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辩者二十一事 |
释义 | 《庄子·天下》篇中记载中国战国时期名家中一些不知其名的辩士所提出的21个命题。些命题是:卵有毛;鸡三足;郢有天下;犬可以为羊;马有卵等。这些辩者为了坚持名家的正名思想并反驳别人对名家的非难,当时曾以这21个命题与惠施提出的"历物十事"相互呼应,互相论证,竟至"终身无穷"的境地。 综述命题内容这些命题是:"卵有毛;鸡三足;郢有天下;犬可以为羊;马有卵;丁子有尾;火不热;山出口;轮不辗地;目不见;指不至、至不绝;龟长于蛇;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凿不圉枘;飞鸟之景未尝动也;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狗非犬;黄马骊牛三;白 狗 黑;孤驹未尝有母;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命题意义这些辩者为了坚持名家的正名思想并反驳别人对名家的非难,当时曾以这21个命题与惠施提出的"历物十事"相互呼应,互相论证,竟至"终身无穷"的境地。辩者对其中的每一个命题均提出过具体的论述和较充分的理由,但这些资料没有被保存下来。这些命题的提出和辩论,对当时名辩思想的发展曾起过一定的作用。 讨论名实关系这21个命题中有的讨论名实关系,有的讨论正名问题。讨论名实关系的命题有如下意义:"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反映了事物可以无限分割的辩证观点;"轮不辗地"和"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是对运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停与不停、动与不动矛盾性质的一种朴素猜测或表述。"飞鸟之景未尝动也"与后期墨家提出的"景,不徒,说在改为"等科学命题相一致。因为,景(影)并不是物的固有性质,而是物遮光以后出现的现象,如果无光也就无影,如果物的四周光度相等也可以无影,有时物在动,表面上似乎是同一个影也在动,实际上是影的不断生和灭的过程。因此,当物与光以一种特定的角度移动时,影则可以不动。由此表明,该命题朴素地反映了当时的人们所掌握的光学知识。此外,"卵有毛"、"马有卵"、"丁子有尾"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辩者对自然界某些物种演变的朴素猜测。因为,既然鸡是由蛋变成的,所以鸡毛也一定是由蛋中的某些物质变化发展而来的;马虽不是生产卵后成驹的,但驹在未出生前也一定是由卵这样的东西逐步生成的;丁子(蛤蟆)虽然无尾,但它却是从有尾的蝌蚪发展来的等等。 讨论正名问题的命题意义主要讨论正名问题的命题有如下意义:"目不见",反映了目只具有能见的官能,而不能等同于见之实,因为"目见物"必须具备光这一条件;"火不热"是揭示火之名(概念)不等于火之实,因而不具有热之性,从而反映了名和实的区别;"狗非犬"揭示了专指小犬之狗名(种名)不同于泛指犬之犬名(属名)。因为当时对狗与犬这两个名的词义曾有不同的约定,一种把狗与犬作为"二名一实"的同义词;另一种是以狗之名专指小犬之实的,因而从后一个语义的约定来说,"驹非犬"就是一个区别狗名(种名)与犬名(属名)的正确命题。其他还有"白狗黑"、"龟长于蛇"、"鸡三足"、"犬可以为羊"、"黄马骊牛三"、"孤驹未尝有母"等命题,也都反映了辩者的正名思想,都是辩者为辩论名词概念所提出的一些重要命题。尽管"辩者二十一事"中的许多命题与常识相违,但其中不少命题并非诡辩,有的命题虽包含有诡辩的成分,却也同时包含有深刻的哲学思想和逻辑思想。 参 考 文 献 [1]郭庆藩辑:《庄子集释》,《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1991,10,第476页。 [2]扬雄:《法言》,《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1991,10,第5页。 [3]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下册,中华书局,1991,12,第860页。 [4]郭庆藩辑:《庄子集释》,《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1991,10,第477页。 [5]中国天文学史整理研究小组:《中国天文学史》,科学出版社,1981,5,第162页。 [6]钱穆:《惠施公孙龙》,商务印书馆,1934,第17页。 [7]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下册,中华书局,1991,12,第861页。 [8]钱宝琮:《中国数学史》,科学出版社,1981,3,第20页。 [9]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上册,中华书局,1991,12,第160页。 [10]戴望:《管子校正》,《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1991,10,第220页。 [11]戴望:《管子校正》,《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1991,10,第272页。 [12]裘锡圭:《稷下道家精气说的研究》,《道家文化研究》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8,第167-192页。 [1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新编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86,9。第22页。 [14]徐克明:《名家著作中的物理科学初探》,《科学史文集》第12辑(物理学史专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3。第70-77页。 [15][美]卡尔·B·波耶:《微积分概念史----对导数和积分的历史性的评论》,上海师范大学数学系翻译组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9。第56页,288页。 [16]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1983年修订本)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92,5,第152页。 [17]郭庆藩辑:《庄子集释》,《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1991,10,第476-480页。 [18]郭庆藩辑:《庄子集释》,《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1991,10,第479页。 [19]郭庆藩辑:《庄子集释》,《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1991,10,第478页。 [20]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上册,中华书局,1991,12,第166页。 [2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1983年修订本)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92,5,第178页。 [22]汪奠基:《中国逻辑思想史料分析》第一辑,中华书局,1961,9,第185-186页。 [23]钱宝琮:《中国数学史》,科学出版社,1981,3,第21页。 [24]《吕氏春秋》,《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1991,10,第69页。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