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辫子戏 |
释义 | 辫子戏是清朝剧的一种略带反讽的称呼方式,是对清宫戏的反感和对丑陋扮相的憎恶的表现,有多部电视剧播出。 定义辫子戏,即对清朝剧的一种称呼,有时候特指以清朝宫廷为主要题材和故意扭曲历史的电视或电影作品,因清朝发式是留着一根辫子,故而得名,可能更多的是由于人们对于清宫戏的反感和对丑陋扮相的憎恶。 发展情况第一阶段为90年代初,以《戏说乾隆》和《戏说慈禧》为开端。这两部电视剧从类型上说,当属于典型的“泡沫剧”。它们以其典型的“港式”煽情手法,赢得了大批当时(90年代初期)对此还很新鲜的大陆观众,创造了当时的电视剧收视奇迹。 这两部电视剧的意义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它们开创了以正面形象塑造满清帝王的先例;第二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在于通过极为火爆的收视率,直接引发了大陆影视界的跟风热,直接将辫子戏推向了第二阶段。 “辫子戏”的第二阶段,就是在第一阶段香港电视剧的引导下,通过“跟风”式的拍摄大量清宫泡沫剧,使辫子戏从“引进”转变为“本土生产”。这种“本土生产”的辫子戏,以《宰相刘罗锅》的诞生为标志。我在这里以《宰相刘罗锅》为第二阶段的代表作,是因为它与戏说系列相比,既有不同之处,也有相同之处。相同之处很明显:“不是历史”(意思就是“戏说”),“高大全”的乾隆形象(显然是模仿《戏说乾隆》);而不同之处则非常值得注意:从剧本来说,该剧是脱胎自相声《君臣斗》,但在立意上,它与《君臣斗》有本质的不同——《君臣斗》是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改编、创作而成的,在这个相声里,刘墉是一个“阿凡提”式的形象——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与贪官和申和昏君乾隆斗智斗勇,让他们出尽洋相;而在《宰相刘罗锅》中,由于它继承了《戏说乾隆》的风格,因此它变成了一个“明君贤臣”惺惺相惜、“君臣一心共辅国家”的故事。可以说——正是《宰相刘罗锅》这部电视剧,创造了后来清宫戏中“好皇帝”加清官再加贪官的基本戏剧结构。 到《宰相刘罗锅》为止,大陆清宫剧还是跟在香港的“戏说”后面,走的是娱乐剧、泡沫剧的道路。从这些电视剧本身来说,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但大量的港产和自产“戏说”剧的播放,在观众中形成了一种关于满清的思维定势——好皇帝加清官再加贪官,同时大量的清宫戏的出现,也让人们熟悉了满清的(严格说是清宫剧的)叙事风格。也就是说,一种以“戏说”的满清为基础的“叙事环境”形成了。 可以说,这时的清宫戏还只是戏说、娱乐性质。随着二月河版本的清宫戏的出台,清宫戏开始进入第三阶段——为政治服务阶段。 第三代清宫戏可以《雍正王朝》作为代表。它的特点有三:一是充分利用此前近10年的时间里大量清宫戏说戏所培育的“叙事环境”来建构故事情节;二是塑造了一个“高、大、全”的“英明帝王”形象,三是它所做的这一切有着非常明显的政治性,是一部改革开放后罕见的政治意味浓郁的电视剧。 《雍正王朝》的诞生,可以看作是清宫戏的最高阶段。