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防火与防爆 |
释义 | 基本信息防火与防爆(Fire and Blasting Disaster Control),或称“防火与防爆技术”,是我国高等院校安全工程专业开设课程之一。在学习该课程之前需要先修“流体力学”、“热工学”、“燃烧与爆炸学”等课程。 该课程教学目的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燃烧爆炸危险物的危险特性及其测定,火灾和爆破的监测技术,火灾与爆破灾害控制基本措施,理解灭火原理与技术,应用防火防爆理论与方法解决火灾与爆破灾害控制问题。 课程重点为:火灾和爆炸事故的特点及产生原因,热值与燃烧温度的概念,爆炸的极限计算,可燃气体、可燃液体、可燃固体的燃爆特性,主要灭火方法的灭火原理及使用场合,防止起火及防止火势扩大及安全疏散措施。 课程难点为:爆炸极限的计算,主要灭火方法的灭火原理及使用场合。 教材以杨泗霖所著《防火与防爆》一书应用最为普及,该书全称《防火与防爆——安全工程系列教材》。 出版信息图书书号/ISBN:9787563807932 书名:防火与防爆 出版社全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出版社简称:首经贸大 作者:杨泗霖 页数:176 定价:21.0元 装帧:平装 出版时间:2000-7-1 内容提要《防火与防爆》一书着重论述燃烧的学说和理论,研究着火与爆炸的机理,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原因,防火与防爆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措施,安全防护装置和灭火器材的工作原理,以及工厂企业防火防爆重点场所的安全措施等,书中较系统地研究了采用防火与防爆技术措施和制定防火与防爆条例的理论依据。 该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安全工程专业教材,化工、学校、石油等中专学校教材,也可作为消防人员、企事业技安保卫干部和其他生产管理人员的培训教材。 图书目录绪论一、课程主要研究内容 二、火灾和爆炸事故特点 三、火灾爆炸事故的一般原因 四、我国防火与防爆技术的发展 五、课程学习的意义和要求 第一章 防火基本原理第一节 燃烧的学说和理论 一、燃烧素学说 二、燃烧的氧学说 三、燃烧的分子碰撞理论 四、活化能理论 五、过氧化物理论 六、链式反应理论 第二节 燃烧的类型 一、闪燃与闪点 二、自燃与自燃点 三、着火与着火点 四、物质的燃烧历程 五、燃烧产物 第三节 防火技术基本理论 一、氧化与燃烧 二、燃烧的条件 三、火灾及其分类 四、防火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 五、防火技术措施的基本原则 六、灭火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 第四节 热值与燃烧温度 一、热值 二、燃烧温度 第二章 防爆基本原理第一节 爆炸机理 一、爆炸及其分类 二、爆炸的破坏作用 三、分解爆炸 四、可燃性混合物爆炸 五、燃烧和化学性爆炸的关系 六、爆炸反应历程 第二节 爆炸极限计算 一、爆炸完全反应浓度计算 二、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计算 三、多种可燃气体组成混合物的爆炸极限计算 四、含有惰性气体的多种可燃气混合物爆炸极限计算 五、爆炸极限的应用 第三节 防爆技术基本理论 一、 可燃物质化学性爆炸的条件 二、燃烧和化学性爆炸的感应期 三、防爆技术基本理论及应用 第四节 爆炸温度和爆炸压力 一、爆炸温度的计算 二、爆炸压力的计算 第三章 化学危险物品燃爆特性第一节 可燃气体 一、气体燃烧形式和分类 二、气体燃烧速度 三、影响气体爆炸极限的因素 四、评价气体燃爆危险性的主要技术参数 第二节 可燃液体 一、燃烧形式和液体火灾 二、可燃液体的分类 三、液体的燃烧速度 四、可燃液体的爆炸极限 五、评价液体燃爆危险性的主要技术参数 第三节 可燃固体 一、固体燃烧过程和分类 二、固体燃烧速度 三、评价固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技术参数 四、粉尘爆炸 第四节 其他危险物品 一、遇水燃烧物质 二、自燃性物质 三、氧化剂 四、爆炸性物质 第四章 防火与防爆技术措施第一节 火灾与爆炸过程和预防基本原则 第二节 工业建筑防火与防爆 第三节 火灾与爆炸监测 第四节 防火与防爆安全装置 第五节 预防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第六节 控制着火源 第七节 灭火措施 第五章 主要危险场所的防火与防爆无下级目录 附录及其他附录1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附录2 火灾统计管理规定 附录3 与火灾和爆炸有关的理化基础知识 附录4 108种物质的防火防爆安全参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杨泗霖,首都经贸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原院长,长期从事安全工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正式出版专著《防火与防爆》等十多部,曾荣获教育部2002年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国家科委优秀图书、机电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被聘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培训工作指导委员会专家组专家,北京市减灾协会理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