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十里红妆
释义

所谓“十里红妆”是旧时嫁女的场面。人们常用“良田千亩,十里红妆”形容嫁妆的丰厚。旧俗在婚期前一天,除了床上用品、衣裤鞋履、首饰、被褥以及女红用品等细软物件在亲迎时随花轿发送外,其余的红奁大至床铺,小至线板、纺锤,都由挑夫送往男家,由伴娘为之铺陈,俗称“铺床”。

十里红妆释义

发嫁妆时,大件家具两人抬,成套红脚桶分两头一人挑,提桶、果桶等小木器及瓷瓶、埕罐等小件东西盛放在红扛箱内两人抬。一担担、一杠杠都朱漆髹金,流光溢彩。床桌器具箱笼被褥一应俱全,日常所需无所不包。蜿蜒数里的红妆队伍经常从女家一直延伸到夫家,浩浩荡荡,仿佛是一条披着红袍的金龙,洋溢着吉祥喜庆,炫耀家产的富足,故称“十里红妆”。

十里红妆的热闹场面已成为历史,承传了千百年的妇女境况已彻底改变,但曾经让古代妇女哭过、恨过、爱过和荣耀过的一切生活方式和生活空间作系统的了解和研究是江南民间艺术馆和大家的责任,因为她们是我们的祖辈。

十里红妆典故

关于“十里红妆”,有一段传说。据说南宋初年,登基不久的宋高宗在金兵追击下,亡命逃到宁绍平原一湖前,前无去路,后有追兵,幸得遇见一位浣纱村姑将他藏于水中,上覆白纱,方逃脱追杀。后来宋高宗传旨遍寻“救驾”村姑未果,无奈之下,下旨特许宁绍平原女子出嫁时可享有半副鸾驾,半副凤仪的特殊待遇,即乘坐四抬花轿,轿上可雕鸾画凤。传说是真是假,难以求证,但是新娘享有乘坐花轿和出嫁巡游仪式的权利保留了下来,慢慢演变成“十里红妆”。

、十里红妆博物馆

简介

十里红妆博物馆坐落在浙江宁海徐霞客大道,这是一座由民间创办的艺术馆。馆里收集珍藏有1000多件“十里红妆”器具,为我国江南民间同类收藏之最。

历史

(以下内容摘自中华文苑,原文刊登在收藏家2001年第一期,《浙江宁绍十里红妆漫谈》,作者范佩玲)

近年来,白木类民间家具及器物的收藏,正被业内人士渐渐看好。这些原来不被重视的带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民俗物品,得到了越来越多收藏爱好者的青眯,开始登堂入室,成为一些有品味的家居陈设新宠。

宁海东园雅集何晓道先生早在八十年代初就开始沉迷于这些民间物件的收藏,如华美的门窗槅扇、雅致的木刻腰板,还有热烈的宁绍朱漆嫁妆器具等。最近,何晓道先生在他的上千件嫁妆器具中精选了数百件朱金漆器,在杭州举办《中国宁绍“十里红妆”展》。一下子看到数量如此众多,品种如此齐全。造型品相如此完好并带有浓重闺阁气息的朱金漆器,着实令人震惊,人们仿佛又看到了当年壮观的“十里红妆”嫁女场面。

所谓“十里红妆”是旧时嫁女的场面。人们常用“良田千亩,十里红妆”形容嫁妆的丰厚。旧俗在婚期前一天,女家将置办的奁具雇挑夫送往男家,由伴娘为之铺陈,俗称“铺床”或“发嫁妆”。这铺房尽管不在婚姻六礼之列,但长期以来却是汉族婚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富家嫁妆惊人,床桌器具箱笼被褥一应俱全,日常所需无所不包。发嫁妆的队伍排列绵延数里,故称“十里红妆”。发嫁妆往往成为富家大户人家摆阔夸富的大游行。宋代文学家司马光曾痛陈这陋习:“亲迎前一日,女氏使人张陈其婿之室,俗谓之‘铺房’。古虽无之,然今世俗所用,不可废也。床榻、荐席、椅床之类,婿家当具之;毡褥、帐慢、衾绹之类,女家当具之。所张陈者,但毡褥、帐幔、帐幕之类应用之物,其衣服袜履等不用者,皆锁之箧笥,世俗尽陈之,欲矜夸富多,此乃婢妾小人之态,不足为也”(见《温公书仪》卷三)。

