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辨虚实 |
释义 | 《辨虚实》,编著: 陈颖君。2010年6月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发行。《辨虚实:中医养生智慧》旨在指导读者辨清身体“虚”、“实”的基础上,查明原因,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理。 图书信息辨虚实 作 者: 陈颖君 编著 出 版 社: 人民军医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6-1 字 数: 101000 开 本: 16开 I S B N : 9787509138618 定价:¥22.00 内容简介《辨虚实:中医养生智慧》旨在指导读者辨清身体“虚”“实”的基础上,杏一明原因,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理。对于一些常见症状,如爱出虚汗、低血糖、牙龈出血、肥胖、缠绵不愈的口腔溃疡以及一些源于寒性体质的疾病,如消化道炎症、心血管疾病、关节炎、神经痛、腰腿痛等,从中医的角度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与阐述。重点分析了“三高”的发病原因,纠正长期以来认为“三高”只是营养过剩,是富贵病的错误认识,运用大量详实的事实对“三高”进行剖析,并对“三高”为什么虚,哪里虚,怎么补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地解答。同时揭示了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和影响长寿的隐形障碍,宣传了中医控制慢性病、美容养颜方面的科学知识。这是一本适合广大家庭阅读使用的保健图书。 目录第1章 辨清身体的虚实 一、疾病从“虚”开始 二、“虚不受补”也能补 三、为什么你不能喝牛奶 四、为什么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会腹痛 五、爱出虚汗 六、低血糖 七、牙龈出血 八、骨质疏松 九、肥胖 十、口腔溃疡 第2章 体质虚寒,百病丛生 一、消化道炎症 二、心血管疾病 三、关节炎、神经痛和腰腿痛 第3章 看清“三高”真面目 一、高血糖 二、血黏稠 三、高血脂 四、高血压 第4章 距离长寿有多远 一、心脏为什么会停止工作 (一)肾受到伤害的主要诱因 (二)肝损伤的主要诱因 二、健康路上的隐形障碍 (一)不良情绪 (二)劳逸不当 (三)饮食不当 第5章 多一点生活智慧 一、健康人群 二、体质下降的人群 三、慢性病人群 第6章 古为今用话中医 一、孩子如何长得更高 二、如何促进孩子更好的学习 三、女性如何拥有好肤色 四、如何在工作中更具竞争力 那叫一个“虚” 疾病从“虚”开始 现在有些人已经把身体“虚”当作稀松平常的事,认为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反正各项生化指标还都是正常的。但是疾病确实是从“虚”开始的。 在《补气血》中,我曾经提到:人体的能量是气、血和精,在中医理论中,它们就代表了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而且充盈的气、血和精是人们健康长寿的根本。 “气”,是一种非常微小的物质,存在于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中,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能量。 “血”是一种红色的可以流动的液体物质。 “精”是人体最宝贵的精华,贮存在肾中,一部分来自父母所赐,另一部分来自于后天的营养物质积累。 这三种能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我们每天吃饭、走路、上班、学习、上厕所……这一切活动都是“气”在提供着能量。“气”每天都在消耗,也每天都需要得到补充。正常的吃饭和睡觉就可以保证人体产生每日所需的足够的“气”。“气”就像超市里的商品,每天早晨按时进货,晚上商品被销售出去,只要当天的进货量和销售量保持平衡,人体就能正常运转。 “血”是一种储备在体内的更深层级的能量,是人体通过消化吸收饮食中的营养物质,将其转化成“血”储存在体内的。不要混同于西医所说的“血液”。中医的“血”比血液的涵盖范围更大。可以这样认为,正常情况下我们每天摄入的能量不一定都被当作“气”而消耗掉,其中一部分,或多或少的节余了下来作为“血”,变成深一层级的能量。它不参与日常的能量消耗,只有在人们患病、受伤,女性月经或者大量体能透支时,“气”这种日常能量已经不足了,或者由于器官功能降低无法在短时间内化生出“气”提供给人体,这时人体才会启动“血”这一层级的能量,将“血”转化成“气”,维持正常的生理运转。“血”就相当于国家的储备物资,比如市场上的粮食因为某种原因出现暂时性短缺,国家会迅速调集各省市的储备粮,充斥到市场上,以满足这种相对过剩的需求,达到供需平衡。等到这种过剩的需求缓和了,国家还要及时补充粮食作为新的储备粮,以备不时之需。 “精”是一种比“血”更深一层的能量。人体平时通过摄入营养不断积累和充实“精”的储备,在一些需要大量消耗体力和精力的时候,人体现有的“气”和“血”暂时不能维持如此大的消耗量,就需要用到“精”。比如女性自然分娩时,打架、战斗中,突发的危机和考验面前,人体处于高度的亢奋状态,体内会迸发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就是我们常说的“我也不知道当时哪来的一股力量”,完成平时无法做到的动作。当因为某种特殊的原因,人体已经无法及时生成“气”和“血”的时候,“精”作为高效的应急能量被气化为“气”,为身体服务。例如在矿井下被困的矿工、重病和久病不愈的患者,由于无法制造“气”和“血”这两种能量,只能依靠消耗“精”来维持生命,这一点点“精”就是家底。还有一点,就是当人们经历更年期,步入真正意义上的老年之后,“气”和“血”的产生自然减少了,相对比较依赖年轻时攒下来的“精”提供能量。所以一般情况下一个气血都比较充足的正常年轻人,“精”基本不会随意被动用。即便是偶尔累过了劲,可能已经消耗了“精”,好好的调整一段时间,通过饮食的慢慢补充和转化,也可以慢慢弥补上“精”的损耗。不过这个过程比较缓慢,因为摄入的能量还要供应全天的“气”,攒够了“气”还要补充“血”,二者会分流一大部分营养,留下来化生为“精”的当然就很少了。“精”相当于国家的战时储备物资,是为军队作战时准备的物资,因为人难免会遇到疾病和险境,到那时,多数是依靠“精”来提供能量的,所以“精”是这个国家保存最深的、意义最重大的能量。当人体启动这一层级的能量作为主要能源的时候,意味着人体的“气”和“血”已经严重不足,是在用库存来维持每天的正常生活。对于身体来说,这么做可是“亏本买卖”。要知道“精”被消耗之后,弥补起来比较费时费力。尽量不要使人体处于这种状态,偶尔的短暂的消耗还可以慢慢的补回来,经常消耗“精”很可能意味着提前支取寿命。 “气”、“血”和“精”的消耗过程是自上而下的,也就是先消耗“气”,再消耗“血”,最后透支“精”。 处于气虚水平的人,也就是每天产生的基本能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每天的消耗。而且随着工作量的增加、压力的增大、年龄的增长、家庭的负担,使这种气虚的状态不仅得不到缓解,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于是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怕冷、疲倦乏力、精神涣散、爱出汗、爱睡觉、不爱说话、容易感冒等症。中医认为,这是人的基础能量供不应求的表现,是健康水平下降的信号。既然“气”不足,人体还要继续运转,于是从幼年开始就在不断积攒的血将被派上用场,一部分“血”被暂时调动出来,化生为“气”帮助提供能量,以弥补当时人体能量的不足。 当人体需要经常动用“血”来供应能量时,人体的“血”也会随之相对不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血虚”。这意味着人体在天天消耗储备粮。这种情况只能是暂时的,如果成为一种常态,对于身体健康是极为不利的。聪明的人体当然会再次发出更加强烈的信号,警告人们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了,人们会感到体力明显下降,出现面色苍白、嘴唇、甲床(指甲)颜色变淡、精神疲倦、四肢无力、手脚冰凉、头晕目眩、手臂感觉麻木、看东西眼花、食欲下降、两眼干涩等症状。