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浮生散记 |
释义 | 书籍简介:书名:浮生散记 作者:孙其定 出书机构:北京时代弄潮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网络推广:个人出书网 老人出书网 媒体支持:时代文化出版社 合作宣传:时代教育出版社 时代文献出版社 时代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6月 字 数:92千字 页 数:120 版 次:1版 开 本:850×1168 1/32 纸 张:胶版纸 包 装:平装 作者简介:孙其定,1928生,河北宁晋人。 1949毕业于国立北平高级工业学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分派至开滦煤矿总军事代表团。先后在开滦唐家庄矿、唐山矿、吕家坨矿、林西矿和矿务局,为新中国的煤炭事业,工作了四十年。历任:技术员、工程师、副矿长兼副总工程师、矿长、矿党委书记等职。 中国矿院函授部矿山电气化专业1966本科毕业。 技术职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89年离休。 编者之语:出生在旧社会的我,少年历经战乱。我怀着找出路,求发展的心愿,辗转到北京,考上了国立高工,学的是机械工程专科。 毕业那年,恰逢北京刚刚解放。建国伊始,百废待兴,我被分配到煤矿工作。我这个青年学子,满怀豪情,积极投入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事业,为工业提供能源,生产工业的粮食——煤炭。 然而,好景不长,反右运动,我被打成了右派。以后,遭受过多次“运动”的洗礼,又经文革浩劫的摧残。我虽身处逆境20年,但心志未变,始终敬业爱岗,默默奉献。 而今,庆祝祖国六十华诞时,我已岁臻耄耋。回首往事,苦乐萦怀。有幸在这近三十年里积了点零星记录,算是生活琐记之类吧。文字真情实感,无序无章,感恩生存,纪实无华。多多少少反映了我几许生活轨迹,心灵感受。 这些长长短短,点点滴滴的杂散文字,现在把它汇集选编成册,遣稿付梓。以抒情怀,以铭志趣,姑且题名曰:《浮生散记》。 仅以此为之序。 孙其定写于北京 2009-12月 书籍目录:自序 3 母校师生 6 感念母校 缅怀先师 6 煤海陈情 9 成立一个校友会,是咱们国立高工师生共同的热切愿望 15 国立北平高工校友会成立一周年座谈纪要 17 岗位 业绩 奉献 19 垂花门依旧堂燕去复返 22 一个难忘的除夕 24 护卫实习工厂 25 写给老同学的信 27 瑰丽山河 30 九寨沟、黄龙记游 30 游庐山 32 游黄山与千岛湖 34 上海记游 37 游青山关 39 游雾灵山散记 40 祖国西部游记 42 异域风光 50 记游俄罗斯 50 欧洲五国观光 56 韶光荏苒 60 童年故乡琐忆 60 尘封的诗篇 65 淑女,贤妻,慈母 70 三中全会后的十年 83 沧桑百年 85 地震大灾 92 大难幸存 92 唐山大地震十八周年祭 96 阔别28年后写给李润田的信 97 满江红·唐山新页 99 缅怀悼念 100 恩泽两代辛劳一生 100 音容宛在 102 哀悼秉权同志 104 悼二电张慧芬师姐 105 天堂路您走好 105 他原是一名学徒工 106 慰问函 107 怡心慰怀 108 潇洒迎丙子惬意对谜联 108 垂钓之乐 110 赵州大石桥 111 楹联情趣 113 朝文夕拾 114 磨难更炼赤子心 114 他时刻想着党 117 原文摘录:…… …… 历史像一条长河,腾跃、奔流。 在古城北京的历史上,有一所国立北平高级工业学校。她建校于抗日胜利之初,更名改制于全国解放之后,改制之前,共毕业十七个班,四百多名工科专业学员。然而,国立高工恰似奔流中的一朵浪花,涌流而绽,成波而逝,或许早已被人遗忘了。但是,在那天翻地覆的历史关头,正当新中国刚刚诞生,百废待兴,急需工业人才的时候,顿时有一百四十多名高工毕业生应召而发,献身大业。校园内,豪情激越,师生欢腾,当时情景,却令人难以忘怀! 