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范小梵 |
释义 | 百科名片范小梵,1918年出生,原籍安徽桐城。初中毕业后,被兄范希衡(著名翻译家,时任中法大学教授)带到北平。之后,考入北平第一女子中学高中,与浦琼英(即卓琳)、张瑞芳同窗。丈夫朱锡侯。著有《风雨流亡路》。 人物生平与朱锡侯的爱情故事 朱锡侯,1914年出生在东北吉林,但祖籍却是浙江绍兴。因为家里穷,其父年轻时便闯关东,在吉林安下了家。“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占领东北三省,家园成了一片瓦砾,父亲在贫病交加中去世。初中毕业的朱锡侯,告别了松花江,只身来到北平,考入中法大学附属高中,后又进入中法大学哲学系。他的法文教师,正是范希衡。由于时常到老师家里求教,因而有缘与老师的妹妹范小梵相识。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反封建、争民主、宣传新文化,追求恋爱自由;走上街头宣传抗日,演“放下你的鞭子”,参加 “一二.九”运动……范小梵是其中的积极分子。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便有了范小梵和朱锡侯的那场与传统决裂的、并称得上轰轰烈烈的恋爱与婚姻。 女儿回忆: 原来,当母亲和父亲的恋爱一事传到家里后,遭到了家庭的反对。外祖父不满意她自作主张地找了一个穷学生,于是,大逆不道的母亲被父命召回桐城,软禁在了家中…… 这时,父亲毕业在即,因学业优秀,被中法大学公费派往法国留学,不久将要起程。父亲要母亲赶快去北平结婚。他担心直接寄路费会被外祖父拦截,便与母亲的好友浦琼英商量。浦琼英出主意:把30元钱藏入纪念册的厚封面里寄去,并由浦写信告诉母亲(因父亲的信要被外祖父扣压)。没想到,母亲自回桐城后,便被怀疑为北平来的共产党,一直在当局的注意之中。结果,这封信落入到了邮局国民党检查人员的手里。 邮局的检查人员(党棍)从信中获悉,北平即将有一纪念册寄来,册中夹有30元钱。那“党棍”叫汪德庆留心这个邮件。当时汪德庆刚从学校毕业不久,正是书生意气、侠肝义胆的热血青年。在了解到真相后,出于对国民党的义愤和对反封建婚姻的同情,他决心冒险帮助母亲。汪先是瞒着“党棍”藏匿了这个邮件,随后又开出一张假的‘欠费通知单’,叫收件人来邮局补付邮费。 母亲赶到邮局,一个陌生人从邮局小窗口递出一个邮包及一封信,并叫她赶快走。母亲跑回家打开信后,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那陌生人就是汪德庆,他还附了一张纸条,告知了北上的路线和车船时间。这之后,母亲佯装回心转意,对外祖父说要去安庆考省公费女师,用收到的30元作路费,一路辗转跑到了北平。 据母亲说,她和父亲结婚时,全部财产就是她的一只被水浸过的小皮箱,加上父亲的一套铺盖。他们两人一个是无家可归,一个是有家难回,全靠了同学朋友的帮助:房子是租的、床是借的、桌椅板凳、锅碗瓢盆也都是借的,甚至连母亲结婚穿的衣服也是借的。郑效洵帮他们在报上登了一个结婚启事,浦琼英用火钳为她烫发打扮。1937年2月1日,他们在北海举行了一个简单而隆重的婚礼。尽管天寒地冻又临近春节,还是来了不少朋友。浦琼英、郑效洵、朱光潜、孙荪荃、鲍文蔚、金克木、苏民生、华罗琛、王振基、贾芝、李星华、周麟等等,还有女诗人沙鸥,都参加了他们的婚礼。大家一起在这个滴水成冰的日子里吃着糖果、喝着清茶热闹了一番。 几个月后,“七.七”芦沟桥战事爆发,父亲和母亲离开北平回到浙江老家。随后,父亲登上了赴法的邮轮。当邮轮从吴淞口起锚时,他们谁都没有料到,此一去,不仅是天各一方,而且由于二战缘故,他们竟然整整八年失去了联系。 母亲说,她当初写这些日记的动机很简单,就是因为父亲出国,她想把自己的生活足迹记录下来。母亲还说,父亲出国前跟她开玩笑说,叫她写,等他回来时给她稿费。八年后,父亲回来了。这时,写日记已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了,于是母亲把这习惯保持了下来。 文革初期,我们家的许多书籍、照片、琴谱,以及父亲珍藏的不少字画、碑贴,还有母亲的日记等等,都被抄走了。文革之后的清理工作中,家里所有被抄的东西皆没有了踪影,最后是折价600元赔偿了事的。虽说我们家并无什么金银财宝,但父亲珍藏的那些名家字画,是远远超过这个价值的。此外一些精神上感情上的纪念物就更不用提了。后来,在父亲的朋友朱晔的奔走下,母亲的日记总算得到了归还。这时父母亲已到杭州了,从昆明医学院寄来了一只大木箱,里面全是母亲的日记。我是此时才目睹了母亲的日记的--实际上也只看到外观:毛边纸,竖排行,有些甚至是毛笔写的,难怪有那么一大箱。也真难为母亲,抗战时期四处奔波,东躲西藏,从浙江一直流亡到昆明,竟然还没把这些东西丢掉。万万没想到的是,在战火中没有丢失的东西,却会在和平年代遭到劫难。虽然最后失而复得是件幸事,但已经是残破不全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