在情绪方面也有相应的变化,对于各种事物都变得无所谓、没兴趣,或者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情绪也不再是乐观、积极向上,变得比较悲观,爱发脾气,爱猜疑。这是人体自发的表现,是一种对目前入不敷出的能量状态的一种抗拒。这时,如果人们还是没有理解身体的信号,简单的以为是一种心理失衡,还在继续大量透支能量,人体就要动用一部分“精”来维持正常的运转。可是前面提到了,“精”是最宝贵的能量,可以说是在关键时刻保命用的,不能轻易挥霍。 人体进入消耗“精”的严峻状态后,机体的一些运行方式会做出相应的调整。机体为了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这一点点宝贵能量,必须放弃一些相对不重要的部位,减少为其供应能量,重点支援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五脏。所以一些六腑的慢性病就出现了,例如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胆囊炎等,这些慢性病跟“气”“血”不足有直接关系。 “精”是一种优质能量,很少的“精”就能气化之后为人体提供大量的能量,所以主要依靠消耗“精”来获取能量的人们,会有一种错觉,觉得自己不但不再虚弱了,反而慢慢“强健”起来,每天天不亮就起床,食欲非常好,全天有使不完的力气,不知疲倦地忙于各种事务,晚上回到家里还是精神矍铄,到了夜里两、三点仍不觉困倦,经常觉得浑身发热,特别抗冻,别人早已穿上毛衣,他只穿夏天的薄衣也不觉得冷,整个人处在一种高度兴奋的状态,情绪也十分亢奋。人体的能量水平到了这个阶段,就像一团越烧越旺的炉火,能量在快速的消耗,他们出现口干总想喝水,脸上颧骨的部位发红,像是化了妆,打上了腮红,全身发热,这种热量好像是从骨头里面蒸腾出来的,源源不断。在这个时候,人体只有启动自保程序来挽救自己了,那就是生病,强迫人停下来休息,立即减少消耗,补充能量,否则重要器官将因为气血长期严重亏虚而受到损伤(女性更年期症状除外)。 由此可见疾病的出现并不是什么“倒霉”、“赶上了”,而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随着人体从气虚发展到血虚,再由血虚发展到精亏,疾病也开始慢慢的显现出来。我记得老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年轻的时候人找病,老了以后病找人”。非常生动形象的解释出这一发展规律。年轻的时候,气血充足,人们不懂得珍惜和保护自己的能量,只是肆意的挥霍,觉得自己年轻,扛得住。等到上了年纪,气、血和精都处在亏虚状态了,各种疾病就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 对照现代西学对疾病的分类,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处在气虚水平的人,可能表现出类似于西医所说的神经官能症,是神经系统在自我调节上出现一些问题;属于气血双亏的人,不仅神经系统,可能内分泌系统也出现一些紊乱,激素水平发生了变化,如果去医院做系统的检查,会发现一些生化指标可能不在正常范围内;当人体能量继续下降,气、血和精都开始亏虚的时候,不仅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出现问题,人的脏器也会出现病变,这些病变可能会被仪器检测到,得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疗;但是如果精继续亏虚下去,机体的自我识别和自我保护机制可能会变得迟钝甚至失灵,那么人体组织很可能会有增生和变异的情况发生。 疾病不是突然来袭,而是慢慢演变而成的。当人体刚刚出现气虚的表现时,很容易被忽视掉,即便是医院做系统检查,可能生化指标还在正常值的范围内,问题也就被放掉了。也有一些人挺重视机体发生的变化,认为气虚也是毛病,要注意、要调理、要休养,不让它继续发展下去。但这些“先知先觉”的人都会被周围一些不了解身体,不懂得身体信号的人所误解。认为他们是“太邪乎”、“太娇气”、“活得忒在意了”。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气虚刚开始是不容易被大家重视的。