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反水雷系统
释义

简介

在一百年前的日俄战争中,日俄双方的主力舰队都受到水雷极大的困扰。日本虽然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但是在旅顺口的6艘主力舰艇中,“初濑”和“八岛”号触雷沉没。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后的几次局部战争中,水雷在各战区均发挥了明显作用。如今已是“百岁老人”的水雷是否也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991年2月18日,美海军在波斯湾的作战行动中,水雷“亲吻”“普林斯顿”号巡洋舰和“特利波里”号两栖攻击舰,反驳了其“尚能饭否”的疑问。

水雷价格低廉,又比较容易对舰艇造成伤害,性价比很高,其发展也是日新月异。除了早期的触发锚雷以外,相继出现了磁、声、水压、地震波等非触发水雷,进而还开发出组合引信水雷和智能化水雷。

有矛必有盾,各国海军开始绞尽脑汁研究反水雷方法。比如从扫雷舰艇上利用声呐等传感器搜索探测水雷,或切断雷索,待水雷上浮后,用炮消灭水雷,或利用猎雷潜水员在水下接近锚雷,挂上炸药包,以炸毁水雷等。近年来,特别是从效率和安全性出发,通常采用遥控水下航行器搜索探测水雷和灭雷,这意味着无人水下航行器将在反水雷领域占据一定的位置。欧美等国家近年来在反水雷系统领域的成果主要包括四种:半潜型探雷系统,亦称遥控猎雷系统;自主式和缆控式探灭雷系统;一次性灭雷具;机载探灭雷系统。

半潜型探雷/遥控猎雷系统

目前正在开发的半潜式探雷系统是一种遥控航行器,在水下航行,而发动机的吸气排气管、通信天线等要伸出水面。航行器利用全球定位系统,按事先编程的航路自主地航行,母舰则通过通信天线进行无线遥控。航行器本体上装有探雷传感器,由其拖曳的小型水下航行器也携带有传感器,主要搜索海底附近的沉底雷。

RMS AN/WLD-1遥控猎雷系统 美海军于1994年就开始研发可供水面舰艇使用的遥控猎雷系统。AN/WLD-1为鱼雷形半潜航行器,由柴油机推进,水下最高航速为16节。全长7米,直径1.2米,重7260千克。头部装有AN/SQQ—89型前视声呐,同时还用电缆拖曳一个小型AN/AQS-20变深声呐。变深声呐可对前方和两侧进行搜索,探测和定位锚雷与沉底雷,并利用激光成像装置识别水雷。布雷位置和雷种等数据将通过天线传送给母舰。在视距内,数据传送采用超短波,超视距范围则可利用短波或人造卫星来传送。该系统的最大离舰距离为50海里(93千米),续航时间24小时。

RMS系统可由水面作战舰艇吊放进行水雷搜索作业,弥补了未装备防空武器的猎扫雷舰艇不能在危险作战海区工作的遗憾。美海军从“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的第41艘“平科尼”号(DDG91)开始装备遥控猎雷系统的吊放和回收设备(即从舷侧利用吊车吊放和起吊),2005年开始服役。此外,从2005年开始建造的新一代驱逐舰,即正在探讨中的近海作战舰艇也计划装备该系统,以提高其反水雷作战功能。

FDS3遥控猎雷系统 是法国DCN公司正在开发的一种遥控猎雷系统,与RMS系统颇为相似。该系统利用加拿大ISE公司开发的“海豚”半潜航行器,拖曳加装了多波束侧扫声呐的拖体,在6-200米水深进行搜索,声呐的最大探测距离约为150米。

半潜航行器长8.3米,直径2.5米,重6700千克,由柴油机推进。它能以12节的航速航行400海里(740千米)。续航时间与拖体的深度和速度有关,大致在16~74小时之间。拖体上装有惯性测量装置,与差分GPS联动,以控制拖体的深度、横摇、纵摇和航向。该系统除了反水雷以外,还可进行航道勘测、搜索、救难以及港湾搜索等。

