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鄂晚16 |
释义 | 品种简介鄂晚16是湖北省孝感市农科所利用“鄂晚8号”变异株E8—1作母本,“春江03粳”作父本杂交,经过系谱法选择育成。原代号:晚粳042。2005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稻2005018。 产量情况区试产量2003年参加湖北省区试,在6个试验点汇总中产量亩产438.77—526.65kg,平均亩产476.23kg,比对照“鄂宜105”增产5.86—28.03%,平均增幅13.39%,极显著;比对照“鄂粳杂1号”增产3.54%。2004年区试,平均亩产505.4kg,最高为571.0kg,比“鄂粳杂1号”增0.7%。两年平均亩产490.8kg,比鄂粳杂1号增产2.1%。 示范产量2002年大区对比试验,种植面积0.2亩。6月17日浸种,6月19日播种,7月28日移栽,株行距13.3cm×16.7cm,每蔸插5—6根苗,9月18日齐穗,11月2日成熟,实收92.2kg,折合亩产461kg,比对照“丙97—59”增产8.12%。 2003年市农科所种植3亩,6月20日播种,7月18日移栽,平均亩产492.5kg。同年,在孝南区新铺镇作双晚种植23亩,平均亩产457kg,作一季晚稻种植4.5亩,平均亩产539kg。 2004年孝南东山头、孝昌周巷示范种植700多亩。其中一季晚种植340亩,平均亩产596.5kg。作双晚种植400余亩。一般亩产450kg左右,高产田块可达500kg以上。 特征特性主要农艺性状该品种属迟熟粳型晚稻。对温光反应较敏感。株型紧凑,叶色浓绿,剑叶短小斜挺,茎节外露,穗层整齐,穗型半直立,谷粒椭圆有顶芒,易脱粒。区域试验中,亩有效穗26.2万,株高87.3cm,穗长14.3cm,每穗总粒数90.3粒,实粒数80.2粒,结实率88.8%,千粒重24.97克。作一季晚栽培,一般株高95—100cm,每穗总粒数130粒左右,结实率90%以上,千粒重26g左右。 米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出糙率81.3%,整精米率71.9%,垩白粒率1%,垩白度0.1%,直链淀粉含量17.1%,胶稠度82mm,长宽比2.2,主要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一级优质稻米质量标准。 抗病性抗病性鉴定为中感—中抗穗茎稻瘟病,中感—抗白叶枯病,田间恶苗病零星发生。 适应性较耐高温和低钾,秧龄弹性大,生长旺盛,分蘖力强,繁茂性好,后期较耐低温,成熟转色好。耐肥抗倒。 生育期全生育期130.4天,比鄂粳杂1号长1.0天。 栽培技术适时早播,培育多蘖壮秧作双晚栽培,每亩用种4.5kg,6月15日—20日播种,每亩播种量25—30kg。苗床施足底肥,一叶一心时放干水,每亩用15%的多效唑100g兑水30kg,喷施厢面,次日复水后,每亩追尿素3—5kg,培育多蘖壮秧。秧龄30—40天,移栽前5—7天每亩追尿素4—5kg。 合理密植,加强肥水管理大田株行距13.3cm×16.7cm,每蔸插4—5苗,每亩基本苗12—15万。亩施肥N11—12kg,P2053—4kg,K205—6kg重施底肥,巧施追肥。前期浅水勤灌,中期及时晒田,后期干干湿湿管理,切忌断水过早。 注意病虫害防治播种时,用强氯精浸种防治恶苗病。生长发育期注意农业部门的病虫测报,结合田间实际,预防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稻曲病,及时防治水稻螟虫、稻飞虱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