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冯剑魂 |
释义 | 出生于1916年农历9月30日的冯剑魂,参与石顶山起义时,还不到19岁。冯剑魂的家,就在五通镇。冯剑魂有一个表兄,名叫赵欲樵。赵欲樵比冯剑魂大8岁。 泸州虽然身居内陆,但却是一个受到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冲击较早的城市。早在1922年,就有恽代英、刘愿安、曾润白等人,开始在地方上宣传马列主义,并进行革命活动。随后萧楚女开办的泸州通俗讲演所,更是将革命火种,撒向了普通民众当中。 1926年,刘伯承泸州起义时,赵欲樵已经18岁了,正在泸州念书。此时的赵欲樵,已成长成为了一名革命进步青年,参加革命工作,并于1934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由于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冯剑魂只念过一段时间的私塾。对这位比自己小8岁的表弟,赵欲樵关爱有加。每每从外地归来,赵欲樵都要找冯剑魂进行长谈。赵欲樵指点江山、纵横寰宇的气度和见识,让长期居住在山野乡下的冯剑魂很是佩服。这位单纯的农家子弟,早已将表哥,看成了自己一生当中,最为敬重的人。虽然对表哥提到的很多东西,当时的冯剑魂并不能完全懂。但冯剑魂心里却已暗暗下定决心:“只要表哥选择的东西,肯定就是对的。这一辈子跟着表哥走,绝对错不了。” 从泸州回到合江后,赵欲樵成为了五通乡公所精选中队的中队长。所谓精选中队,就是挑选辖区内最精干的青年群众,忙时务农,闲时练兵,借此补充地方武装力量,大致相当于后来的民兵。赵欲樵担任精选中队中队长,主要目的,那就是借此培养革命武装力量。精选中队当时有一百来号人,几十条枪。中队共分为了三个分队。其中,冯剑魂正是三分队分队长。 1935年前后的合江,呈现出了一派山雨欲来的态势。 从1934年起,泸州地区普遍遭遇大旱,赤野千里,不少农田,几乎颗粒无收。大量灾民,在饥寒交迫当中死去。当时,单单古蔺一地,饿死饥民,即有3000人之多。与此同时,瘟疫也开始肆虐。麻疹、烂痘、霍乱,四处传播,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也就在大灾之年,地方军阀竟然颁布法令,要求田赋一年九征。整个泸州大地,处处民不聊生。 也就在这一风雨飘摇时刻,由江西瑞金出发的中央红军,来到了川黔边界。1935年1月,中央红军占领遵义过后,召开了具有历史转折性意义的遵义会议。随后,大军长驱直入,于1月29日,在贵州土城一带一渡赤水,进入川南。但与此同时,蒋介石调动川黔军41个团,数十万大军,在上至宜宾,下至江津一带,严密布防,试图将红军一举歼灭在川南古、叙一带。 1935年2月,五通来了两位不同寻常的人。一袭长衫,书生模样的人,名叫李亚群,当时的身份,为中共泸县中心县委常委,而另外一人,名叫杨其生,曾经在国民党十九路军任过团副。他们二人的到来,主要就是接受中心县委委托,在川黔边境,发动武装起义,以此牵制国民党增援川军,减轻中央红军压力。其中,李亚群为党代表,杨其生则负责军事指挥。李、杨二人,随即和赵欲樵接上头。其中,李亚群更是成为了冯剑魂的入党介绍人。 起义打响来到五通后,杨其生化名为何三哥,进入精选中队,抓紧对中队进行军事训练。而李亚群,则化身为教书先生,奔走于莽莽大山当中,深入贫苦群众,进行革命宣传。