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北常村
释义

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丁庄镇北常村

村庄概况

北常村隶属于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丁庄镇,北常村位于镇政府东北9公里处,有常、宋两姓立村。资料显示,北常村共有185户,680口人,耕地面积1690亩,林地面积180亩,党员24名。

历史沿革

1673年常姓由王岗场迁来永常庄,宋姓于明洪武二年由山西洪洞县分发广饶城北宋王村后迁往永常庄。因常、宋两姓各建一自然村,是村居此故命名北常村。

隶属沿革明、清两代乐安县、端智乡,一九一一年七区,一九四一年一月广北七区,一九四五年九月广饶县七区,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七区三柳乡,一九五七年十一月赵嘴乡,一九五八年九月东风十一社,十月赵嘴公社,一九六○年一月广北农场十分场,一九七四年二月广饶县赵嘴公社,一九八四年七月丁庄乡,一九九四年四月丁庄镇。

村政历史

1943年宋本维经季洪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发展常中清、宋本杰入党。同年建立村党支部,常中清任书记,相继建立健全了村政机及群团组织。党支部发动群众发展秤支援前线。至1945年冬该村参军人数达45人,其中一门双英雄的8户。妇女会组织纺线、织布、做军鞋,妇女会长周美玉女士县授于“共前模范”光荣称号。同年该村被县委授于“民族先锋”大匾(此匾在县博物馆收藏)。

经济概况

2005年,村民人均纯收入5400元,村集体收入20万元,主导产业为种植业、建筑业。2006年,被评为市级小康文明示范村。

截至2006年,该村有个体私营业户18家,汽车6部,200余名劳力从事建筑、运输、经商等工作。2006年人均收入达到6200元。

发展历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农机县有大型拖拉机两台,脱粒机8台耕耙括农县齐全。全部农用实行统一耕、统一种、统一灌溉、统一种植,提高了生产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节约了劳动力,所剩余人员从事建筑、捕捞、运输、养殖、经商等行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集体经济快速加强。1985年秋全村在全镇率先安装了照明用电,进行了新村规划,建起了高标准校舍。1990年村内铺设了柏油路,修建了压力灌铺设了自来水管,全村人吃水全部到家到屋。1994年春,村里自己安装了小程电话机,电话安装量达到90%以上,村内打电话不计收费用极大的方便了广大村民。2002年村新打深水吃水井一眼,彻底解决村民吃水性问题。2000年环村栽种冬枣树102亩,村内街道实行了高标准绿化。2006年建设全民健身广场一处,配套了健身器材。2007年春投资120万元,把村内所有街道全部进行了硬化,配套路边沟,安装了路灯60盏。

村庄建设

截至2006年,该村投资150万元对村内大街小巷进行了硬化,衬砌了路边沟,安装了路灯,户户通上了自来水和有线电视,建设了农民健身广场,配套了健身器材。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该村非常注重生态环境建设,村庄周围20米范围内全部种植冬枣速生杨,以高档绿化花木为主,实施了村内绿化,达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绿化效果;大力开展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和“一池三改”工程,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制定完善了村庄卫生管理制度,村委会与各户签订了门前“三包”合同书。组织退休老干部、老党员成立了环境卫生检查小组,每月进行检查,做到条条街道卫生清洁,家家庭院整洁美观。村“两委”成员坚定为民服务意识,开通了“民情直通车”栏目,村民有什么困难只要写在民情栏内,值班干部就负责为其解决。实行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遇到重大事情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由村民进行公决,让群众真正参与到村级事务管理当中,充分发挥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的作用,促进了村内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党支部

2006年3月,该村党支部实行了党员责任区制度。本着“方便管理、相对稳定、全面覆盖”的原则,按照村民居住区域,将全村划分为3个党员责任区,设立责任区负责人3人,责任党员17名,联系160个农户。责任党员负责传达落实上级政策及村党支部做出的决定,带领群众开展新农村建设,适时组织农业生产,管理用水用电,组织清扫街巷卫生,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调解邻里矛盾纠纷等。建立了“党员一条街”,设置了宣传牌、宣传版面、宣传画,悬挂了横幅,粉刷了标语,营造了浓厚的教育氛围。街区相连,党员带群众,搭建起了党员发挥先进性的有效载体,形成了党群齐心干事创业的良好局面。