女方收了男方的聘金,而又不愿落下卖女儿的名声,富家大户就追加资金为女儿置办了日常起居一切所需的家具、器皿作为嫁妆,以免被夫家轻视而怠慢女儿,同时也向社会和男家显示女方的富有。这些嫁妆除了床上用品、衣裤鞋履、首饰、被褥以及女红用品等细软物件在亲迎时随花轿发送外,其余的红奁大至床铺。小至线板、纺锤,在婚期前一天,送往男家。发嫁妆时,大件家具两人抬,成套红脚桶分两头一人挑,提桶、果桶等小木器及瓷瓶、埕罐等小件东西盛放在红扛箱内两人抬。一担担、一杠杠都朱漆髹金,流光溢彩。蜿蜒数里的红妆队伍经常从女家一直延伸到夫家,浩浩荡荡,仿佛是一条披着红袍的金龙,洋溢着吉祥喜庆,炫耀家产的富足。红色是生命的象征,代表生命的延续。红色是中国婚俗中约定俗成的喜色,所以嫁妆称为红妆、红奁,而宁绍红妆的所有器物都是髹朱漆或泥金朱漆,故可谓是名副其实的红妆。

何晓道先生收藏的红妆家具制作年代多为清朝,少数迟至民国。木材不用珍贵的硬木而是就地取材。主要有樟、杉、柏、榉、麻栗、黄栀、银杏等木,相对于红木,南方习惯称之为白木。这些木材大都具有切面光滑有光泽,加工性良好,干后不易变形,耐久性强,易于着胶、着色、上油漆等特性。

这些嫁妆家具习惯上分为内房家伙和外房家伙。如千工床、房前桌、红橱、床前橱、衣架、春凳、马桶、子孙桶、梳妆台之类放在内室的,都属内房家伙;画桌、琴桌、八仙桌、圈椅等是外房家伙。从功能上讲,可分为生活起居类、日用小木器、女工用品三大部分。

泥金彩漆和朱金木雕是宁波传统手工艺,这些巧木技艺,广泛应用在家具雕饰中。这些宁波红妆的家具、漆器,以朱漆髹底,雕饰贴金,集雕刻、堆塑、绘画、贴金、泥金、罩漆等工艺于一身,朴素、古雅而富丽,是宁波传统漆器、雕刻技艺的综合。从工艺门类上分,主要包括朱漆、泥金彩漆、朱金木雕三大类。

我国漆器,自古即尚朱色,因而经籍中有不少丹漆、彤漆的记载。早在七千年前的宁波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就已发现了朱漆木卷胎漆碗,其朱髹色料经仪器测定,含有朱砂的成份。

朱漆以鲜红明亮为最佳,因以天然的朱砂等矿物质作色料,永不褪色。据明《髹漆录》记载。制造朱漆与季节有密切关系,春夏两季做出的朱漆,鲜艳明亮;秋季所做的颜色深老;冬季不宜做朱漆。朱多漆少,则发色鲜明,朱少漆多,则红得深暗。

泥金彩漆

泥金彩漆源远流长,从现有文字资料来看,宁波漆器在唐代就已基本形成自己的风格。日本古都奈良正仓寺,至今还藏有不少隋唐的浙东漆器工艺制品。元代时,宁波漆器的制作规模仅次于浙江嘉兴,而宁波的泥金彩漆工艺。则一度先于全国制漆中心苏州和扬州。到了明代,据《浙江通志》载:“大明宣德年间,宁波的泥金彩漆、描金漆器,名闻中外……”

