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标志放流 |
释义 | 研究鱼类的洄游和鱼类资源的一种方法。将天然水域中捕获的鱼类做上标记后放回原水域,重新捕获 时可据以研究鱼类的洄游、分布、生长和资源等状况。 1886年, Petersen等采用给鱼作标志的方法估算封闭水体中鱼类种群的大小和死亡率,标志放流( tagged releasing)技术由此发展起来。 用途该技术最初用于研究鱼类的洄游,通常是给鱼做上标记后放流,再根据标志鱼的回捕记录,绘制该鱼的洄游路线图和回捕分布图,用以推测其游动的方向、路线、范围和速度。利用标志鱼类的回捕率以及体长、体重等生物学数据,可以估算标志鱼类种群的变动,评价增殖放流的效果。在我国,该技术已经不同程度地应用到鱼、虾、蟹类等品种的增殖放流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方法标志放流在17世纪已开始采用,除经济鱼类外,还用于蟹类、虾类、贝类和鲸等各种水产动物。 标志放流技术有体外标记法和体内标记法两种。体外标记法包括切鳍法、剪棘法、颜料标记法(具体有染色法、入墨法、荧光色素标记法等) 、体外标(包括穿体标、箭形标和内锚标)等;体内标记法包括金属线码标记(CWT)法、被动整合雷达( P IT)法、档案式标记法、分离式卫星标记法、生物遥测标记法等。 体外标记法费用低廉,国内对多数放流品种都采用该方法,国外主要将其应用于鲑鳟鱼类;而体内标记法费用昂贵,适合于经济价值较高的金枪鱼等鱼类以及国家重点保护鱼类中华鲟等。 体外标志法主要有作标记法和加标法两类。作标记法是最早使用的方法之一。它是在鱼体的原有器官做上标记,如全部或部分地切除鱼鳍。此法简便又快,适用于幼鱼。缺点是切除的鱼鳍在很多情况下会继续再生。因此,切鳍法通常仅用于脂鳍完全不能再生的鲑。现代大多采用加标法,即把特别的标志物附加在鱼体上。标志物上一般应注明标志单位、日期等。 体外标志法最广泛使用的是将标志牌系挂于鱼体表面。体外标志牌种类繁多,目前普遍使用的类型有:①静水力学标牌,管内藏有字条,扎在鱼体背部;②彼得逊标牌,似小纽扣状的圆牌,成对地系在体背两侧;③环形标牌,扎在尾柄部位;④倒钩标牌。前两种标牌一般都用彩色塑料制成,易被发现,不腐蚀,保留时间长;后两种标牌常用银、镍或铝制成。对于大型、凶猛、体滑、不易操作的鱼类,采用磺酸间氨基苯甲酸和季戊醇等麻醉剂,以保证标志工作的顺利进行。标志牌对鱼的行动有影响,易被渔网挂住、被敌害发现和追击。 此外还可使用染色法和烙印法对鱼体外部进行标志。染色法是将无害的生物染料注射入鱼体皮下,使鱼皮显出明显花纹,并可保持数月至数年。对鳗鲡的标志曾采用此法。烙印法是把装满丙酮与干冰冷液(-78℃)或液氮(-96℃)的金属管紧压在鱼体上1~2秒,使之产生“冷伤”痕迹,一般可保持几个月。 体内标志法体内标志法将标志物置于鱼体内的方法。体内标牌一般用磁性传导率较大的银、镍、不锈钢皮或镀镍铁皮制成,以便标志鱼重捕时容易通过电磁感应器加以发现。 示踪原子标志法以放射周期较长(1~2年)而又对鱼类机体无害的放射性同位素(如磷、锌、钙的同位素),通过混入饵料使鱼食用,或将鱼投入含有同位素的特制鱼池中,使鱼体带有同位素。当标志鱼被重捕后用同位素检验器检取。此外,英、美等国还采用在鱼类、海兽的体内或体外安置微型超声波、无线电发射机的方法,驾船以声纳或无线电接收机进行跟踪,效果良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