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方山寺松下泉 |
释义 | 基本信息【作品名称】方山寺松下泉 【创作年代】唐朝 【作者姓名】章孝标 【作品体裁】五律 作品原文方山寺松下泉 石脉绽寒光,松根喷晓霜。注瓶云母滑,漱齿茯苓香。 野客偷煎茗,山僧惜净床。三禅不要问,孤月在中央。 词语注释石脉:山石的脉络纹理。唐韦应物《龙门游眺》诗:“花树发烟华,淙流散石脉。”唐章孝标《方山寺松下泉》诗:“石脉绽寒光,松根喷晓霜。”宋范成大《桂海金石志》:“余游洞亲访之,仰视石脉涌起处,即有乳牀如玉雪,石液融结所为也。”清吴伟业《张南垣传》:“其石脉之所奔注,伏而起,突而怒,为狮蹲,为兽攫。” 寒光:给人以寒冷感觉的光。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诗之一:“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唐白居易《在家出家》诗:“清唳数声松下鹤,寒光一点竹间灯。”元谢宗可《萤灯》诗:“秋空雨歇寒光堕,晚径风闲冷烬多。”茅盾《子夜》三:“这里那里亮晶晶闪着寒光的,是五六座高大的长方形的机器冰。” 云母:矿石名。俗称千层纸。晶体常成假六方片状,集合体为鳞片状。薄片有弹性。玻璃光泽,半透明,有白色、黑色、深浅不同的绿色或褐色等。不导电,隔热,耐高温,耐潮防腐。白云母可供药用。《淮南子·墬形训》:“磁石上飞,云母来水。”宋苏轼《濠州七绝·彭祖庙》:“空餐云母连山尽,不见蟠桃著子时。” 茯苓: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形状像甘薯,外皮黑褐色,里面白色或粉红色。中医用以入药,有利尿、镇静等作用。《淮南子·说山训》:“千年之松,下有茯苓。”高诱注:“茯苓,千岁松脂也。”唐贾岛《赠牛山人》诗:“二十年中饵茯苓,致书半是老君经。”明焦竑《焦氏笔乘·医方》:“茯苓久服之,颜色悦泽,能灭瘢痕。”清陈维崧《洞仙歌·题为顾卓侯赋》词:“戏劚茯苓归,封寄轩辕。” 作者简介章孝标(791—873年),唐代诗人,字道正,章八元之子,诗人章碣之父。元和十四年(819年)中进士,由长安南归,先寄友人一书,其中有:“马头渐入扬州郭,为报时人洗眼看。”踌躇满志之状跃然纸上。适为李绅所见,作诗批评:“十载长安方一第,何须空腹用高心。”章孝标大惭拜谢赐教。太和年间曾为山南道从事,试大理寺评事,终秘书省正字。有诗集一卷。韦庄编的《又玄集》录其《归海上旧居》、《长安春日》两首,称其深得诗律之精义。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