该制度实施以来,党员带领群众不断开拓致富门路,特色种植、建筑、运输等行业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及时调解矛盾纠纷1起,实现了“小事不出责任区,大事不出村”,村内持续稳定。全民动员,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投资5余万元建设了健身广场,成为村民休闲、娱乐、健身的良好场所。实施村庄绿化,栽植了高档景观林,绿化面积1500平方米;建设环村林40多亩,美化了村庄环境。村内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成为全镇新农村建设示范区重点村之一。

山西省平遥县段村镇北常村

简介

北常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交通条件。有句民谣“金常村银段村,叭唻鼓小胡村”,还有“走北常,看段村,安社七洞小胡村”,反应出北常过去是很富足,很有知名度的村庄。

北常村建筑格局呈龙形,市楼为龙头,对台为龙眼,“四反坡”为龙之长舌,市楼顶钢叉为龙角,市楼第二层小门为龙鼻;市楼门洞为龙口,门洞内两旁所砌大青石为龙齿,门洞内通往普音寺的小门为龙之咽喉。进入门洞后,看见的中心街东口处的磨日 和碾日为龙之胃,整个中心街为龙之肠胃和内脏,市街为龙肚,前街为龙背。乾山耧为龙尾,乾山庙为龙屁股,乾山耧下窑底窨子为龙之肛门。村北财神庙,北头庙(即三教庙),还有村南岔和庙,七佛寺为龙之四蹄。而南常村村北堡墙根底以前修的那个较高的土塔为拴龙的柱子,怕龙跑了。

整个龙村,整个乾山楼,在三晋大地都很驰名。从风水学上讲,乾山楼表示北常乾位修的一座山,弥补了村西北低凹之不足,也用以遮挡从西北方来的煞气,故称之为“乾山楼”。

历史

《平遥县地名录》上记载:陕西常姓人于明代洪武年间先后两次迁居于此,形成南北两堡,故称此地为“常堡”。北面之常堡即为“北常堡”,简称“北常”。北常村由此得名。很久以前,北常村常姓人中有一男子在北京经商,挣下了很多钱,但长年不能回家。家中有一老母亲,非常想念儿子,但见不上儿子。孝顺的儿子在北京通过熟人买下了从皇宫中取出的一盏金灯,又在北常村西北乾位上为母亲修建了一个高高的望台,也就是望儿楼,后称之为“乾山楼”,并将这盏金灯挂在了楼台最高层。每当母亲思念儿子,就站在这座高楼上,面向北京方向,将金灯点亮,母亲就能看见儿子,并和儿子说上话。故事流传了几百年,虽然不一定真实,但能证明乾山楼和晋商有很大关联。它与北常修建的所有古庙宇古院落一样,是平遥北常人经商创业,发家致富的见证,体现了前人创造的辉煌业绩,是留给后人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我村还流传有“九个社社,十八个巷巷”的民谣。这九个社社是:四反坡顶北面乾塔上的社社,邢家堡的社社,毋家乾塔上的社社,前街的下发社和观窑社,三相街的三 相社,东门上的三昌社,加上南观庙和五道庙。这九个社社的人,过去谁家生下小子就得往各家的社社里送一斤油,或者买下一株松树栽在路旁,并在晚上往松树上挂纸糊的灯笼,里面装上灯瓜瓜。每年春节期间,九个社社的人要燃气九个大旺火,取出各家社社里的边鼓、圆鼓和锣镲等进行表演以庆贺一年的丰收和平安。人们正月十五在社社里供献后,都要从社社里分上油儿和枣花花挤在旺火旁烤着吃。这体现出北常民俗文化丰富生动的魅力。

至于十八道巷巷这里就不再一一详述。昔日“娶媳妇子绕喜道就怕走北常村”,因为北常的巷巷不仅很多,而且弯弯曲曲,长短不一。出口又只有市楼门洞,东门、西门三道门,迎亲的队伍进来找上半天才能找见出口出去。所以民间流传有上面的说法。这反映了北常村建筑文化的深厚及其神秘。