在“穷人团结起来破仓分粮”、“抗租抗捐”、“反对拉兵拉夫”的革命感召之下,附近一带贫困农民,早已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纷纷要求组织起来,用武装斗争争取生存权利。特别是五通附近高山上的苗族同胞,更是群情激愤,并表示,起义一旦打响,苗族同胞将组建起以猎人为首的“鸟枪队”予以策应。 也就在这一时刻,二渡赤水,重返遵义过后的中央红军,在遵义地区,又连续歼灭了国民党军队2个师、8个团。气急败坏的蒋介石,又重新采取坚壁清野和重点进攻的办法,试图将红军围歼于遵义、鸭溪一带。为了寻求新的战机,中央红军决定再渡赤水,在这样的情况下,策应红军,牵制敌军的任务,也就迫在眉睫!泸县中心县委决定,在红军二渡和三渡赤水之间,抓住时机,立即发动武装起义。 接到中心县委指令过后,3月初,李亚群、杨其生、赵欲樵、冯剑魂等人,在石顶山桂林园内,举行了一个秘密会议。会议议定,3月10号发动起义,并同时选定起义过后的根据地,就是石顶山! 位于五通境内的石顶山,因山顶上有一块巨石,形似钟鼎而得名。石顶山与四川叙永、纳溪以及贵州赤水等地相连,但又离合江县城较远,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另外,尤为重要的还有,石顶山海拔接近千米,山长15公里,山高林密,沟深路险,易守难攻,进可以直捣合江、赤水,退可以在山区分散打游击,而附近百姓,大多苦大仇深,容易发动。 1935年3月10日深夜,石顶山起义正式打响。 当日深夜,率精选中队一分队驻防五通乡公所的赵欲樵,按照会议决定的起义时间,就地起义。在烧毁了乡公所文件、表册,逮捕了团正(乡长)黄体全,文牍赵文桢以及合江县府派驻五通乡的领班冯巨成等人过后,赵欲樵率领起义队伍,赶到黄大桥,与驻防黄大桥的精选二中队汇合。两个中队汇合以后,赵欲樵连夜将队伍拉上了石顶山。李亚群,则率领另外一支破舱分粮队,深夜赶赴落窝潭大地主刘丕平家,破仓分粮,并同时将刘丕平逮捕到了石顶山。另外,作为三分队分队长的冯剑魂,则在杨其生带领下,与同刚刚组建的“鸟枪队”,前往赤水市大同镇,夜袭大同。 大同镇区公署,距离五通有二十华里左右。在杨其生、冯剑魂带领下,队伍一路急行军,并赶在了天亮前,将位于一栋庙宇内的区公署团团围住。当时,区公署内,共有区丁30余人。区丁的观察哨,就设在了庙子内两个高高的戏台之上,不过,抱着枪的哨兵,早已睡着。解决了哨兵,起义队伍随即将区公署团团围住。冯剑魂一马当先,一脚踹开庙门,并大吼一声:“缴枪不杀!红军来了!”听闻红军来了,区长吓得双腿筛糠,屁滚尿流,而团丁则全部乖乖举手投降。 夜袭大同区公署,起义队伍只用了半个多小时,在未伤一人的情况下,缴获步枪30支,机枪一挺,马刀7把,子弹两千多发,话机一台。随后,部队转回石顶山。也就在队伍撤离大同过后,大同区公署的漏网之鱼,发现夜袭队伍,并非正规红军。醒悟过来后的区公署重新纠聚区丁尾随追赶。不过,回师石顶山过后的杨其生,早已在深山密林当中指挥队伍,布下了“口袋阵”。团丁钻“袋”过后,杨其生一声喊打,枪炮齐发,追兵狼狈不堪,纷纷弃甲逃窜。 三支起义队伍,得以在石顶山月台山大庙内,胜利会师。 浴血奋战三支队伍会师过后,为进一步发动群众革命热情,打击地方土豪劣绅嚣张气焰,李亚群提议,将抓获的落窝潭大地主刘丕平交由群众公审。 3月12日上午,位于石顶山半山腰的月台山大庙内,一片欢腾。500余名当地百姓,参与了大地主刘丕平的公审大会。