法国从1999年开始在大西洋沿岸浅水区对FDS3系统进行试验。

自主式和缆控式探灭雷系统

最近开发了多种可由水面舰艇或潜艇释放的有线控制或完全自主的水下航行探雷系统,有些还可将灭雷炸弹运送到被探到的水雷附近。

AN/BLQ-11系统(LMRS) 作为美海军潜用水雷搜索无人水下航行器的近期水雷侦察系统(NMRS),自90年代末开始应用。由“洛杉矶”级核潜艇鱼雷发射管发射的NMRS全长5.23米,直径533毫米,呈鱼雷状,内装前视多波束主动声呐和旁扫识别声呐。母艇利用长50海里(93千米)的光纤电缆控制NMRS,以4-7节的航速航行5小时。由于存在导航精度较差,且需使用光纤电缆等性能上的问题,美海军转而开发AN/BLQ-11新一代远期水雷侦察系统(LMRS)。

正在研制的LMRS全长6.1米,直径533毫米,内装前视声呐、旁扫识别声呐以及与母艇联系的声通信链。由潜艇发射后,LMRS由电池提供电力推进,在电缆的控制下,可完全自主地航行40~48小时,每天可搜索35平方海里(120平方千米)。

工作结束时,利用潜艇右舷鱼雷发射管内的机械手将LMRS回收到艇内。回收时,潜艇和LMRS以0.5-3节的航速航行,而在不能完全回收的情况下,则以7节航速拖曳LMRS。

LMRS原定于2004年末装备“洛杉矶”级核潜艇使用,就目前情况看可能要延迟一段时间。除了新型攻击性核潜艇和正在建造的“弗吉尼亚”级核潜艇以外,准备于2007年重返舰队的“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也将装备使用这种系统。

“马林”潜用线导水雷搜索系统 英国防御评价开发厅自1998年就开始开发试验用无人水下航行器,实际上“马林”系统是在“旗鱼”线导鱼雷的基础上改装的,可由潜艇的标;隹鱼雷发射管发射和回收。系统全长6米,直径533毫米,重1200千克。由电池推进,航速为15节,可连续工作4小时,最大下潜深度350米。由长50千米的光纤电缆与母艇相连,以传送传感器数据和导航数据。

2000年9月开始进行的水下航行试验确认了系统的运动特性和导航特性,同时进行了以探雷为目的的合成孔径声呐和宽带声呐试验。

法国反水雷无人水下航行器 这是法国研发的一种可供非专用反水雷舰艇使用、以装箱方式储存、便于搬运的遥控水雷搜索系统(MCM UUV)。

系统全长3.5米,直径533毫米,重450千克,是利用美国的“蓝翼"21加装高分辨率宽带合成孔径声呐组成的。在水下由电池驱动,以3节航速航行时可航行5小时。它可搜索航行器前方和两侧、水深200米以内的目标。

母舰和航行器之间可通过航行器伸出水面的天线传送数据和进行控制。在不能接收电波控制的完全自主工作时,可利用水声通信链路进行联系。

反水雷系统

法国的反水雷无人水下航行器在2004年已用于北约组织的反水雷试验。

瑞典的“双鹰”灭雷具 瑞典研发的“双鹰”MKⅡ缆控灭雷具除了装备瑞典海军以外,还装备在北约各国海军和澳大利亚海军的猎扫雷艇上,用于探灭雷。灭雷具全长2.2米,宽1.3米,高0.5米,重360千克,两台电动主推进器,最大航速6节,此外还有6台小型推力器控制灭雷具上下左右运动。借助传感器可探测最大水深300米范围内的水雷,并接近被探测到的水雷。

作为目标搜索用的传感器包括CCD彩色摄像机,而水下导航用的传感器有电罗经、测深仪和速度计。

水面上的母舰与水下航行器通过直径11毫米的加强型脐带电缆连接,电源通过电缆提供,而信号传送则通过光纤电缆。脐带电缆的标准长度为1000米。发现和接近水雷时,航行器在不会因声磁场而引爆水雷的距离上,利用液压驱动机械手,将灭雷炸弹放在水雷的附近。由丹麦开发的DAMDIC MKl灭雷炸弹挂在灭雷具的下方,由母舰通过摄像机传送图像,控制将灭雷炸弹投放到目标水雷的附近。在50-60厘米以内起爆,灭雷效果极佳。

“双鹰”MKⅢ于2001年问世,它提高了MKⅡ的性能,其目标是提高在潮流过大的海区使用灭雷具的水下航行稳定性以及灭雷炸弹投放作业的可靠性。

MKⅢ的电动主推进器由两台增加到四台,推进力是MKⅡ的两倍。水下航行器的宽度和高度不变,全长增加到3米,重量达到500千克。航行器后部附加了稳定器,从而提高了稳定性和可控性。此外由于航行器的大型化,可增加传感器和灭雷炸药的搭载量。