我村现今保存下来的古门楼上的一些古门匾,如“千祥云集”“光前裕后”“立修齐志”“节俭居家”“福禄喜庆”“庆有余”“赤玉第”及“覆谦”“崇实”“凝瑞”等,体现出以农耕为主的汉民族朴素 善良的愿望,也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修身持家的崇高道德风尚。

此外,在我村还流传有清代咸丰九年东头堡姓闫的土财主 五头三色牛为平遥城隍庙捐献五色豆子的故事;有太平天国时关云长显灵于“四反坡”的传说;有大雄宝殿两侧耳旁雨师庙中田善友为民祈雨化出多个化身为北常村民割麦的故事;有五道庙上五道爷行侠仗义将盗贼偷得东西趁黎明前黑暗之前将东西送还失主的故事;还有岔和庙上靠北侧而站的侍童成了精出来害人被人用长钉钉住脚的故事。这些都是我村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平遥康熙46年县志和万历年间的汾州府志记载,我村的普音寺是唐代创建。现今保存的木架结构是元代式样,现存神像虽然残缺不全,但仍有珍贵的文物价值。现今发现的清朝嘉庆七年立的《重修普音寺碑记》,虽只找到半截,但已能看出普音寺于嘉庆七年重修过。而普音寺内所塑之像则年代要早得多,约在元代。新近发现的清朝道光二年保存完整的《补修三教庙碑记》古碑,则让我们搞清了村民们多年所交的村东北北头庙原名叫“三教庙”,里面供奉的神像是佛老孔三位圣人,即释迦摩尼、老子、孔子。该庙早在康熙,乾隆年间就屡经整修过。而新近挖出的乾隆37年三教庙上立的《本村后街邢氏西老院人公舍地亩记》石碑,又证明了早在乾隆37年三教庙就住有僧人弘仁等。刚刚整修竣工的财神庙内墙上所列的捐银人名及大清乾隆四十八年十月二十六或“乾隆四十九年正月十一”的文字,不仅证明了财神庙内所塑财、福、禄神之神像是乾隆年间之物,而且证明了财神庙与三教庙差不多都是乾隆年间或乾隆之前的建筑。

又由中心街西二巷11号院街门门楼“节俭居家”匾额上落款“大清乾隆岁次己巳季夏”,还有中心街西二巷另一所院街门门楼“卒养天和”匾额上落款是“乾隆丁末孟冬”,可知北常村现今得存的大多数建筑物(包括庙宇和古民居)应是乾隆年间或乾隆前后的建筑,距今有了300年以上或接近300年的历史了。

据村内老年人讲,从市楼门洞进入村内所看到的五道庙所靠的小堡,过去居住在里面的人多数是米姓人,所以也称"米家堡"。其内人口虽不多,但次小堡却是北常人居住最早的堡,里面有多处精致的砖雕,因为五道庙一般是建在村外,此五道庙已经是在当时的村外。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村庄建筑规模的扩大,才将五道庙围在村内。由此可知,此米家堡应是北常村最古老的堡,也就是“北常堡”由于最先在此堡居住的人是洪武年间从陕西来的常姓人,他们曾经请阴阳先生看过风水,说在西安社居住比在北常堡更好,于是就举家迁往西安社居住。后来此堡便由米姓人住上。常姓人的老营地在现今北常西门外道南 不远处。过去在清明节日曾有不少光常姓人丛西安社抬上“十拉”到常家老营上坟。

那么次北常堡建筑年代,若从明代洪武年间算起,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了。

大量的珍贵建筑物物质文化遗产;有反映民俗风情,行侠仗义除恶扬善奉献爱心孝敬母亲的传说故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有处于交通要道这有利条件,即西有平泰路,南有常东公路,北有平榆高速公路,距离平遥古城仅14公里,更有当今坚强有利,充满生气,胸怀大志,为民造福的新一届两委领导班子。我深信不久的将来一定会使北常人民过上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一定会把北常村建设的更加美好,也一定会使北常村这条即将腾空的巨龙再展雄风,腾飞于神州大地“筑山高楼商家垒,金灯故事令人醉,昔日北常曾风光,而今龙村又腾飞”。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0:1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