会上,百姓痛斥了刘丕平长期横行一方,鱼肉百姓的种种劣迹过后,刘丕平被处以枪决。与此同时,刘丕平多年囤积的钱粮谷稻,除了少部分作为军粮没收外,绝大部分,也分给了地方百姓。一时间,百姓称快,群情激昂。在枪决刘丕平过后,“川滇黔边区工农红军游击纵队”成立大会正式举行。地方百姓纷纷要求加入队伍。在原有精选中队的基础上,队伍扩大到了两百余人。队伍被整体划分为了两个挺进中队和两个赤卫队。其中,杨其生任游击纵队纵队长兼第二挺进中队中队长,李亚群任政委,赵欲樵任政治部主任。冯剑魂则担任第一挺进中队中队长。赤卫队队长,则分别由谭子清和王合庭担任。其中,王合庭正是当地的苗族领袖。 石顶山起义,引起了川南黔北地方国民政府的巨大震动。随后,国民党反动派调集近500名团练,扎营五通,试图扑灭石顶山上的这团熊熊大火。获悉这一情报过后,杨其生考虑到:“团练虽然人数众多,但组织涣散,最好趁其立足未稳,主动出击。”3月13日,队伍从石顶山出发,准备突袭五通场。队伍约定,冯剑魂率领第一挺进中队和王合庭的赤卫队,攻打场头。杨其生率领第二挺进中队和谭子清的赤卫队,攻打场尾。 顺着一片密林,冯剑魂率领队伍摸上了五通场场头的一座山脊,并干掉了布控的哨兵。队伍继续挺进,来到场头的一座老屋,老屋内布防有一个中队。冯剑魂抡起大刀,冲进屋内,当场放翻一名团练,随后队伍一拥而上,吃掉了这一个中队。然而,当队伍挺进到场镇一个拐角处时,拐角那边,敌人猛烈的火力,阻断了队伍的前路。苗族赤卫队队员黄七一跃而起,用双手抓住拐角那边敌人的枪管,试图夺下武器,不幸壮烈牺牲。直到这时,冯剑魂才发现,情况有变。 此时,场镇上的枪声一阵密似一阵,冲锋号四处响起。冯剑魂大吼一声:“不好,情报有误,有正规军,赶紧撤!”随后,队伍开始紧急撤退。在回来的路上,冯剑魂和杨其生汇合。原来,由于敌人火力猛烈,攻打场尾的杨其生眼看形势不对,也只好率队仓皇撤离。 冯剑魂猜得一点都没错。原来,为了对付石顶山起义,当地国民政府不仅调集了合江、赤水、叙永三县的24个团练中队外,同时还调来了当时正在与中央红军正面作战的川、黔部队2000余人,至此,游击队的形势,开始急转直下。 顺着游击队撤离的轨迹,国民党的2000多大军,一路追击,将整个石顶山团团围住。随后,杨其生、冯剑魂开始带领游击队,利用石顶山崇山峻岭的有利条件,且战且退,以尽量拖延时间。最可笑的事情,在3月16号这天发生了。当天,黔军气势汹汹,由石顶山正面扑了过来,而川军则由观音岩方向,进行侧面包抄。赤卫队队员,利用地形熟悉这一特点,将两支队伍引到土地岩附近。也就在土地岩,川军以为黔军是游击队,黔军又以为川军是游击队,乒乒乓乓,自伙子打自伙子就干了起来。这场战斗打得非常激烈,冲锋号轮番响起,战斗整整持续了两个多小时,而密林当中的游击队,则隔着一条深沟,看着两军阵地战、拉锯战打得不亦悦乎,一个个笑得合不拢嘴。 直到天黑过后,精疲力竭的川、黔军队,这才撤军下山。也就对方撤军的当口,游击队决定:迫于形势,如果再继续留在石顶山,陷于敌军重重包围的游击队,必将死路一条。现在,队伍必须趁机离开石顶山,紧急突围,放弃这一根据地。 尾声石顶山起义打响后,赵欲樵被指派到古蔺,希望能够与中央红军取得联系。但由于敌军重重围困,不独这条线没有结果,随后游击队更是与泸县中心县委,也彻底失去联系。至此,游击队陷入了孤军奋战的险恶处境中。 游击队突围,情况也不太顺利。在马草坪,游击队被川军和泸州肖震南的清乡大队超过游击队十余倍的兵力团团围困。游击队兵分两路,由杨其生和冯剑魂各带一支,就地伏击。