“普鲁特-吉咖斯”系统 意大利海军目前开始装备“普鲁特—吉咖斯”系统,它是以前所用的“普鲁特”(参见本刊2004年第十一期《灭雷具——碧海马前卒》一文)和“普鲁特—普拉斯”灭雷具的改进型。水下航行器全长3.32米,宽0.61米,高0.78米,比以前的型号都大,重量为600千克,增加了近两倍。航行器的前后各设有四个推进器,可实现三度空间控制,最大航速达8节,最大续航时间为12小时。

该灭雷具可接近水深100米的水雷,并将灭雷炸药设置在水雷旁。利用光纤电缆进行遥控,利用声呐进行探雷,使用水深达1000米。

虽然意大利海军只购买了4台,但据传闻已有四五个国家对该型灭雷具感兴趣。

“休金”1000系统 挪威开发的“休金”1000系统是一种无需母舰用电缆控制的自主式无入水下航行器,除了可装探雷声呐以外,也可根据需要装备其它传感器。

鱼雷状的水下航行器直径0.75米,全长根据装备传感器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一般为4-5米,不搭载物品时的重量为650千克,由电池供电推进,最大航速5节,续航时间取决于搭载物品和航速,最大24小时。

该系统采用惯性导航,航行器上装有惯性测量装置、多普勒计程仪、压力计、回声测深仪等。航行一段时间后,航行器将上浮至水面,利用GPS确认自己的位置,然后通过无线电与母舰通信。在水下时,通过水声链路向母舰传送各种数据,必要时也可依据母舰的命令变更指令。

2001年,样机“休金”-1装备到“奥克索依”级“卡尔莫伊”号猎雷艇上,进行基础性的试验,2003年换装“休金”1000,2004年初开始探雷试验。2005年将使用高分辨率声呐进行应用评价试验。

一次性灭雷系统

一次性灭雷具的特点是在水下航行器上装上弹头,通过有线遥控接近和消灭水雷。由于自身起爆,一次性使用,因此相对简单,且价格低廉。不装弹头,只装传感器可用于探雷。

“长尾鲨”一次性灭雷具 德国北方系统技术公司的阿特拉斯电子公司开发的“长尾鲨”灭雷具是一种有线遥控、可潜深300米的一次性灭雷具,共有两种类型。“长尾鲨”C型,头部装有1.5千克聚能装药,由母舰上的控制台手动操作,按设定的航路程序接近并消灭锚雷或沉底雷。“长尾鲨”I型不装弹头,可重复使用,用于探雷和训练。

“长尾鲨”全长1.3米,直径0.2米,重40千克, 本体呈鱼雷状,由电池驱动,装4台水平推进器和1台垂直推进器。尾部装有1200米光纤电缆。由水平推进器驱动时,最大航速为6节;而垂直推进器驱动时,可在水中盘旋。

灭雷具上装备的传感器包括定位声呐、分辨率可变的360°扫描的高频主动声呐、回声测深仪、电视摄像机和探照灯。

“长尾鲨”自1999年开始装备德国海军的猎雷艇以来,澳大利亚海军也对它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2005年即将服役的瑞典海军的“维斯比”级护卫舰也将装备“长尾鲨”灭雷具。美国也正在开发利用悬停的直升机通过光纤遥控“长尾鲨”进行灭雷的机载灭雷系统。

反水雷系统

“水雷狙击手”一次性灭雷具 是20世纪90年代初挪威防卫研究局和康斯伯格公司联合开发的一次性灭雷具,由母舰通过电缆遥控接近并消灭水雷。

鱼雷状的水下航行器全长1.5米,直径0.20米,重量随加装的弹头而变化,约26.5~30千克。在水下航行器中部两侧各装一台推力器,最高航速6节,通常采用2-4节的航速,最大使用水深500米,离母舰的最大距离为4000米。消灭水雷用的弹头采用聚能装药或半穿甲装药。

母舰根据灭雷具上的声呐和摄像机获取的信息,以手动方式将灭雷具导向目标。

该型灭雷具于1994年完成各项试验,已限量装备挪威海军。此外,西班牙海军也决定采用该型灭雷具。

最新型的MKⅡ“水雷狙击手”比现役的MKⅠ大,内装的传感器和弹头均采用模块化结构,短时间内就可根据不同目标完成对传感器和弹头的更换。传感器中还增加了可进行360°扫描的声呐。

