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鄂晚13号 |
释义 | 品种简介鄂晚13号系湖北省宜昌市农科所以杂交育种方法,从鄂宜105/89—16//75—1的三交杂种后代中选育的优质晚粳新品种。2003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审定编号鄂审稻012—2003。 产量表现1998年晚稻迟熟组品比结果,亩产520.0公斤,比对照鄂宜105增产6.12%;1999年晚粳品比试验亩产498.21公斤,比对照鄂宜105增产11.2%;2000年湖北省晚粳区试汇总平均亩产432.29公斤,比对照鄂宜105增产3.11%,达极显著;2001年续试,平均亩产487.85公斤,比对照增产6.01%,达极显著。两年区试平均单产每亩460.07公斤,比对照鄂宜105增产4.98%。 特征特性1、生育特性。中熟晚粳类型。主茎叶片13—15叶,在6月20日播种,9月上中旬齐穗,10月下旬成熟,全生育期125—128天,同比鄂宜105长1—2天。 2、农艺性状及抗性。株型紧散适中,茎杆坚韧分蘖中等,剑叶挺直,穗大粒多,穗镰刀状,着粒较密,结实率高。株高85—90厘米,穗长17—20厘米。湖北省区试汇总每亩栽3万穴(13.3×16.7厘米),有效穗22.27万/亩,穗总粒94.74粒,实粒85.8粒,结实率90.56%。谷粒卵圆,色黄褐,间有顶芒,千粒重25.26克。该品种耐肥抗倒,抽穗后叶色渐深,杆青籽黄,脱粒性好,抗性鉴定对稻白叶枯II型菌株中抗至高抗(3—0级),对IV群菌株中感(5级),稻瘟病中感(5级)。 3、稻米品质。糙米率83.3%,整精米率68.8%,垩白粒率29.5%,垩白度2.7%,直链淀粉17.7%,胶稠度69mm,长宽比1.75。各项理化指标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GB/T17891—1999)。 栽培要点1、适当早播,培育带蘖壮秧。作双晚在月20日左右播种,秧龄25—35天。本田用种量每亩4—5公斤,秧田播种量每亩不宜超过30公斤,并配合施用多效唑,控高促蘖,提高秧苗素质。 2、合理密植,主攻穗数,发挥高产潜力。大田栽插密度以每亩3万穴(4×5寸)为宜,每穴插4—5粒谷苗,保证基本苗每亩15—20万,力争成穗24—25万/亩。 3、科学施肥,注重管水。根据地力,亩施纯氮10—12.5公斤,提倡底肥全层深施,氮、磷、钾及有机肥配合。基、追肥比例7:3。浅栽、浅插促早发,当每亩群体到30万苗时,及时搁田,控制分蘖。水浆管理以浅水湿润灌溉为主,后期干湿壮籽保粒重。收获前7—10天断水为宜。 4、注意防治病虫草害。重点防治螟虫、纹枯病和稻瘟病。 5、适时收获,注意脱晒方式,防止碾压,以保证稻谷品质。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