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凤悲鸣 |
释义 | 概述《凤悲鸣》是由成都市文化艺术学校根据巴金小说《家》为题材创作的舞蹈,在银川举行的第九届全国舞蹈大赛上荣获群舞一等奖,打破了改革开放后成都长期无缘全国最高奖的纪录。《凤悲鸣》由获得全国大赛编导金奖的金牌舞蹈家王舸编导,著名舞蹈教授李崇敏执排。舞蹈中的鸣凤,由曾获全国舞蹈大赛、桃李杯等大奖的余尔格扮演。 业界评谈创作成都著名编导刘凌莉见证了《凤悲鸣》从青涩走向成熟的成长之路。谈及这部作品的成功获奖,其直言早有预感。刘凌莉反问记者,“将《家》改编成舞蹈的作品有不少,但为什么偏偏《凤悲鸣》会引起轰动?它的闪光点在哪?在我看来,正是它创作的新颖与作品的深刻寓意让它与众不同。”刘凌莉说,《凤悲鸣》更像一部小剧目,人生百态皆在其中。“本来《家》是一个很长的故事,但《凤悲鸣》却巧妙抓住了它的主心骨,将人物、故事、情节三者凝聚得很好,所以这8分钟的内容才会如此精彩。” 谈造型刘凌莉还肯定了舞蹈演员的造型。“形象、服装的设计十分出彩。比如鸣凤手中的手帕,寓意丰富。你可将它理解为鸣凤与三少爷爱的信物,是鸣凤对爱情的向往;你也可将它理解为鸣凤对自由的渴望。此外,伴舞的黑衣人手上的黑色手绢,它可以像面具一般遮住黑衣人的脸;它也可以组合成一堵墙,让鸣凤无处可逃;它还可以变换成一堵深井,象征鸣凤最终的归宿。” 谈配乐《风悲鸣》能抓住观众的心,它的舞蹈配乐也功不可没。昨日,四川省歌舞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刘老师就对它的配乐给予了极高评价。“最初,这出舞蹈以轻快的配乐开场,恰好呼应了当时鸣凤的天真无邪;接着,配乐渐渐急促,鼓点越来越重,鸣凤此时正经历最痛苦的阶段。舞蹈高潮时,配乐戛然而止,观众也会被这突如其来的安静震住,这时的鸣凤更已经绝望至极。之后,配乐如黄河的波涛般汹涌而起,这样的处理直达观众心底,让人为之颤动。最后,配乐中采用了和平鸽的哨声,象征着希望,呼唤着光明,舞蹈也以美好的愿景收尾。所以这部作品的配乐如它的内容一样,完整且极富张力。” 意义成都市文化局组织策划、成都市文化艺术学校创作演出的舞蹈《凤悲鸣》在第九届全国舞蹈大赛中夺得创作金奖,这是三十年来成都首次在舞蹈领域政府最高赛事中夺金。加之在第25届戏剧梅花奖上,成都市川剧院夺得两朵“梅花”,成为最大的赢家。厚积薄发的成都文艺,在“十二五”开局之年,迎来开门红。成都市文化局局长朱树喜表示:我市在繁荣艺术创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凤悲鸣》获奖其实是水到渠成之事,是重大突破。 创作过程题材:立足本土还考虑过薛涛、花蕊夫人、邓幺姑 据介绍,作为专业艺术团体和艺术院校,谁都想把握住两年一届由文化部主办的全国舞蹈比赛的机会。为全力备战第九届全国舞蹈比赛,早在2009年下半年,市文化局领导牵头,分别组织有关人员座谈,题材选择的出发点和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要立足本土,以成都厚重的历史文化为素材,提炼创新,展示成都优秀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品质,用舞蹈语汇讲成都故事。 在成都的历史长河中,灿若星光的人和事不胜枚举。主创人员最初考虑了永陵刻在王建棺床南、东、西三面栩栩如生的二十四伎乐,也考虑过成都人熟悉的女诗人薛涛,还有令人神往的花蕊夫人等,此外,还想到过流寓成都的大诗人杜甫,写过“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的陆游等,但最后一一否定。主创人员把题材选择的目光从古代移到现代,包括巴金的《家》、李劼人的《死水微澜》,一个个筛选。 最终选择《家》,选择悲剧色彩最浓厚的小丫鬟鸣凤,作为改编舞蹈的切入点,是基于巴金名作《家》的世界品质。巴金是成都人,《家》所表现的高公馆以及高公馆里的人物群像,已成为世界经典文学形象。把《家》搬上舞台,无疑是站在世界文化名人肩上,发出最强音。在我市打造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今天,更深层的文化意义在于,世界文化名人巴金及其作品是成都面向世界的一个窗口,通过巴金作品改编的、融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的精品,无疑将彰显成都独特的文化魅力。 创作:人手一本《家》著名编导王舸、李崇敏加盟 改编巴老的作品,对很多艺术家来说梦寐以求,但要将宏大内涵和叙事改编成一个几分钟的舞蹈,达到艺术与思想的高度统一,其难度可想而知。