宁波的泥金彩漆从制作技艺上看可分为浮花、平花、沉花三大类。俘花是在漆膜上堆塑各种山水、花鸟装饰图案,富有汉唐石刻遗风,朴素而古雅;在朱、黑漆膜上描金上彩,称为平花,勾线奔放而粗犷,花纹艳丽而极富装饰味;沉花的花纹在透明的漆膜之下,漆色润泽,光亮如镜。

朱金木雕

宁波的朱金木雕以日用装饰木雕为主,主要形式是平板上的浮雕,所以又称朱金花板,但立体的朱金圆雕、小型装饰性透雕木吉子也精巧生动,别具风韵。

朱金千工床是宁波朱金木雕作为日用装饰木雕的典范,其豪华及精致程度,恐怕连明清帝王享用的御床也难以与之媲美。宁波人对木床的制作普遍都很讲究,俗话说“一世做人,半生在床”,所以宁波木床必施雕饰,且往往朱金雕刻、黄杨木雕、镶嵌螺钿相结合。豪富大户相互攀比,不惜为此耗银万两,而民间也不示弱,以雕制各式不同档次的凉床来竞豪赛富。

宁波千工床一般部分为前后两部分,元代人写的《荆钗记》中记述的“冬暖夏凉描金拔(踏)步大凉床”,正是对此类床的描绘。千工床的前部称为“拔步”,又叫踏步,是床沿前的小平台,踏板离地约15—20厘米,深约80厘米,宽度约200厘米。踏步有八字挂面式和平面式两种,设雕花柱架、挂落、倚栏、飘檐花罩,上有卷篷顶,右边安放二斗二门小橱一只,上置钟、帽筒、花瓶、镜箱、茶具、灯台;左边放马桶箱一只。后半部才是卧床本体,除了再一道雕花门罩、垂带、遮枕外,床内有的还设有书架搁板、角橱、钱箱、点心盒、防身器具等,其深度达150—200厘米。床三面围有拆装式的雕刻或彩绘屏风。更考究的床外围还有走道,称为“巡更弄”式雕床,但实物惜已不存。这种踏步式架子床不仅冬暖夏凉,且在室内再造了一个多功能的、私秘性强的起居空间,因为新婚之夜听床的习俗和纸窗一点就破的缘故,人们都说中国人的隐私只在床上,所以有钱人家便想方设法扩大这床的范围,把它造得如同一座小房屋。可谓是屋中之屋。精雕细刻的吉子花是宁波雕花床装饰的主要特色。

宁波的漆器以木胎为主,但也有以竹片、竹编为胎的。宁波漆器除了提桶、红橱等少数品种光素朱髹外,绝大多数都有局部雕刻装饰,且施雕的部位往往髹金漆。宁波木雕与漆器技艺结合,遂成为独特的地方风格。如梳妆镜台、酒坛、靠背椅、杠箱等或局部施雕,或通体起地浮雕,通透空灵,雕饰华丽而不失亲切。带有文人气息,造型清雅而华美,富有生活情趣。而光素的朱漆小提桶则质朴中透着高雅,造型圆润而空灵,简约而委婉,线条变化富有韵律感。如果说,那造型遒劲而华美的红橱如同俊美的宁波男子,则这轻盈而流畅的小提捅更如婀娜多姿的宁波女子。

十里红妆。一方面表达了父母对女儿的拳拳爱意,以免女儿在夫家被轻视或受欺侮;另一方面,十里红妆也是家族富有、地位显赫的一种炫耀。在古代,两家联姻,家与家的联合较男女结合更被人们和社会重视,婚姻只是被作为壮大亲族、扩大权势来考虑。宁绍一带。明清是商贾官宦云集之地,素有“无宁不成市,无绍不成衙”之说。商人虽然手中握有大量财富,因重农抑商习惯,政治地位向来不高,所以常常通过联姻来结交士大夫,藉以提高自身的地位;另外,富商巨贾之家常世代联姻,以增强他们在商业活动中的竞争能力。商人常鲜衣怒马,选妓征歌,以炫耀于人,唯恐其财富不为人知。能引起万人空巷及长久被人津津乐道的十里红妆,最能扩大联姻两家的影响,提高两家的社会地位,用现代的话讲,十里红妆也是最好的商业广告,所以,婚媾竞尚奢丽,动辄花费万全,侈华无节制,置办“十里红妆”。