杨其生身先士卒,率领游击队员冲开缺口,占领了牛王坳高地。敌人从三面发起进攻,游击队员英勇抵抗,连续数次打退敌人的轮番冲锋,激烈的战斗整整持续了两个多小时。但也就在随后的突围当中,杨其生不幸腹部中弹,倒在了田里。冯剑魂命令队员将杨队长背下战场,自己则率队边打边撤。 杨其生用沾满鲜的手,吃力地摸出怀表递交给冯剑魂,命令他率领余下的游击队员,一定要保护政委李亚群突围转移。说完这话后,杨其生壮烈牺牲,终年35岁。 杨其生牺牲后,冯剑魂、王合庭率队,冒着枪林弹雨,保护政委李亚群突围成功。然而,经过轮番激烈的战斗,整个游击队,已没有剩下几人。幸好敌人方面,也是伤亡惨重,不敢追击。这几名游击队员才最终得以脱险。但已几乎没有战斗力。考虑到敌我力量,队伍解散,大家就地隐蔽。至此,由“川滇黔边区工农红军游击纵队”领导的石顶山起义,历经一个多月轰轰烈烈的浴血奋战过后,宣告失败。 石顶山起义虽然失败了,但由于起义爆发在了红军二渡、三渡赤水的这一紧要关头,迫使国民党反动派不得不紧急调集川、黔军队围剿游击队,减轻了中央红军的正面压力,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的长征。与此同时,起义更把革命的火种,撒向了川、黔大地。在中国工农革命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篇章! 石顶山起义失败过后,泸州清乡大队和五通当地的反动武装2000余人,挨家挨户清查共产党,清查参加起义的游击队员。但是,无论对方如何高压,当地群众没有一个出卖一个游击队战士,而是千方百计帮助游击队员隐蔽。不过,一些因为负伤而无法迅速撤离的游击队员,最后还是惨遭毒手。据当地群众回忆,在大清查中牺牲的游击队员就有17人,被迫害的游击队员家庭50多户,群众家庭20多户,被迫害致死的有10多人,下落不明的有7人。 尽管敌人的迫害如此凶残,但是,英雄的石顶山人民,汉族和苗族兄弟仍然相信共产党,相信红军,相信革命终有一天会取得胜利。所以,在大清查过后,他们又整理了杨其生的坟墓,每年清明节、中秋节,当地的许多百姓都会自发到牛王坳,凭吊烈士的英灵,杨其生的名字,成为了矗立在他们心中不朽的丰碑! 1955年5月,四川省合江县人民政府把杨其生烈士的遗骨,由牛王坳迁葬到了合江县烈士陵园内。 起义失败,成功突围的李亚群、赵欲樵、冯剑魂等人。随后又全都继续参加革命工作。解放后,李亚群先后担任《人民日报》副刊主编,西康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联党组书记等职务。在省委宣传部任职期间,李亚群为川剧的繁荣和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赵欲樵,解放过后,则历任中共毕节地委书记,贵州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组织部部长和省委书记处候补书记,贵州省副省长,四川省政协副主席等职务。 不过,作为革命先贤的李亚群、赵欲樵二人,已先后作古。目前,只有冯剑魂老人还健在。作为石顶山起义的重要参与者和领导者,冯老现在居住在了泸州市干休所内。虽然现已93岁高龄,但冯老仍精神抖擞,耳聪目明。提到昔日的如歌岁月和当年并肩作战的战友,冯老感叹:“七十年光阴倏忽而过,但先烈们的精神,将万古长存。”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