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发展常模 |
释义 | 概念发展常模又称年龄量表,就是根据不同年龄上各种发展水平的人的平均表现(如智力、技能、感觉运动等方面的发展水平)所制定的量表。常模是由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所组成的一个群体,或者是该群体的一个样本。常模分为发展常模、百分位常模、标准分常模三种。 分类1、发展顺序量表:与发育正常的儿童相比,按年龄评定一个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 1)葛尔塞发展程序量表:按月份显示发育正常儿童在运动水平、适应性、语言、社会性四个方面的发展水平,以此作为标准,评定个体的发展水平。强调儿童早期行为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2)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对守恒概念的研究:5岁时才会理解质量守恒;6岁才会掌握重量守恒;7岁时才有容量守恒概念。(守恒:是指二种等量的物体,只要无增无减,无论怎么组合,它们在质量、重量、长度、数量及容量等方面仍然是相等的。) 2、智力年龄(个体的智力所达到的年龄水平——智龄) 智力年龄是指一个儿童在年龄量表上所得的分数。 1)比内-西蒙智力量表——首先使用智力年龄的概念; 智龄是年龄量表上度量智力的单位。编制出可区分各年龄儿童的智力水平的测题,这些测题的难度随年龄而逐渐加大。 2)为每个年龄水平都编制一些适当的题目,其中的每个测题是该年龄组大部分儿童都能完成的。以智力年龄(智龄)作为度量智力的单位。 3)智力年龄的计算方法: 范例:吴天敏修订的比内-西蒙智力量表:每个年龄组各有6个测题,每答对一题增加智龄2个月?先确定基础年龄(智力量表中全部被通过的那一组测题所代表的年龄)。例如:六岁组的测题全部答对,更高年龄组的测题只有部分答对,或都未通过,则基础年龄为六岁,再求答对的更高年龄组上的测题数量,每答对一题增加智龄2个月。 智力年龄=基础年龄+更高年龄组上通过的测题数量所代表的智龄增长的月数 测定智力年龄的另一种方法——测题不分年龄组 以标准化样本中每个年龄组的平均分数作为年龄常模 将个人的原始分数与年龄常摸作比较,计算其智力年龄 3、年级当量——实际上就是年级量表。将一个学生和同年级学生相比。年级量表的单位通常为10个月间隔(故10个月为一个学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