但盛极必衰,广大观众对清宫戏的不满和批评,也就是从它开始的。正是它(以及后来的《康熙大帝》等电视剧)对满清皇帝的无原则美化和赞扬,直接引起了了解历史的人们的反感和批判。可以说,正是从《雍正王朝》开始,辫子戏开始无可挽回的没落了。它的没落是必然的——这样一种恶意嘲弄颠覆历史、破坏民族关系的“恶俗”作品,必然被人们抛弃! 代表剧目康熙王朝 雍正王朝 乾隆大帝 康熙微服私访记 宰相刘罗锅 铁齿铜牙纪晓岚 布衣天子 宋莲生坐堂 神医喜来乐 还珠格格 新月格格 梅花烙 怀玉公主 金枝欲孽 青天衙门 一生为奴 少年宝亲王 铁将军阿贵 少年天子(顺治篇) 少年天子(康熙篇) 孝庄秘史 皇太子秘史 康熙秘史 大清风云 大清后宫 鹿鼎记 书剑恩仇录 李卫当官 李卫辞官 天下无双 欢喜游龙 大将军施琅 一代廉吏于成龙 天下粮仓 少年嘉庆 梦断紫禁城 太祖秘史 十三格 格 布衣知县梵如花 白银谷 龙票 红墨坊 厨子当官 满 汉全席 东归英雄传 大清徽商 大清药王 风流才子纪晓岚 风流戏王 宫廷画师郎世宁 红顶商人胡雪岩 嘉庆皇帝 京城四少 南少林三十六房 钦差大臣 御用闲人 尚方宝剑 天下第一丑 成因与评价一、统治者“割阳具”的需求,这点大家是心照不宣的。满清统治者,能以一小撮满蒙贵族,实现对亿万中国人的凌制,不能不说,它们的驾驭之术是非常高明的。专制彰显,则民智压抑。民智压抑,则“异端”的不和谐质疑声消弭,从而安定定团结矣。抬出满清来,有助于在一片“主子”、“奴才”的嬉闹声中,打击中国人原本就可怜的民主意识,强化他们皇权至上思想和官本位理念,进一步摧残那远在三百年前就被打断了的脊梁骨。暗示国人要以满清奴才为荣,永远不要滋生出不安分的想法来。 二、虚假的“盛世”大合唱的需求。满清的“康雍乾盛世”本是一个子虚乌有的皇帝新装,是人为吹出来的一个光怪陆离的大泡泡,这点已经被许多史实无情的给戮穿了。而现在对这个泡泡大吹特吹,实质上是玩乾坤大挪移的嫁接把戏。借吹捧满清,来喻示如今是一个承接“康雍乾”,远迈汉唐的“太平盛世”。因此,为满清涂脂抹粉、吹喇叭,也是波澜壮阔的盛世吹牛狂想曲的一个重要章节。 三、商业化运作的需求。正因为看清了以上两点,某些善于揣度“圣意”的奴才,如无良文人如二月河,无骨历史学家如戴逸、马大正,无耻戏子,如张国立、唐国强、王刚之流,以独到的嗅觉,敏锐的捕捉出满清僵尸中蕴含的铜臭气来。于是急不可耐的把这具僵尸抬出来,恬不知耻的为其大舔脚丫子。虽然,僵尸是不会有感觉的,但它们知道,这种被舔噬的舒服感一定能转移到某个阶层身上。等到这种曲线马屁发挥效力,它们曲意逢迎的对象遍体通泰时,也就是它们飞黄腾达之时。果不其然,有了上方的纵容支持,这些狗奴才也无不名动江湖,一个个焦点于各路媒体,牛B烘烘的狗尾巴要翘到天上去。作为连带效应,也是吹喇叭的终极目的,它们自然赚得盆满钵满、腰包核爆似的膨胀。能吹出这等经济效益,狗奴才们怎能不惊呼“老佛爷显灵,开了佛眼通!”。 因此,在心有灵犀的双向需求下,能博取名利双收的效应,猪尾巴戏想不火也难呢。 辫子戏火了,国人的信念则被彻头彻尾的颠覆了。因为,歌颂满清、为汉奸翻案,是基于实用主义史观。而实用主义则意味着迎合眼前某种需求,是鼠目寸光的代名词。正所谓“斧柯之伐,其则不远”,当你不敬畏历史,把历史当作一个婊子随意搞来搞去时,也注定了,最终将遭到历史的惩罚,从而吞咽下自己所酿造的苦酒。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