十里红妆虽已成往事,但在绿意浓浓的宁绍大地上,还随处可感受到十里红妆的遗存在闪烁,这些民俗遗存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社会正处在改革变化的历史转型期,社会经济文化民俗民风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急速变化。随着时光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这些民间艺术品正日渐消失,渐渐成为稀有之物。民俗工艺品以其特有的魅力,不仅对国外,而且对国内日益增多的收藏者或消费者显示越来越大的吸引力。这些生长在民间文化沃土上的山花野卉,正悄悄成为都市人的关注热点。 (摘自中华文苑,原文刊登在收藏家2001年第一期,《浙江宁绍十里红妆漫谈》,作者范佩玲)

文献《十里红妆 · 女儿梦》

出版信息

作者:何晓道

ISBN:9787101061215

页数:165

定价:48

出版社:中华书局

装帧:平装

出版年:2008-05-01

内容简介

《十里红妆女儿梦》通过“女婴”、“缠足”、“闺房”、“女红”、“婚嫁”、“花轿”、“礼俗”、“婚房”、“妻妾”、“为人媳”、“屏画和生殖”、“贞节”、“美红妆”等章节,通过子孙桶、缠足架、绣花桌、麻丝桶、花轿、百宝箱等旧时代女人日常生活里必不可少的大量器物,诠释了旧时代女人凄美的一生,勾画了旧中国浙东一带的女人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

除文字之外,书中还配以大量精美绚丽的图片,令人观止。

作者简介

何晓道,又名小道,浙江宁海人,1963年生。从事明清民间艺术品、民俗器具的收藏、经营和研究二十余年,先后创建宁海江南民间艺术馆、宁海十里红妆博物馆。出版有《江南明清门窗格子》《江南明清民间椅子》《红妆》等专著。

章节

代序

第一章 女婴

第二章 缠足

第三章 闺房

第四章 女红

第五章 婚嫁

第六章 花轿

第七章 礼俗

第八章 婚房

第九章 妻妾

第十章 为人媳

第十一章 屏画和生殖

第十二章 贞节

第十三章 精雕细琢美红妆

大型民俗风情歌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

简介

由宁波市文联、浙江省文联、浙江省舞蹈家协会历时两年共同创作。

全剧分《梦恋》、《梦别》、《梦月》、《梦嫁》四个篇章,分别以初恋、离别、诉思念、守望和成亲为主题,围绕江南汉族的婚嫁习俗和广泛流传于浙江大地的风土人情展开,用中国古典舞和浙江民间音乐舞蹈元素相结合的手法,展现江南女子一生中最唯美精致的“梦”。

演职人员

总导演:王晓鹰(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国家话剧院副院长)

舞蹈编导:信洪海(上海歌剧院著名舞蹈编导)

舞美设计:戴延年((空政文工团国家一级舞美设计,曾担任过大型民族歌剧《江姐》舞美设计)

作曲: 蓝天(著名作曲家)

主演: 殷硕(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舞蹈《丝路》的领舞)

2008年10月7日,在宁波大剧院举行首演。

2009年3月-5月,浙江省巡演。

故事情节

《十里红妆·女儿梦》用诗化的舞蹈语言、唯美的舞台设计和音乐,以及富有浙东风情的各种元素,将一个对爱充满了渴望的故事娓娓道来。这台舞剧讲述了江南古镇两个年轻人之间动人的爱情故事:主人公越儿与阿甬青梅竹马,订亲之后阿甬外出闯世界,越儿日夜思念。在梦幻中,她看到了连绵十里的送妆队伍……为了展现原汁原味的浙江风情,舞剧中不仅演绎了绍兴的女儿红、媒婆桥,嘉兴的轧蚕花,杭州的女儿节,宁波的焐新床,衢州的种胡柚等江南婚嫁民俗,还融入了浙江人勇于出门闯荡、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求还原真实,剧组自己动手--制作干工床、万工轿、子孙桶等近400件道具和520多套服装。仅为准备第四幕《梦嫁》中的一场‘t肚兜舞”,他们就跑遍了沪甬两地的收藏馆, “拷贝"F 36种不同式样的肚兜。整个舞台简直就是一个小型的红妆博物馆,在舞台上展示出让江浙人民引以为豪的婚嫁非物质文化遗产。