“射水鱼”一次性灭雷具 英国开发的一次性灭雷具是“射水鱼”,全长约1米,直径约0.12米,重约15千克,是一种极小型的灭雷具。

该系统在运输或在舰上保管时,位于水下航行器中部两侧的两台小型推进器是折叠的。由舰艇释放时,推进器才向两侧展开。由于推进器的角度可变,所以它既可向前推进,又可控制升降。由母舰放出的光纤控制电缆长2 000米,灭雷具依赖声呐和电视视频信号接近目标水雷。航行到对目标最具破坏效果的位置和角度时停止,弹头起爆。弹头由法国研发,使用高爆炸药PBX。

“射水鱼”正成为美国机载灭雷系统中直升机遥控灭雷系统的组成部分。

“凯斯特”一次性灭雷具 法国于2000年就开始研发“凯斯特”水下航行器。其主体两侧有两个小型推进器,全长1.42米,直径0.23米,重40千克。它可用于各种水面舰艇上,由母舰通过光纤电缆遥控,最大离舰距离为1 000米,最大使用水深300米。灭雷具的水下最大航速为6节,续航时间为1小时。炸毁水雷目标的聚能炸药为6千克。

灭雷具的活动头部内装有声呐和电视摄像机。声呐的频率可变,为500~

1200kHz。对远距离目标进行探测时,采用低频,而在近距离或水下透明度低无法进行电视成像时,可使用高频。

开发工作于2002年完成,2003年进行了各项水中试验,确认活动头部的有效性之后,转入使用系统的生产。

机载控制型探灭雷系统

前面介绍的由半潜型遥控猎雷系统AN/WLD—1拖曳的AN/AQS-20变深声呐也可由直升机拖曳进行探雷,而像“长尾鲨”和“射水鱼”这样的一次性灭雷具也可由悬停的直升机控制灭雷,两者结合即组成了机载灭雷系统。正在进行评价试验的美海军制式型号AN/AQS-232(采用“长尾鲨”的系统)和AN/AQS-235(采用“射水鱼”的系统)就是机载控制型探灭雷系统(AMNS),预计在一二年之内装备MH-60S型直升机。此外还有一些新的型号正在研制之中。

AN/AES-1激光探雷系统 美国正在研制的由SH-60R系列直升机使用的激光探雷系统,内装激光装置的短舱固定在直升机上,在海面上空用激光扫描,探测漂雷和接近水面的锚雷。

该系统于2000年开始开发,2004年中期利用试验样机完成评价试验,从2005年起转入装备系统的生产。

AN/AWS—2机载快速灭雷系统直升机利用激光装置探到水雷后发射射弹予以消灭的系统称为激光灭雷系统。1997年,美国研制出消灭水雷的20毫米反水雷射弹及射击控制装置。2000年进行了在飞行中的直升机上利用20毫米的“加特林”机关炮射击水雷的试验。

机载快速灭雷系统的技术难题除了蓝绿激光的目标特性以外,就是入水后射弹的破坏效果问题。考虑使用的射弹基本上是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即使斜向入水也比以前所用射弹受到的水中阻力小,能够直线前进。通过其后的研究和试验,为提高系统的破坏效果,拟采用口径较大的30毫米MK44“加特林”炮。据说它可破坏使用水深大于100米的水雷。试验样机将于2007年由MH-60S直升机装备进行评价试验。

AN/ALQ-220非接触扫雷系统 美国埃多公司开发的AN/ALQ-220是在登陆作战之前,由直升机拖曳,用于清扫布设在水深25米浅水区的音响和磁性水雷以及组合型非触发水雷。

直升机通过电缆拖曳水下拖体,模拟以40节航速航行的气垫登陆 艇所产生的声场和磁场,以引爆水雷。

MH-60S直升机使用的非接触扫雷具将于2005年进行试验,预计2006年以后才能达到实用化的水平。

综上所述,过去只有专业扫猎雷舰艇才能从事探灭雷作业,而今通过开发新型遥控系统,使水面舰艇、潜艇和直升机等各种平台都可参与探灭雷作业,明显提高了反水雷作战的安全性和速度,同时也扩大了反水雷作战范围。无疑,百年前即开始的水雷与反水雷之战,在新的历史下必将上演出更精彩的对抗。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6:5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