等到发展到血虚才开始意识到是有点问题了,然后开始吃药治疗,如果早一点重视,注意休息,经常吃一些补益的食物就可能解决问题。 “虚不受补”也能补 经常听到一些老病号抱怨自己是“虚不受补”,他们身体虚弱,可是常用的滋补佳品在他们身上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吃了也是浪费,可能还会导致“上火”。于是他们不敢进补,身体总也好不了……果真如此吗?这些人真的不能补,不受补吗? 我们先从食物的吸收利用来分析:你看农民工兄弟每天辛勤劳动,他们一日三餐算是比较简单了,条件艰苦一些的甚至就是三个大馒头就着一些青菜,可是他们一样有体力劳动。而一些营养非常好的病人朋友,每天摄入的营养物质是正常人的数倍,可还是虚弱无力,不晓得那些好东西都去了哪里。 两相对比不难发现问题出在了吸收转化上。对于正常运转的人体,它可以有效的将馒头(主要是淀粉)转化成人体需要的各种能量物质,并迅速的吸收利用。而病人恰恰是不能有效的吸收利用这些营养物质。 为什么病人吸收不了呢?大家马上就会想到可能是消化系统有问题,脾胃不佳,肠道吸收不利,这确实是一部分人的原因,也就是中医所说的胃气不足,身体得不到所需的足够能量。可是有的病人是很有胃口的,但吃进去的营养物质好像都变成了皮下脂肪,没有变成“气”、“血”、“精”这三种能量,人变得虚胖虚胖的,可还是全无气力,问题又出在哪里呢?我认为是经络不通和“气”、“血”、“精” 三种能量不足。 由于疾病和常年劳累,“气”、“血”、“精”这三种能量或多或少的相对不足,他们的匮乏导致全身经络得不到充分的营养供给。经络好比连接各个脏腑器官的交通要道,穴位就好比交通要道上面的军事堡垒。如果驻守边关的将士们得不到充足的粮饷,慢慢的战斗能力也会随之下降,为了保证国家防御的需要,只能将有限的粮饷分发给最重要的关卡和堡垒,舍弃那些边远的、相对不算太重要的军事设施。慢慢的这些军事堡垒逐渐废弃荒芜了。落实到人体就是一些经络逐渐不再通畅。经络不畅通了营养物质也不能被及时的运送到人体各个组织器官,造成了器官功能水平的下降,比如脾胃功能下降,那么由脾胃负责的制造气血的工作也就大打折扣了。制造不出足够的气血,经络就得不到营养的供给,就会更不通畅。营养物质依然无法运送到组织器官当中,器官的功能水平还要继续下降。如此相互作用可以说是恶性循环,就像一些非洲的欠发达国家,尽管世界各国给予不少援助物资和免息贷款,这个小国家自身的固有问题没有解决,国家经济无法正常运转,始终还是处于一种不能自给自足的状态,依然贫穷落后。 食物的吸收既然如此,那么我想药物的吸收利用也是同一个道理,为什么本应疗效显著的补物没有如期发挥作用,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下它是经络不通和“气”、“血”、“精” 三种能量不足的结果。这就是“虚不受补”的真正原因。 要想虚能受补,必需有效的提升“气”、“血”、“精”这三种能量,这样人体才有自行修复的物质基础,你所服用的药物才会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升“气”、“血”、“精” 三种能量无外乎打通经络,增强心的功能,使血脉畅通,并最终促使身体良性的循环起来。如果您还质疑这种观点的话,就请到各大公园里走一走、看一看,那里许多锻炼的朋友都能为您讲述一段通过锻炼重获健康的故事。这些故事基本上都是曾经不注意保健,得了病,吃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药物都没有特别理想的效果,最后在几乎绝望之中砸碎了药罐子,开始了锻炼之路,渐渐的身体健康起来,各项生化指标都有了良性的改善,有的人甚至摆多了慢性顽疾的困扰。他们认为是运动锻炼起了关键的作用,我觉得更为深层的原因是通过各种运动锻炼,他们打通了原本瘀堵的经络,增强了心的功能,使原有的气血能够通达全身,使器官和组织得到滋养和修复,功能水平又开始回升,于是人体盼望已久的新鲜的“气”、“血”、“精”又被制造出来了,马上通过已经畅通的经络运送到了全身各组织器官,继续滋养和修复原本被诊断为慢性病的部位。这个跃跃欲试的,并且正在复苏着的人体充满了美好的、良性的循环。一旦进入这个恢复程序,再配合行之有效的药物和食物,重新获得健康大概就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所以已经被久病困扰多时以及常年劳累、体力严重透支的朋友,在服药或者食疗的同时,可以尝试一下提升自己“气”、“血”、“精”,有效的疏通经络。