舞剧耗时

《十里红妆·女儿梦》整台舞剧耗时5年完成,制作班底也不可小觑,不仅有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担任《丝路》的舞蹈演员殷硕担当主演,宁波歌舞团还请来了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王晓鹰、上海歌剧院著名舞蹈编导信洪海等熟悉浙江风土人情的艺术家,担任舞剧主创。曾担任大型民族歌剧《江姐》舞美设计的空政文工团国家一级舞美设计戴延年担任舞美设计,著名作曲家蓝天担任作曲。2008年lO月初稿问世后,他们又邀请了浙江省各地的民俗专家、舞剧艺术家、演出公司负责人和普通观众前来‘‘挑刺".修改剧情、增加民间音乐元素。此外,舞剧还运用了大量现代舞台表现元素,大手笔的真实布景、声光水电等高科技手段的应用,使舞台的呈现气势非凡。尾声时,当主人公将珍藏多年的“女儿红”倒入水池,醇厚的酒香溢满全场,观众也仿佛“醉”入如诗画般美妙的舞台艺术中。

《十里红妆·女儿梦》的主创人员在创作之初就确定了走精品路线、重市场、轻得奖的思路。宁波市委宣传部门也非常支持,拨出专项资金,还多次表示: “这台戏要先让老百姓来检验,文化作品要叫好、叫座、惠民。”所以,此剧在宁波演出时连演20多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宁波歌舞团团长邹建红说: “看来市场需要精品。心中有观众,不愁没市场。

剧情介绍

一座尘封的、有故事的老宅。厚重的门打开了,于是也打开了女主人公的女儿楼,她的梦、她的爱和因此而日思夜想的“等"。那满楼的红妆叠叠重重,把整个梦都映红了。 “哇"地一声哭,这是她——越儿落地的声音。一坛醉人的“女儿红”也埋入土中了,醇醇地酿一个十八年的故事。

女儿梦恋——青梅熟了。越儿和阿甬手牵着手,走出小新娘的家家,走进情窦初开的憧憬。轧蚕花的季节,越儿和阿甬,也在狂欢中寻找着、羞涩着、相拥着、挤轧着。伸出手指头,勾一勾,红红的肚兜就是他们定情的信物。

女儿梦别——红妆红了。热络的箍桶匠和说嘴媒婆总是前后脚,把门庭挤得喜盈盈、闹烘烘。阿甬托媒,红肚兜让母亲知道了女儿的心思,应允了下来。订亲的胡柚树种下了,双双对对,共生共长,透出生命的依恋和情结。海誓山盟里,阿甬对越儿说,一个男人的天地,在三江之外。他要像宁波帮那样,和阿林几个年轻弟兄一起去闯码头,赚一份产业还家,再完婚。“那时候,龙凤花轿把你抬,十里红妆迎进来!”

女儿梦月——三年之后。阿林衣锦还乡,而阿甬却没有回来。梦里梦外,月缺月圆。梦里。花轿中牵出长长的绸带,和越儿的梦缠绕在一起。花轿如屏风般打开,走出她日思夜想的阿甬,牵着她上花轿。梦外。家书突至。一声长长的火轮汽笛声,把她带出梦外。越儿的目光里,阿甬又走远了。

月亮升起,正是放灯时节。思念,顺水而去。 “荷花灯,相思河上慢慢放。肚兜放在花心上,鸳鸯绣在肚兜上,郎啊,我为你抽尽心丝(思)绣红妆。天天绣,夜夜想,月月绣,年年望,谁能告诉我,相思为何这么长?”

