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彪角镇 |
释义 | 简介彪角镇位于凤翔县城东南隅,南接陈仓区,全镇17个行政村129个村民小组,3.3万人,3.7万亩耕地,是凤翔县四大古镇之一。2004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3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64.5元,是全县农业大镇、商贸重镇。 彪角镇是凤翔文化古镇之一,历史上曾是汉朝皇家上林苑。据《史记》记载,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到此狩猎猎,“获一角兽,若镳(读“彪”)然”,武帝回朝,遂将年号由“天朔”改为 “天狩”,彪角由此而得名,沿用至今。 有凤翔县彪角中学、彪角镇中学汇聚于此。学风浓郁,民风淳朴。也是周边几个乡镇的汇聚之地,这里单日赶集,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全镇地处渭北旱塬,东风灌区下游,水利条件得天独厚,节水灌溉工程发展迅猛,居全市前列。目前,全镇已形成辣椒、苹果、蔬菜三大农业生产基地和鸡、猪、牛、羊四大畜牧养殖基地。全镇粮食年产量达到15217吨,2000亩果园年产优质苹果6000多吨,4000亩辣椒年产鲜椒3500吨、3000亩蔬菜年产各类鲜莱3200吨。全镇笼养鸡达到15万只,奶牛500头,生猪存栏2万头,年出栏3万多头。 历史面貌位于县城东南15公里处。北接横水乡,东连虢王乡,西邻郭店乡,南与宝鸡县接壤于五畴原上。据《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载“其明年,郊雍,获一角兽,若麃(读音彪)然”,故名彪角。沿用至今。 全镇南北长6.5公里,东西宽6公里,面积38.8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1983年人口28659余人,耕地46110亩。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高粱为主,经济作物有油菜、辣椒、烤烟。1984年粮食总产量3000多万斤,油菜10万斤,是县农业高产区之一。至1988年,全镇有人口3068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18人,耕地44861亩,粮食总产1486.7万公斤。 清代和民国时期,彪角已成为县东南繁华集镇,有酿酒作坊5家、染房、药铺、笼匠铺等商号。附近农民手工业以制作蒸笼、缯面罗(上罗底)、织马尾罗底等著称,罗底销甘肃、宁夏等地,至今这种传统手工业仍有发展。 工业有造纸(黄板纸)、酿酒、竹器、木器、砖瓦、机械加工、面粉加工、塑料、编织、修理等十多个行业。1984年工农业总产值2278.65万元,其中工业与副业产值占72%左右。 驻镇的机关单位有: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供销合作社、粮站、粮库、邮电支局、税务所、地段医院、信用社、供电站、交通管理站、工商行政管理所、水管站、农机站。文化设施有镇文化站、新华书店、露天剧场,还有县办高中、镇办初中、中心小学各一所。 石虢(石落务——虢王)公路横穿镇区,西与西宝公路北线相接,每天有县城和宝鸡市发往虢王、彪角的定点班车。农历单日逢集,上集人数约万人左右,日贸易额2.5万元以上。 行政管辖2011年,撤销郭店镇并入彪角镇。 【概况】彪角镇位于凤翔县东南部。辖17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彪角村,距县城15千米。 【沿革】1956年设彪角乡,1958年成立公社,1983年改镇。1996年,面积39平方千米,人口3.3万人,辖彪角、沈家坡、杨丹、冯家、侯丰、陈家、上庄、郝家、东营、老营、卧龙、李家原、五台、李家堡、新庄河、南务、官帽头、散龙18个行政村。 【2010年代码及城乡分类】610322102: ~200 121彪角村 ~201 220陈家村 ~202 220候丰村 ~203 220冯家村 ~204 220沈家坡村 ~205 220上庄村 ~206 220郝家村 ~207 220杨丹村 ~208 220东营村 ~209 220老营村 ~210 220散龙村 ~211 220卧龙村 ~212 220李家堡村 ~213 122李家塬村 ~214 220南务村 ~215 220官帽头村 ~217 220新庄河村 【概况】郭店镇位于凤翔县南部。辖14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导子营村西导子,距县城10千米。210省道、石彪公路过境。 【沿革】1949年建三岔区,1961年设郭店公社,1983年改乡。1996年,面积45.5平方千米,人口2.9万人,辖郭店、导子营、东导子、西导子、石落务、三岔、小旗务、北旗务、南旗务、礼包务、东豆家凹、西豆家凹、下郭店、东南家凹、西南家凹15个行政村。1997年撤乡设镇。 【2010年代码及城乡分类】610322106: ~201 122石落务村 ~202 121导子营村 ~204 220西南家凹村 ~205 220东南家凹村 ~206 220豆家凹村 ~207 220南旗务村 ~208 220北旗务村 ~209 220下郭店村 ~210 122上郭店村 ~211 220礼包务村 ~212 220小旗务村 ~213 220三岔村 ~214 220丁家河村 ~215 122导子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