辖境。宋时属程乡县万安都。明代属程乡县万安都一图。清康熙年间程乡县设置36堡,丙村地方设金盘、丙村(后改锦洲)、雁洋三堡。民国20年(1931年),废堡设区,丙村先后为十二区、第三区、第一区所辖,建国后更制为丙村区,1958年建立丙村人民公社,1983年复为丙村区,1987年改名丙村镇。 丙村镇现辖21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居委会,265个村民小组。 [政区人口]2006年末,全镇总户数10059户,总人口43506人。 [经济资源]丙村镇拥有“资源、区位、人才”三大优势,是梅县工业重镇。形成了以电力、水泥、电子、化工为主的工业发展模式,民营经济比较活跃,全镇乡镇企业个数143个,其中:镇(村)办企业13个、私营企业数64个。2007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7.624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123亿元,工业总产值5.501亿元,农村人平收入4918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15万元,,完成税收1928万元,镇级机动财力180万元。 [农业概况]丙村镇是梅县著名的华侨之乡、文化之乡、足球之乡、金柚之乡,也是梅县的农业大镇。全镇有市、县级农业龙头企业有5家,镇级农业龙头有18家,居全县之列。“三高”、“五化”农业颇具特色,丰都综合养禽场、梅县金航养殖有限公司、红光廖氏水产养殖场等农业龙头企业市场前景壮观,市场牵动力强劲;城镇化进程加速,现有圩镇面积3平方公里,是丙村、雁洋、城东等乡镇农副产品集散地,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目前,丙村镇的田庄丰产、山青地绿、瓜果飘香、商贸活跃、招商引资政策优惠、服务周全到位、社会治安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是梅县东部经济走廊中的重镇之一。 [丙村由来]丙村镇:古时称扁村,一说因“扁”与“丙”谐音,后改称丙村;一说南宋末年,元军南下,宋帝昺南逃,途经扁村前往海陆丰时,曾在显应祠歇宿一晚,乡人为纪念宋帝昺的御迹,因之命名为丙村。该镇面积171平方公里,东南部邻三乡,西南连白宫、西阳,东北接雁洋、松南,西北界城东、白渡。镇政府驻溪联村。2007年底,全镇总人口43441人,其中:男22145人,女21296人。 [基础设施]村庄整治规划、新村建设规划、中心村至村民小组的连通道路、村庄内部主要道路的硬化、村庄供水设施建设、村庄内部的排水沟渠建设、村庄公用水塘建设、村庄公共厕所建设、村容村貌的整洁、村庄垃圾集中堆放点建设、村休闲小公园建设、村活动中心建设等10多个工程项目整治的实施方案。 [领导机构]肖济邦 县委常委、党委书记、人大主席负责党委全面工作 郭龙元 党委副书记、镇长 负责政府全面工作 李标华 党委副书记 分管党群、教育、农业、科技信息、水利工作 谢建业 常务副镇长 分管国土、城建、交通、公路、环卫工作 彭文秀 副镇长 分管财贸、畜牧、水产、动物防疫、食品卫生、生协、侨务、统战工作 杨达良 副镇长 分管办公室、计划生育工作 梁小田 党委委员、人大副主席 分管人大、民政、医疗卫生、医保、扶贫工作 吴威光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分管安全生产、企业、招商引资、环保、劳动保障、纪检监察工作 张伟荣 党委委员 分管宣传、文化、广播、体育工作 陈 军 党委委员 分管组织、人事工作 刘志刚 党委委员 分管国土、城建 钟俊方 党委委员 分管政法、综治工作 杨志华 党委委员、武装部长 分管武装、民兵、“三防”、林业工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