对于这些朋友,药物就像一种外加的燃料,依靠这种外加燃料先把本以羸弱不堪的机体带动起来,再依靠被带动起来的机体,产生一部分新鲜的气血,投入到机体器官的恢复当中,不断恢复的器官还会继续产生人体急需的能量,源源不断的能量又会继续加速机体各组织的修复,如此往复,就宣告人体健康水平进入了一个上升的通道。这就像贫穷的国家通过向富裕的国家贷款,把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等到项目建设完毕,建设成果投入运转,产生经济效益之后,贫穷的国家有了制造财富的能力,就开始步入良性循环的正轨。这才是虚能受补的含义。 我所说的进补实际上就是在提升人体的“气”、“血”、“精”。在开始进补之前,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就是进补是一种人为的,外部施加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对人体机能的干预,一定要讲究方法。否则不仅达不到效果,还会出现消化不良、头晕、牙疼、牙龈出血等所谓“上火”的表现。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虚不受补”,是错误进补导致的后果。 所以要进补,首先要打通经络。这个打通经络有两种简单的方法:一、中速走。二、拍打胆经。 第一种方法是公认的健康方法。每天中速走40分钟,对于气虚水平的人,坚持一两个月就会看到经络开始疏通的效果。吸收功能得到改善,气虚的症状逐渐缓解。 一般大家认为是运动在增长人体的能量,其实运动是消耗人体的“气”,关键点是运动可以使心的功能得到加强,心的运动可以促进经络通畅,经络通畅之后,人体摄入的营养才能被运送到脏腑里,转化成我们急需的“气”。人体通过运动虽然损耗了一定的“气”,但是经络畅通后,促进营养物质化生为更多的“气”,两下相抵,人体还补充了一些“气”。也可以说通过这种方式人体得到的能量大于消耗的能量,我们就会感到体能增强了。所以运动可间接增加人体能量。 第二种方法,就是拍打胆经。我建议一周拍打2次。这种方法更为直接有效,也是中医独有的方法。胆经通畅,人体的吸收效果才好。 胆经是一条很长的经络,如果您的太阳穴附近长有斑点,或者大腿外侧比较胖,脂肪堆积很多,就说明您的胆经不够通畅,您的吸收功能不会太好,体力也不算充沛。 拍胆经的办法是用手掌沿着外侧裤线拍打大腿的外侧,自上而下,从大腿的“环跳穴”一直拍到脚踝。从上到下拍10下,这算是一趟,然后再重复刚才的动作,从上到下拍10下,这个动作重复20趟,也就是两腿各拍200下。力度适中,以感觉触及到坚实的腿部肌肉为度。 大腿外侧是胆经通过的位置,上面有很多的穴位,读者朋友们不必记住这些复杂繁多的穴位,只要一路拍过去就可以,简单易行。 因为是直接刺激经络,补“血”的效果更强,这种方法是通过耗“气”达到补“气”和“血”的目的,逆向的实现了能量的补充,适合以血虚症状为主的人(气力不足的老年人不推荐这种方法),而且您在拍打的过程中,要注意营养补充。拍打胆经1个月,血虚的症状就会有所改善;3个月您会感觉体能上了一个台阶。在拍打胆经的过程中有一些现象,我要提前说明: 1.比平时容易饿。这个非常正常,因为拍打胆经就是一种运动,而且经络疏通后消化吸收功能活跃,会比平时容易饿,这个时候想吃就吃,千万别又惦记着减肥,此刻吃进去的都是用来制造“气”“血”“精”的宝贵营养,饿着肚子就前功尽弃了,反而会由于能量入不敷出导致体力下降。 2.比平时爱上厕所。这个也是正常的。因为经络疏通后人体就有能力将身体里的废弃物排泄出来,充足的“气”会刺激肠道,将废弃物推出来,是体能增强的表现。拍打胆经时,一天上两到三次厕所是正常的。而且大便的质量也比不拍胆经时好,大便成形,比较粗,这在中医看来都是气血充足的表现。 3.拍打时,有的部位会十分敏感,觉得酸痛,这是刺激到了穴位点上,继续拍就可以了,这说明确实有不通畅的地方。 4.别贪多,有些人发现这个方法确实有效果,于是盲目增加力度和次数,这样会导致短时间内“气”消耗过多,反而出现气虚的症状,保持每周两次比较合理。 当然这两种方法各有千秋: 第一种适合所有朋友,不论男女老少,只要心脏能够承受就可以实施。而且这种方式可以打通全身的各条经络,可以稳步的、安全的、全面的改善体质。