女儿梦嫁——大雪小雪又一年。焦躁不安的越儿,苦等、煎熬、相望,与红妆相融。等不到的洞房,在酒里、在梦中,她要自己圆梦!还是“女儿红” ,太久的陈酿,太浓的醇香,她醉了;香飘渺,意朦胧,去与爱相逢,她走进“浴红";万工轿,那是天下最精美的花轿,她迈步而入……连绵十里的红妆为她升起,这才是真正属于她的女儿梦!

一线红绳引领她入洞房。那一张干工床,越儿和阿甬并排坐在床沿上。女儿梦,定格在掀开红盖头的一刹那。 “十里红妆十里长,花轿浪得十里狂,喜糖撒得十里甜,老酒飘出十里香。女儿梦里人威双,爱到地老和天荒,情长意长相思长,才有红妆十里长!”

名家评论

《十里红妆》是一台真正的宁波自创剧目。这部戏在舞美、道具、表达形态上有明显的江南地域性,在艺术表达上是独特的。但同时,那种江南女子的爱恋、期盼、守望等情感都是人类共通的,因此把这个剧放在全国、甚至是全世界都会引起观众心灵的共鸣。

——王晓鹰(国家话剧院副院长、《十里红妆·女儿梦》总导演)

这个剧舞美很大气,营造了与剧情相吻合的大背景、大场景。舞美对于一个舞剧来说非常重要,可以说是一个戏的副线,是剧中人精神世界、内心世界的外化。红妆实件、肚兜图案的不断再现,硕大的月亮和真实的闰楼等,都是在舞台上难得一见的效果。

——韩金梅(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十里红妆·女儿梦》编剧)

《十里红妆·女儿梦》内涵丰富,江南特色鲜明,人物性格丰满,舞美制作大气,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全面反映浙江民俗风情的舞台作品。

同名小说

作者:叶迷

出版社:花雨

故事地点:架空

时代背景:架空、古代

小说系列:好事近

男主角:旭琉

女主角:钱明珠

情节分类: 宫闱辛秘

十里红妆,天下女子谁能嫁得如她这般风光?

临行前奶奶相授的锦囊里,

一个忍字已道尽太子妃之位绝非轻松可坐。

这一门政治婚姻,本就不指望会有幸福,

然而于她,终有不甘。

深宫内院,一幕幕红颜战场,

巧手翻云,智夺众彩,

凤仪天下的背后,是一颗永不悸动的心。

只有心静,方能恬淡理智,

可面对他,那一双深深眼眸,她又该如何?

同名电视剧

基本信息

剧名:十里红妆

集数:30

出品:浙江永乐影视制作有限公司

题材:近代传奇

体裁:一般

拍摄日期:2011.6

制作周期:12 个月

内容提要

唐小玉爱上了同村青年季春生,却因贫富悬殊被拆散,受聘于富甲一方的丁家,新婚不久,丈夫丁家瑞就上了抗日前线,尔后就传来阵亡的消息。已学成木匠手艺的季春生回来了,与此同时,并未阵亡且已当了团长的丁家瑞也回来了……流氓头子李大鼎自没能娶到唐小玉后,心有不甘,遂设下圈套,让钱彩花瞒着丁家瑞卖掉唐小玉,却被行侠仗义的好汉赵云海买走,季春生一路追寻,救出唐小玉,又不幸落入李大鼎手中……日寇占领浦江,二少爷丁家琪卖身投靠,丁家瑞在唐小玉劝说下走上了联合抗战的道路……抗日部队巧用“十里红妆”运走军饷,李大鼎和丁家琪也相继被歼,气急败坏的山本野夫,抓了唐小玉当人质,进山围剿。丁家瑞、夏剑枫等游击队员和国民党官兵在与日寇激战中却壮烈牺牲。唐小玉趁鬼子不备滚下悬崖,幸亏唐沁芳率领大部队赶来将她救起。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3:4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