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伏虎岩寺 |
释义 | 伏虎岩寺又名虎岩寺、昆山寺,位于惠安县城北三十余里涂岭乡松园村昆山南麓的伏虎岩,海拔150多米,距福厦公路2公里,有公路直达寺下。山中有宋、元、明、民国的摩崖石刻共8处。1979年列为惠安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伏虎岩寺始建于北宋。明崇祯间(1628—1644),女尼增建小阁、庭台。清·乾隆五十七年重修。现有建筑系清代所建,1983年修复。 寺宇坐落半山腰,傍山依势砌石高筑,规模崇宏。占地413平方米,三宝殿、观音殿、禅房、斋橱在同一水平线上一列排开,组成单进结构;前加游廊,由廊门出入,硬山屋顶。寺左有清泉石室,又名“水岩洞”,系宋代之筑。 明嘉庆《惠安县志》载:“伏虎岩在昆山南,北宋祥符(1003—1016)中僧道养隐此,能伏虎。元泰定(1324—1328)中,连应元刻其事于石上。有清泉石室,蔡忠惠母卢氏家焉。忠惠尝读书于此。”元南史隐曾为蔡襄与道养撰一联曰:“忠惠当年此读书,驾碧海之苍龙文章经济;养公昔日留诸谒,伏苍岩之白虎佛法禅心。” 逸士连应元所刻道养事为:道养精习律乘,并能伏虎,每朝出暮归,虎均伏于山下等候。有一次道养外出带肉归来,对虎开玩笑道:“吾今无肉啖汝,愿以躯代。”将头伸入虎口,虎不慎合口,僧亡。虎不胜悲悼,遂跳崖自尽殉主,伏虎岩、寺因此得名。 北宋著名书法家、名太守蔡襄(忠惠公)系惠安峰尾卢仁外孙,早年曾与舅舅卢锡读书寺中。原来的山门上有蔡襄的书刻“伏虎胜景”,明崇祯间(1628—1644),因女尼增建小阁、庭台,凿去一半别开廊门,摹仿其字迹另刻在近处石崖上。 寺前庭台外栏旁,有一棵枷柊,苍劲挺拔,枝叶纷披,北面树叶保持枷柊原形,南面树叶呈茘枝树叶形状,又称“鸳鸯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