这些年青的工程技术人员汇入了革命洪流,投身于恢复国民经济建设中去。他们上高炉、下矿井,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所学专长,做出许多卓越贡献。他们在艰苦卓绝的困难条件下,忘我地劳动,显露才华,犹如晶莹璀璨的浪花飞珠,闪烁着五光十色的异彩。 饮水思源。感谢培育出这些工业人才的辛勤园丁! 回忆旧政权崩溃前夕,社会动荡,物价飞涨。教师们虽处境恶劣但不失气节。他们呕心沥血,谆谆讲学,对学生责求甚严,但又爱之弥深。一批专业技能精湛,思想品质高尚,善于思考,勇于进取的工业人才,因之脱颖而出。 追源溯流,更要感激具有远见卓识令人敬仰的先师,沈兼士教授! 抗战胜利后,如果没有沈老为民族振兴极力主张工业救国的高见,如果没有沈老为培养工业基干力量而奔走呼吁的热心,国立高工就难以建成。 追溯到1945年,抗战胜利,万众欢腾。北京这座文化古城,拭去了八年的耻辱,回到祖国的怀抱。在北京阜成门内有一座旧王府,曾是日本华北高等工业学校的校址。沦陷期间,日本侵略者在这里培养他们的侵华工业基干。胜利后,这所学校被分片接收。实际上已被肢解。当时,历任北大教授和辅仁文学院院长的沈兼士先生,被委任为平津区教育复员辅导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沈先生早就主张工业救国,深感工业人才缺乏。他愤恨经济部接收大员,在接管石景山炼铁厂时,因不懂冶炼技术,使熔融的铁水凝铸在炼铁炉内,造成重大损失;又痛感国土沦陷,铁蹄践踏,亿万同胞蒙受凌辱。他见到同胞们虽同仇敌忾,但仅凭血肉之躯,难以抵抗侵略者坚兵利甲。究其根源皆工业落后国力贫弱所致。因之,先师慷慨奋起,大声疾呼,誓志培育工业人才以实现其工业救国的宏愿。虽然在胜利接收时,这所学校已被肢解,但我们敬爱的先师,多方奔走呼吁,几经申请教育部,极力主张把这所工业学校创办起来。当时学校的教室、工厂、体育场均为空军接收;制造成品工厂被公路局接收;半壁街宿舍由市府卫生局借用。所谓高工学校仅仅剩下了王府东北一隅,一部分仪器,数十间空房而已。先师不畏艰辛,不辞劳累,往访有关单位,陈述工业救国要旨,终因至诚感召,被肢解的校舍大部分返还。于是,利用原来的校舍和设备,建成了我国专门培育中级工业人才的学校。这就是我们的母校——国立高工。 1946年5月,国立北平高级工业学校宣告成立。教育部任命热心教育事业,留学法、比的陈光熙教授为校长;并聘请费致德、郝德元、黎哲闳、孟桂乡、王赓等教育界、工程界知名人士,分别担任了教务、训导、机械、电机、矿冶等各处、科主任。先后在春、夏两季招第一、第二期学员共182人,编成六个班,因陋就简,开校上课。 为了办好这所工业学校,在筹备期间,沈先生领导教育复员辅导委员会制定了以下办校方针: 由内行人办校——校长、科主任均聘请工程界知名人士。专业课和基础课教师也多聘自在各大学任教的知名教师。 艰苦奋斗,认真读书——树立了教员认真执教,学生勤奋刻苦读书的学风。 杜绝干扰——倡导高工是一块清净的读书园地,不在校内搞党派政治活动。 国立高工直属于当时的南京教育部中教司领导。这就是所谓的“国立”。其目的在于想摆脱国民党的北平市教育局企图把政治活动打入学校的干扰。但是在四十年代后期,政治斗争浪潮遍及全国各地。北平学生事件频仍。我们的母校也是难免其扰的。所幸,我们仰赖沈兼士先生在学术界的崇高声望、工业救国的正义主张以及全校教职员工抗干扰、务学业,坚持工业救国的信念,三年攻读,弦诵未辍。 敬爱的先师,他关心学校,筹资建成图书馆、实习工厂和各科实验室。他更钟爱师生,每遇学校盛会,必定欣然亲临。特别令人感动的是1946年旧历除夕,沈先师偕同陈校长和郝、费等几位教师,冒着严寒来到半壁街宿舍与留校的学生们一起守岁过年。沈先师和高工的教师们爱生如子,其情其景,感人至深。 国立高工的建校,实现了先师的夙愿,体现出沈教授主张工业救国的崇高理想。 抗日胜利了!胜利的果实已被一些人摘尽了,吞食了。但,“国立高工”却像拾得的一粒果核,又重新埋到土壤里,生根、发芽。 …… ……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