只要平时时间充裕,爱好运动的朋友都可以选择。 第二种方法针对性强、见效快。适合那些平时忙于工作,无暇锻炼,或是人到中年,感觉力不从心的朋友们。但是它有一些不适宜人群: 老年人和体质过分虚弱的人不要拍,因为拍打胆经很消耗气力。这些朋友气不足,无法承受,会出现心慌、乏力的反应,得不偿失。 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的朋友也不要拍,因为拍打胆经可以加速血液循环,对于这些朋友来讲,是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刺激胆经过度会有危险。 月经期间的女性不要拍打胆经,因为拍打胆经可以引起子宫兴奋,经血量会增加。原本就体制虚弱的朋友是承受不了的,会出现浑身发冷、无力、面色苍白、心慌、头晕目眩等症状。 怀孕期间的妇女禁拍。 未成年的少年朋友们最好不要拍打胆经,可以轻轻的摩擦大腿外侧,起到适度的疏通作用就可以了。 空腹的时候不能拍,因为空腹状态,身体的“气”已经不足了,拍打胆经又消耗气力,会出现心慌、乏力、出汗、头晕目眩等类似低血糖、低血压的症状。 所以读者朋友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效方法。切不可急躁冒进。选择中速走的朋友可以量力而为,先走10分钟,逐渐递增。选择拍打胆经的朋友可以先拍100下,观察自身的承受能力,适度增加次数和力度。 在打通经络的基础上,可以配合一些食物和中草药,这时候才能补得进去。我个人比较倾向于有药用价值的食物,因为安全有效。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只要是药物,就有一些特殊的性质,没有医生的指导,普通人使用不当或是过量,一样会影响身体健康。 补充能量的原则是由深一层级往浅一层级补。气虚的人应该是补血又补气,血虚的人应该是补精又补血。 气虚的人现在比较普遍,在食物和中草药进补的时候,不但要补“气”,还要适量的补“血”。因为气虚的人,已经有一段时间是在用“血”作为替代能量了,“血”也有损耗,所以两者一同补。如果只补气,那么吃进去的补药就像是外加燃料,烧完了,能量也就消失了,对人体没有实质性的帮助,一旦撤去进补的食物和药物,人也就像是断了燃料一般,还是回到原来的老样子,体力没有多少改善。因此要气血双补。 方法是:年轻朋友可以每周吃一些山药、小米、牛肉、鸡肉、鱼肉、蜂蜜作为补气的食品,大枣和红糖适当补血。要细水长流,配合拍胆经或者中速走,效果很好。中老年朋友可以适当增强进补的力度,适量服用西洋参、太子参、党参和黄芪补气,配合当归和阿胶补血,但不可长期大量服用,一到两周就停止,视效果再决定是否继续进补,而且在药物进补的同时一定要配合进行打通经络,可以拍打胆经,也可以中速走,否则吃进去的补药只会扰乱现有的脏腑平衡,使问题变得更为复杂。 血虚的人,主要是女性朋友和操劳过度的职场人士。他们不但要补“血”,还要适量补“精”。如果只是单纯的补血,收效不是特别明显,而且还会有上火的现象。 方法是:每周吃一些大枣、红糖、桂圆、当归、阿胶补血,山药、黑芝麻、羊肉、核桃、桑椹、枸杞子补精。配合打通经络的两种方法,三个月左右会有明显改善,可以观察到嘴唇和甲床的颜色都变得红润了。 精亏的人要注意,“精”一部分是源于先天,损失之后,弥补起来比较难,另一部分是营养物质慢慢积累转化而来的,这就需要时间。因此单纯的短时间的依靠食物或药物进补效果不是很理想。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些慢性病人,平时很注意营养,也服用一段时间的中药,短期内还是不能摆脱“精”亏的症状。 方法是:首先要打通经络,补不进去关键是经络不通。“精”亏的人,经络肯定不通,而且这种不通畅的状况应该有很久了,营养物质早就进不去了,否则也不会发展到只能消耗“精”来供应能量的地步。这些朋友先下决心打通经络,配合吃一些山药、枸杞子、黑芝麻、核桃、百合、麦冬等比较安全有效的食品,根据自身情况,花上三个月到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把自己调整到血虚的能量水平上,那时候,进补的方法多了,参考血虚水平进补的方法继续调养,多吃一些大枣、红糖、桂圆、当归、阿胶补血,慢慢的体质会有所改善。 为什么你不能喝牛奶 牛奶口感香醇,营养丰富,它的价值被大家广泛认可。可是有些人喝了牛奶会有一系列不适症状。