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非琴
释义

非琴介绍

非琴(1927—1994),原名潘痴云。河北沧州人。父亲早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农业专科,先后作过中学教师,办过《农报》。抗日战争中,随高树勋部队作抗日工作,后被汉奸邢仁甫杀害(文化大革命中才得知)。母亲是小学教师。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非琴小学未毕业,即随家庭四处逃亡。曾在南京锺英中学读过一年初中。1941年随父之友外出逃难,途中离散后,即开始只身逃亡,辗转两年多,到达大后方重庆。逃难期间,曾就读于流亡的河北中学高中一、二年级。由于对中央大学徐悲鸿、傅抱石、张书祈、黄君壁、陈之佛等大画家的仰慕,到重庆后,以同等学历考入该校艺术系(一年后中大迁回南京)。在校三年多时间里,积极参加学生运动,以笔作武器,写了许多战斗檄文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为争取建立一个理想的新社会而奋斗。学运时所写的文稿及剪报四册:《毁灭》、《桥头堡》、《蓓蕾》及《遵命集》于2001年由南京大学档案馆收藏,所用笔名有:今宜、汗平、金昔、魏闻、小俞、俞玉、非琴……

1948年底,被国民党反动派列入黑名单、险遭逮捕杀害的厄运,当即被中央大学地下党发展入党。于1949年初由地下党安排到苏北解放区党校学习。1949年4月南京解放后,随大军渡江南下回宁。后被分配到华东革命大学南京分校任校刊编辑。革大是解放初期新成立的“大学”,以改造国民党旧军政人员为主要任务。校刊作为改造这类人思想的舆论阵地,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校刊室却存在着严重的不团结问题。

1950年,非琴写了一篇小说《团结问题》,以小俞的笔名发表在1950年9月13日〈〈文汇报〉〉副刊〈文学界〉上。(此时非琴仅23岁)。虽然小说的情节是虚构的,但却招来了“对号入座”的后果。被以“精神病患者”之名送入南京市委招待所住了一年多。当时他本人并不知道自己已被认为是“精神病患者”。仍痴待组织允诺的“另行分配工作”。然而,一年多从未有人找他谈过话,也未分配工作。故未能向任何具体工作单位转党的组织关系。转关系的介绍信是由中共南京市学区党委组织部1951年9月7日开具的。介绍信至今仍保留着。

在住招待所期间,适值大规模开展京剧改革的讨论。由于从小对京剧的喜爱,写了许多有关京剧改革的文章刊于当时的《戏曲报》上。就是这些文章证明作者不是精神病患者,得到招待所工作人员抱不平的同情,并教他向市委反映。又经多次向上写信,才于1952年10月被分配到昆山县区人民政府,具体工作是婚姻登记。( 到昆山后未转党的组织关系,是因非琴认为,按党章规定,六个月不过组织生活,未交党费,即是自动脱党。而其本人被视为精神病患者后,住南京市委招待所一年多未过组织生活和未交党费,自认应以脱党论了)。

1953年考入上海俄专(后改上海外语学院)因在革大、南京市委招待所及昆山期间自学俄语,入学时已能阅读俄文版的《真理报》及一些俄文原版小说。入学初期改正了自学时的错误发音后,对课程基础进度很不适应,本人要求跳级未遂,校方又规定不能转课,故上课时常看俄文小说。1955年被校方以不回答苏联教师提问为由,劝其“自动退学”。也就是在1955年10月号的《译文》(后改《世界文学》)上发表了他的处女译作,巴乌斯托夫斯基的《夜行的驿车》,受到读者欢迎与好评。从此即开始终生从事外国文学翻译。属自由职业,无任何职称衔头的光环。自由职业长期来在中国是受歧视的“职业”。加之,离开昆山后,昆山将未向其转党组织关系的潘痴云开除出党。从此“演绎”出非琴大半生的坎坷经历。因无固定工作单位,未端铁饭碗,加上党籍问题的后遗症,在极左时期,长时间被内控为苏联特务、香港潜伏大陆、改名换姓的特务,甚至“反革命”(详情可参阅2000年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梦幻人生》三部曲中的第三部《梦晓时分》(李庆云著)。

为此,长时间里其所写文章及翻译作品的发表和出版也受影响。直至1979年,中国恢复停顿已多年的外国文学翻译后,才开始有其译作、译著及文章发表与出版。然而,改革开放后,由于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外国纯文学译书的出版逐渐不景气,至今尚有非琴所译的多部文学译稿未能问世。