经过一番权衡,最后把目光落在曾创作《中国妈妈》《父亲》及《汉宫秋月》并获得过国家级舞蹈大奖的著名编导王舸身上。另外一位编导李崇敏教授,长年致力于民间舞教学和研究,曾荣获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园丁奖。 演员团队则集中了市艺校近年参加过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上海世博会、央视春晚等演出的精英,但《家》中描写的那个时代对年轻舞蹈演员来说遥远而陌生,她们了解的途径就是重温巴金的小说《家》。创作组资料准备充分:所有参加这个舞蹈组的人,人手一本《家》,创作组还下载了包括鸣凤之死的评论文章、对巴金《家》作品的评价、对此前以“鸣凤”为题材的舞蹈介绍,从多方面了解那个时代的背景。主创人员还带着演员们,来到巴金曾在成都生活过的地方,来到百花潭公园的巴金纪念馆,让演员充分感触、琢磨那个时代的大氛围。 取名:流沙河命名还上了堂精彩的“鸣凤之死”课 因为此前有人已编排过诸如《鸣凤之死》等舞蹈,王舸试图反其道而行之,将之命名为《凤鸣》,意指鸣凤的挣扎与呐喊,著名文化学者、诗人流沙河看过这个舞蹈后,给予很高评价。为了给舞蹈取个好名字,流沙河颇费心思,除了《凤悲鸣》外,还有《寒塘凤影》《鸣凤绝唱》等备选,但后两个都被他否定了。流沙河最后建议将这个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的舞蹈作品命名为《凤悲鸣》。后来,尽管还有很多文化名人、业内人士积极加盟为这个舞蹈取名,但最后都因《凤悲鸣》取得太棒而放弃,因为在所有取名中,他们认为无论从作品内涵、人物命运还是文化意义上看,都无法超越字字含金的《凤悲鸣》。 不仅如此,流沙河先生还给舞蹈演员和编导讲解了巴金《家》中鸣凤悲剧的成因等,让演员们对表现舞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丫鬟鸣凤这个形象在演员们心中渐渐鲜活起来,其内心体验和外在表现都向那个时代一点点走近。 排练:“鸣凤”形神俱佳专家盛赞树立叙事舞蹈典型范本 2010年6月中旬,演员正式进入舞蹈排练。排练过程非常艰苦、枯燥,一个动作需要反复练习百遍甚至千遍。除了最基本的整齐,还需在整齐中透出那个时代压抑、逼人的气息。曾获全国舞蹈大赛、桃李杯等大奖的余尔格形神俱佳,脱颖而出,领衔出演鸣凤。 2010年12月,主创人员请来北京的舞蹈专家给《凤悲鸣》把脉、提意见。“挑剔”的专家们看过《凤悲鸣》之后,异口同声大加赞美。中国舞蹈教育家、原北京舞蹈学院院长吕艺生与著名舞蹈专家、北京舞蹈学院教授潘志涛,都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作品,尤其是改编本土作家巴金的《家》,在艺术和思想上达到了相当高度。吕艺生认为,这是迄今反映成都题材的最好的舞蹈作品,即使在全国舞台上也出类拔萃。潘志涛说,这是一部上乘之作,是拿金奖的节目,是舞蹈表演上的一个重要符号,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个舞蹈作品的诞生,一定会震动舞界,并给舞蹈界树立一个叙事舞蹈典型范本。 参赛:一等奖众望所归获得颁奖晚会全本演绎的机会 2011年8月23日,《凤悲鸣》全体人员提前从成都出发乘机赶到银川,为参加第九届全国舞蹈比赛备战。次日,演员们就在租用的宁夏歌舞团排练厅开始适应性训练。26日正式比赛,18位群舞,1位领舞,近20人的头饰和化妆,让4个化妆师足足忙了6小时。《凤悲鸣》是第一个参赛节目。比赛下来,每个演员筋疲力尽,所有的激情都投入在比赛的短短8分钟里。27日下午,演员们回到成都,大家都怀着忐忑的心情等待比赛结果。 1天后,组委会传来通知,舞蹈《凤悲鸣》将参加8月30日晚颁奖晚会。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兴奋的信号,《凤悲鸣》一定有奖。在颁奖晚会现场,当演员们在后台听到群舞《凤悲鸣》获得第九届全国舞蹈大赛创作一等奖时,都情不自禁地哭出声来,滚滚热泪模糊了眼睛,姑娘们相互拥抱,泪水湿透衣襟。 一般情况下,参加颁奖晚会的节目只拿出最精彩部分演出,有的仅几十秒,最长不过2分钟,但《凤悲鸣》获得了难得的全本演绎机会。大赛组委会表示,所有评委都想从头到尾再看一遍,所有参赛的艺术院团甚至观众,都希望再度回味这个舞蹈经典之作。8月31日,央视《新闻联播》播放了《凤悲鸣》获第九届全国舞蹈比赛创作一等奖的新闻,《凤悲鸣》一鸣惊天下。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