最常见的就是腹痛、腹胀、拉肚子,严重一些的甚至会引起消化不良,继而导致肠胃型感冒出现发烧等症状。 现代科学认为,出现上述症状的是乳糖不耐受人群。 所谓乳糖不耐受,是指当未分解吸收的乳糖进入结肠后,被肠道存在的细菌发酵成为小分子的有机酸如醋酸、丙酸、丁酸等,并产生一些气体如甲烷、H2、CO2等,这些产物大部分可被结肠重吸收,而未被吸收者或仍未被分解的乳糖可引起肠鸣、腹胀、腹痛、排气、不舒服、腹泻等症状,有的人还会发生嗳气、恶心等。这些症状称为乳糖不耐受症。乳糖不耐症状个体差异很大。严重的乳糖不耐受人群,会在摄入一定量乳糖后的30分钟至数小时内发生不适反应。这就是我们平时看到有些人只要一喝牛奶过一会儿就不舒服了。 乳糖不耐症对婴幼儿影响较大,并会同时伴有尿布疹、呕吐、生长发育迟缓等,成人有时伴恶心反应。 现代医学认为乳糖不耐受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小肠内乳糖酶活性、摄入的乳糖量以及是否同时摄入其它类食品等。而我认为这种不适反应主要和人的体质状态有关。我从小就喜欢喝牛奶,有时候以牛奶为饮料,不论空腹喝还是冰镇喝都没有任何不良反应。直到前两年生病之后,脾胃功能明显下降,整个人处在阳虚的状态下,喝牛奶对我来说就是一种奢望了。我每次都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喝上一小杯,接下来肚子里面就像开锅了一样,咕噜咕噜的不停响,赶快就得往厕所冲…… 开始我也感到很困惑,按道理来说,我以前能够适应牛奶,应该是对乳糖耐受的,为什么突然就不耐受了呢?说明这个乳糖不耐受与人的体质状态有关。阳虚的人,可能会出现这种喝奶之后的不良反映。在前一本书《补气血》中,我曾经提到,“阳”可能与人体的各种激素、蛋白、酶类等生物活性物质以及这些生物活性物质的代谢速度有关,它相当于人体这台机器的能量源,是人体进行各种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阳虚的人就是我们常说的体质虚弱的人,他们的某些激素水平或者生物酶水平通常在正常值的下限,甚至未达到正常值。 当阳虚的人喝牛奶时,由于这些人缺少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对牛奶中乳糖的分解不彻底,才会导致由未分解的乳糖所产生的一系列身体不适。所以说,牛奶是健康饮品,但是要看饮用者的体质,如果属于脾胃虚弱,阳虚的人还是少喝为妙。中医认为牛奶是补液滋阴的,阳虚的人缺少的是能量,不缺体液等组织液。所以对于脾胃阳虚的人来说,喝牛奶等于还再人为的补充本来就相对较多的津液,会造成人体更大的阴阳失衡,当然人体会有一系列不良反应产生。只要通过调理,使体内的各种激素和生物活性物质的水平得以恢复,机体就可以充分消化吸收牛奶,不适症状自然就消失了 改善阳虚的办法是: 提高脾的功能。多运动,中速走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每天中速走30~40分钟,可以增强心的功能,从而促进经络的畅通;可以提高脾的功能,让营养物质能有效吸收,发挥作用。另外慢跑、游泳、骑自行车都是很不错的锻炼方式。 口含生姜片。新鲜的生姜,洗干净切成薄片,含于舌下。注意是舌下粘膜部位,这个部位是一个快速吸收通道,姜的汁液渗出,通过舌下粘膜吸收。因为姜的口感不算太好,有些人会觉得含在舌下刺激粘膜很不舒服,这需要慢慢适应,等到生姜片已经含得没有味道了,可以将其嚼烂咽下。有的人选择直接咀嚼之后咽下,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减轻姜对粘膜的刺激,如果把姜咽下去,那么姜是由胃肠吸收的,其吸收程度、作用效果和作用速度比舌下粘膜吸收要大打折扣。心脏病人的急救药硝酸甘油就是通过舌下含服来发挥作用的,可见舌下含服有其特别的优势。 经常吃一些补气的食物,例如山药、大枣、牛肉、鸡肉,鱼肉。吃完了一定要活动,不然全都变成脂肪不说,还会上火。 多晒太阳,到户外接受阳光的照射。晒太阳的时候不要戴帽子和手套,要让阳光直晒头顶的百会穴以及手心的劳宫穴,这样可以补充阳气。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温暖的阳光下活动一会儿,周身都感到发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