1986年上海文联成立翻译家协会,非琴被第一批发展为会员。

1959年非琴与上海外语学院(现在的上海外国语大学)同学李庆云(原籍昆明)结婚,因处境所迫,不生孩子,以免孩子一同受苦。李庆云早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毕业后曾在昆明求实中学和培文中学任英语教师,1950年在美教会办的昆明天南中学任英语教师两年。1952年带全工资调入上海外语学院学习俄语,1956年至退休,在上海同济大学任外语教师。业余时与非琴合作做些翻译工作。非琴去世后,李庆云代其整理出版了几部译著和发表了数篇译文。

1994年非琴突病住院中,得到好友陈素文之子史兴祥的无微关怀和照顾,于病中认史兴祥为义子。病逝后,史兴祥以义子名义办理后事及处理丧葬事宜。1996年史兴祥立碑将其葬于上海福寿园陵园。非琴去世后,李庆云仍得到义子夫妇的极大关心与照顾。

史兴祥1953年生于一普通工人家庭,曾去农村插队落户,后又参军入伍,复员后分配到浙江省镇海县农业银行工作。恢复高考后进入大学金融专业学习,毕业后,先后任交通银行上海杨浦支行行长、第一支行行长、长宁支行行长、市西支行行长。在银行理财和管理方面有所建树。

非琴已出版的译书及已发表的译文和文章:

(一) 已出版的译书书目

《巴乌斯托夫斯基选集》(合译)[苏联]1957年6月人民文学出版社

《罗马故事》[意大利]阿·莫拉维亚1962年上海文艺出版社

《爱情的最后一夜·战争的最初一夜》[罗马尼亚]卡·彼得雷斯库1984年11月上海译文出版社

《苏联现代散文欣赏》1986年4月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玫瑰和雪》(原名《祖国的炊烟》)[苏联]巴乌斯托夫斯基1987年9月江苏人民出版社

《卡扎科夫散文选》[苏联]1992年5月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普里什文随笔选》[苏联]1992年12月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火烈鸟的长袜》[乌拉圭]奥·基罗加1993年浙江少儿出版社

《罪与罚》[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1993年7月南京译林出版社

《贵族之家》[俄国]屠格涅夫1994年9月南京译林出版社

《摆脱克格勃》[俄罗斯]卡巴京1998年8月北京新华出版社

《奥·基罗加童话》[乌拉圭]1999年2月太原希望出版社

《一生的故事》(1—6卷)[俄罗斯]巴乌斯托夫斯基2001年1月江苏人民出版社

(二) 杂志报刊上发表的译文

《译文》杂志(月刊):

夜行的驿车[苏联] 巴乌斯托夫斯基1955年10月

罗马故事四篇[意大利]阿·莫拉维亚1956年8月

薇罗奇卡[苏联]伊里因科夫1956年11月

攻克达伊尔[苏联]马雷什金1957年11—12月

新生活的光辉[苏联]布雅诺夫1958年8月

《世界文学》(月刊 原属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后停刊,1979年正式复刊,改双月刊,划归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钢城呼吸[苏联]斯拉夫特夫斯基1959年1月

一只懒蜜蜂[乌拉圭]基罗加1959年9月

波涛喧嚣[苏联]斯塔里科夫1960年1月

大踏步走向明天[苏联]布什凯维奇1960年7月

遥远的岛[芬兰]别卡宁1979年第6期

关于房子的梦想[芬兰]别卡宁1979年第6期

大地的眼睛[苏联]普里什文1980年第6期

(《大地的眼睛》部分先后被收入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的《世界名作八十篇》和《外国优秀散文选》,后者记不清出版社。其中“生命的脉搏”一节被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叶丛书》中的“外国散文”(1995)收入,

国王·在奥德萨这是怎么发生的[苏联]巴比尔1990年6月

《俄苏文学》(季刊—双月刊):

载入生活这本书的故事[乌克兰]科秋宾斯基1982年4月

布尔加科夫和斯大林[苏联] 巴乌斯托夫斯基1987年5月

七月的雷雨(散文)[苏联]普拉东诺夫1988年3月

《译林》(季刊—双月刊):

莫斯科姑娘[苏联]波列伏依1984年1月

时光飞逝(散文)[苏联] 巴乌斯托夫斯基1985年1月

在美好和狂暴的世界上[苏联]普拉东诺夫1990年2月

没被逮住就不是贼[墨西哥]乌尔基索1992年3月

独语(散文诗)[黎巴嫩]纪伯伦1994年1月

纪伯伦散文诗二首[黎巴嫩]纪伯伦1994年1月

黄金·马和人[墨西哥]拉蒙尼奥斯1995年3月

沿岸街上的人群[苏联] 巴乌斯托夫斯基1997年1月

一个懂爪哇语的人[巴西]巴烈图1998年5月

《文化译丛》(季刊):

夜行的驿车(转载)[苏联] 巴乌斯托夫斯基1984年5月

普里什文散文选译[苏联] 普里什文1985年4月

富有灵感的大自然歌手[苏联]扎卡科夫1992年4月

《上海艺术家》(双月刊):

哈姆莱特——法学家[苏联]A.B.古雷加1990年1月

《外国文艺》(双月刊):

布尔加科夫和戏剧[苏联] 巴乌斯托夫斯基1993年6月

《苏联研究》(季刊):

对话[苏联]别洛夫1990年1月

修指甲[苏联]别洛夫1990年1月

《西北军事文学》(双月刊):

作品就是良心[苏联]普拉东诺夫1993年5月

《百花洲》(季刊):

包鲁扎里的灾难[伊朗]萨哈尼1983年3月

见面礼[伊朗]萨艾迪1983年3月

《世界散文精品文库》(俄罗斯卷):

被辑录的文章:

开始[苏联]巴别尔1993年

《世界文豪同题散文经典》“自然之歌”:

夜 [苏联]卡扎科夫1993年

《外国散文》(红叶丛书):

生命的脉搏[苏联] 普里什文1995年

《苏联60年短篇佳作选》(第2、3卷):

火鸟 伊马卡罗夫

苏联的哥伦布 哈·穆古耶夫

玛尔塔 爱理赫(拉脱维亚)

在报纸上发表的译文:

有益的箴言[叙利亚]阿卡尔·法拉德日1958年11月1日《解放日报》〈朝花〉

六只大饼 阿富汗民间故事1956年12月22日《西安日报》

奇里族长和恶魔1980年5月10日《南京日报》〈雨花〉

(三)报纸和杂志上发表的文章:

杂文和文艺杂感

在报纸上发表的文章

笑话拾遗 1985年1月8日《时代导报》

时间更重于金钱1985年5月5日《武汉晚报》

一部抒情诗似的小说 1987年5月16日《文汇读书周报》

“破格”遐想1986年1月28日《南京日报》

青蛙和仙女1986年16期《春城文化报》

听瀑 1987年11月19日《老年文汇报》

会捉老鼠的猫1988年3月4日《老年文汇报》

他山之石1988年8月19日《老年文汇报》

也是一“化”1988年12月30日《集体经济报》

X=?1989年4月5日《文艺瞭望》

并非多余的遗憾1990年2月23日《老年文汇报》

石林“新”风1990年111期《春城文化报》

对路与不对路1991年7月10日《泉州晚报》〈灯下杂谈〉

帕乌斯托夫斯基和他的《一生的故事》1991年7月20日《文汇读书周报》

古人的预言1992年2月3日《泉州晚报》〈读书〉

妖怪何尝怪,本为现实人1992年3月16日《泉州晚报》〈书海夜航〉

宝二爷的古琴翻新1992年4月25日《泉州晚报》副刊

“绿玉”与绿蜡1992年5月23日《泉州晚报》副刊

“真事隐”与荒诞派1992年8月15日《泉州晚报》副刊

陆地留给谁1993年8月20日《东方作家报》

坦桑尼亚特务1994年111期《江汉月末》

在杂志上发表的文章

《戏曲报》(半月刊)(附说明,此期间,他被打成精神病,住南京市委招待所):

关于如何处理历史上的小人物—丑1950年3卷4期

根据什么原则来改编《四郎探母》1951年4卷8期

不要污蔑人民 1951年4卷9期

重视舞台形象的澄清1951年4卷10期

对检场问题的小意见 1951年5卷6期

谈“金针记” 1951年5卷6期

《春城戏剧》(不定期):

传统戏剧是否要光明尾巴1984年1期

《修辞学习》(双月刊):

译文的雅 1984年3期

《中国俄语教学》(季刊):

关于翻译中使用汉语成语问题1986年4期

《中文自修》(不定期):

精确与华丽 1951年5期

《民主》(月刊):

父母官和勤务员 1991年11月

听喜与听忧 1992年4月

陆地留给谁? 1993年8月

《瞭望》(月刊):

小孩子精神万岁 1993年11月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0:4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